饶 军
从中国获奖电影的市场表现看艺术电影创作
饶 军
【摘 要】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但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有较好的票房,对于艺术电影来讲并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命题。在不弱化电影主题的前提下,引入当红的演员参演,注重戏剧化情节的设计,拍摄制作精美的画面,运用必要的特技效果,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是艺术电影既能获奖,又能赢得观众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获奖电影 市场化 艺术电影 票房 观众
新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运动导向、艰难曲折的“十七年”时期;政治挂帅、人物“三突出”的“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创作繁荣的“新时期”时期;迷茫彷徨、生存艰难的市场化时期。到了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完全市场化时期,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催生出大批民营电影机构,大片、档期、投入、分账成为电影界的热门词汇,娱乐至上、视觉盛宴、商业为主成为电影新的功能定位,票房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杠杆。这对利用电影艺术本体来感动观众、引发思考、滋养心灵、道德教化、传播文化的艺术电影形成了强大的挤压。
对电影艺术本体的认同无疑是国内外各大电影节评选优秀电影的标准,这使得国内的艺术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屡屡有所斩获。通过对这些获奖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表现的研究,将对今后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电影节的选择
全世界每年关于电影的评选活动很多,这里主要选择比较纯粹的、注重电影艺术本体的、非官方的、由电影人评选的各大电影节作为参考。其中,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是全球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著名的三个电影节,虽然三个电影节对电影艺术的评介各有侧重,威尼斯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戛纳电影节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柏林电影节更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①,但三个电影节尊重电影艺术本体、对各国电影艺术包容并蓄的特点是一致的。近年来,几乎每届都有中国电影参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三个电影节也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电影艺术现状。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非常注重电影艺术的本体,逐渐接纳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风格,“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A类国际电影节”。②作为中国主办的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走国际化路线的同时,对中国电影也非常关注,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背景更加了解 ,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更加明了。
东京国际电影节是全球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电影节,从东京电影节看中国电影,除了遵循全球电影艺术的评介标准外,还可以了解在亚洲电影文化的视域内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认识,因此,选择东京国际电影节作为研究参考。
因此,对电影节的选择确定为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
(二)奖项的选择
一部电影中,电影的艺术性可以通过编剧的故事情节设定、导演的执导、演员的表演、摄影的画面、美工的布景等方面表现出来,在奖项的选择时,根据各个电影节对奖项的设置,主要选择了最佳影片、评审团或评委会奖,这样对影片整体艺术性认可的奖项,以及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和艺术贡献奖这样体现出影片的单项创作艺术性的奖项。
(三)时间的选择
本文侧重于获奖电影的市场表现,因此在时间的选择上是以中国电影完成市场化转变的时间作为界线的,这个转变有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2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电影管理条例》。《条例》的核心就是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电影市场。③2002年,19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大投入、大导演、大明星阵容的合拍影片《英雄》的上映,拉开了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大幕。因此,在研究本课题时选择了2002年之后的获奖电影。
对获奖电影的市场表现,主要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方面是电影票房,数据主要源自电影票房数据库(http://58921. com),数据库中没有记录的参考CBO中国票房网(http:// www.cbooo.cn),两者都没有记录的通过百度其他信息查询;另一方面是观众的评分,为了尽可能客观,结合了国内比较权威的电影评价网站站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取两者的平均值。查询不到票房纪录的影片一般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国内禁映,要么是票房太低,无法参考,则不在本文选择之列。
获奖影片列表
三峡好人2006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30 7.9 7.0 7.45天狗2006年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632 8.4 8.2 8.3父子 2006第19届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145 6.8 7.3 7.05图雅的婚事2007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35 7.9 7.9 7.9色戒 2007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最佳技术贡献奖 13800 7.9 无 7.9云水谣2007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3584 7.4 6.9 7.15左右 2008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60 6.5 6.8 6.65千钧一发2008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 23 7.9 7.5 7.7白银帝国2009年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2277 6.3 6.8 6.55团圆 2010年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32 7.7 8.0 7.85碧罗雪山2010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 8.2 8.1 8.1 8.2钢的琴2010年第23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655 8.3 8.0 8.15观音山2010年第23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艺术贡献奖 7200 7.1 7.1 7.1人山人海20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奖 119.3 6.7 7.2 6.95桃姐 2011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女演员奖 7074 8.2 8.3 8.25 Hello!树先生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评委会大奖 222 7.0 6.8 6.9白鹿原2012年第6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 14300 6.2 7.1 6.65神探亨特张2012年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795 6.9 7.2 7.05萧红 2012年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202.5 6.4 6.7 6.55激战 2013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2000 7.8 7.8 7.8警察日记2013年第26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206 6.5 7.1 6.8白日焰火2014年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12000 7.1 7.4 7.25刺客聂隐娘2015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6140 7.1 7.5 7.3烈日灼心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 30482 7.9 7.8 7.85
根据对每年票房状况和两个电影评价网站的评分分析,设定年度票房在1亿以上算票房表现较好,观众评价在8分以上算评价较高,从上表所选择的33部获奖影片来看,票房过亿的影片有四部,分别是《色戒》、《激战》、《白日焰火》和《烈日灼心》,占获奖影片的12%;评价在8分以上的影片7部,分别是《暖》、《可可西里》、《我们俩》、《天狗》、《碧罗雪山》、《钢的琴》、《桃姐》,占获奖影片的21%,两者加起来共11部,占获奖影片的33%。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获奖影片在国内既叫好又叫座的一部也没有,如果把票房高和观众评价好的都认为是市场表现较好,获奖影片中也只有33%得到观众认可,这说明五大电影节中评委对电影的评价和国内观众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异。评委们的评价重点考虑的是电影的主题,看重的是电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而电影的观赏性评委并不十分重视。中国观众并不是排斥艺术电影,只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电影观众主体的年轻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创新压力不断增大,他们花钱买票看电影,是为了减缓压力,寻找休闲和放松,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去欣赏电影艺术,他们同样需要电影有较好的主题和较强的艺术性,只不过他们对主题和艺术性的要求和评委们不尽相同,而上述的获奖影片,大多数为了突出主题的社会责任和现实意义,有意弱化了能产生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淡化戏剧化的冲突,放缓影片的节奏,以近乎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主题,造成了观众不好的视觉体验。
今后中国电影到底是要艺术还是要票房,这不是个问题,因为已经有艺术电影票房成功地先例。在列举的33部影片中,《色戒》和《烈日灼心》评分都接近8分。其中,《色戒》在2007年的票房排行榜上,以1.38亿排在第六位;《烈日灼心》在2015年的票房为3.04亿,成绩也还不错。2015年在金马奖获奖影片《老炮儿》,在豆瓣网评分为8.2,并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手艺恩发布得“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成为2015年度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④票房高达9.02亿。⑤《色戒》、《烈日灼心》、《老炮儿》等影片的成功,为中国艺术电影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120年的电影史上,能给观众留下印记的都是有着深刻主题、艺术表现力强的优秀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想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些经典作品,艺术电影的创作不能放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票房之上的当下,艺术电影的创作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观影体验,特别是作为主体的年轻观众的体验,在不弱化主题的前提下,引入当红的演员参演,注重戏剧化情节的设计,运用好构图、光影、色彩、运动镜头等摄影手段,重视场景设置和特技效果的使用,提高影片的观赏性,获得较好的票房,才能保障中国艺术电影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注释:
①百度百科: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②百度百科:上海国际电影节.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2号).
④人民网:《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 2015<老炮儿>最受欢迎》,2016年1月7日.
⑤电影票房数据库:http://58921.com.
(作者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度校级科研计划项目《建国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嬗变研究》(项目编号:2009B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饶军,男,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讲授课程《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导》,研究方向:电视摄像艺术、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新闻摄影、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