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漩
【摘要】新媒体时代信息呈裂变式增长,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各大媒体争夺的焦点。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新闻反转”、“逆新闻”这一新的反常现象频现,引起学界及业界的关注和反思。传统媒体应如何看待和应对“新闻反转”这一现象?本文以“高三女学生郭文景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及“大学生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事件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新闻反转;传统媒体;应对策略
在2015年十大新闻反转剧中,“高三女学生郭文景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及“大学生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这两则新闻因其新颖性和接近性而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和反响。两则新闻的发展态势都经历了舆论发生—舆论反转—专家解说—达成共识这一过程。
一、“新闻反转”的内涵及出现原因
“新闻反转”是近几年来出现在媒体圈中的热词和新现象,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新闻反转”并不是虚假新闻,它或多或少的反映了部分新闻事实,新闻的几大基本要素看上去也比较齐全。可以这样定义它:“新闻反转”是指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忽略掉了事件中的某些要素,这些要素对于理解新闻事件全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在新闻文本中不自觉的强调和突出了另一些要素,这些要素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与理解,继而被证实后引发了舆论反转的现象。造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前期采访不深入,事实真相不明晰
在大学生掏鸟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最早《郑州晚报》给出的报道是《河南一大学生在家闲着没事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比鲜明的反差意味:“掏鸟”与“判刑”、“16只”与“10年半”,给人一种不公、不解的感觉,而且整行标题都没有提及他们掏的是国家保护动物,另外整篇文章中也没有对这种稀缺鸟类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得大多数受众看完后都有一种“处罚过重”的心理,这时的舆论全部倾向于同情大学生这一面,出现了“舆论漩涡”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媒体记者前期采访不深入、对事件了解不全面造成的,而信源的单一性和不可靠性也为“反转新闻”的发生埋下了伏笔。随后,地方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详细报道和追踪报道也缺乏对事件背后发生原因的深层次剖析与挖掘,这也是导致“反转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新闻文本倾向性明显,客观性不够
在分析传统媒体报道高三女学生被哈佛提前录取及大学生掏鸟这两个事件中,我们以这几则新闻标题为例:《河南一大学生在家闲着没事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大学生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你怎么看?》《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成绩履历优秀颜值又高》《高三女孩被哈佛提前录取校方赞其颜值高近乎完美》。单从这几则新闻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总是先入为主地为受众挑选好了“食材”,受众只能根据这些“食材”来进行消化,具有极强的倾向性和代入性。比如“在家闲着没事”、“掏”这种带有业余性的符号化词语消解了新闻当事人盗取国家珍贵野生动物这一行为的严肃性,而“16只”与“获刑10年半”又激发了受众的不公感,导致受众的“愤不公”情绪开始发酵。而在另一则新闻标题中,“颜值高”、“完美”这些带有绝对性意味的词语使得受众对新闻当事人(高三女生)产生了羡慕与崇拜的情感,促使正能量因素弥漫公众的讨论圈。
(三)一味追求关注度,把关环节不严谨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学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对新闻源及素材进行把关,决定着哪些事实可以成为新闻,这是第一层把关;编辑对新闻作品进行把关,决定着哪些事实信息能够传播出去,这是第二层把关。而在具体报道中,多数媒体往往为了赢得关注度而忽视了把关环节,亦或是把关不够严谨。例如在对高三女学生提前被哈佛录取事件的报道中,第一层把关中对于新闻素材的把握不够,即女学生的家庭背景这一重要因素被忽略了,而在第二层把关中这一重要因素也没有引起注意,这就直接造成了新闻事实的不全面,从而不利于受众全面的理解新闻信息。
(四)受众辨识度不高,理性思维不够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其内容也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信息量大且杂的特点使得受众很难判断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有组织或个人来为受众甄别信息,于是“意见领袖”应运而生。但自媒体时代下的“意见领袖”门槛变低,出现“意见领袖民主化”的现象。
“意见领袖”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受众选择及甄别信息内容,而且还起着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多数受众会失去自身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而出现“多数意见压倒少数意见”、“舆论一边倒”的现象,最终陷入“沉默的螺旋”的循环中。例如在大学生掏鸟这一事件中,一开始舆论都倾向于同情大学生,认为量刑太重,甚至出现了“我们愤的不是判刑本身,而是感叹抓了野生动物判得竟然比强奸、巨额贪污还要重”这样的不公言论。
二、传统媒体应对“新闻反转”的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这种独特的“新闻反转”现象变得不再罕见,公众身处在这种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中,难免会迷失方向,容易跟随沸腾的舆论走向而发表相似言论。而作为担负着传播信息及引导舆论的传统媒体,有责任更有义务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引领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一)新闻不要一味求“快”,更要求“实”求“全”
从上面两则“反转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新鲜性要素得到了强调,而真实性、全面性、严肃性这些要素被消解了。互联网传播时代下,“抢新闻”、“快发布”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角逐的目标,而对于新闻横向的全面和纵向的深挖要求则不予理会。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媒体的冲击下,在快速发布上已远远落后。但网络媒体发布的新闻往往“快”而不“全”、不“深”,因此,传统媒体应在深度报道上做文章,在求“真”、“全”、“深”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群。
(二)实行层层过滤的把关制度
每一条新闻的生产都要经过发现信源、前期采访、后期写作、编辑审阅这一系列的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信源的真实与否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一条信息能否成为新闻。受众接触媒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取真实的信息,因此对于记者来说,一定要严把信源关。
新闻源真实固然十分重要,而记者的采访与写作也不容忽视,应力求真实与客观,因为其对于新闻文本的最终呈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俗话说:“新闻七分靠采,三分靠写。”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采访的最终呈现,前期采访是否深入与全面直接影响着后期写作的进行。而编辑对稿件进行审阅则是确保新闻真实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新闻最终借助各种媒介传达到受众。
(三)坚持理性客观的舆论引导方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而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舆论作为一种观点倾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担当着引导舆论的职责,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为受众提供健康有益信息的责任,因此,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应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结语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所应遵循的底线,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新闻反转”现象,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归新闻人本位,恪守新闻真实底线,脚踏实地深入采访,听取各方观点,做足准备,下足功夫,让事实说话。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傅鹏.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介责任探析[D].暨南大学,2015.
[3]谭宏民、赵欣茹.探析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成因——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新闻传播,2015(8).
[4]胡雪妍.浅谈“新闻反转”现象中的失范与反思——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5]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5).
[6]郑阳.“新闻反转剧”的热演与冷观[J].记者摇篮,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