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方铭,叶 文,马月伟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屏蔽性旅游地旅游发展研究
——以罗甸县为例
覃方铭,叶文*,马月伟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摘要:旅游屏蔽现象严重阻碍区域旅游发展。摆脱旅游屏蔽效应的负面影响,对平衡旅游冷热点之间的供需矛盾,满足游客不同消费需求,促进屏蔽性旅游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喀斯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喀斯特景观类似性高,旅游屏蔽现象较为普遍。研究以旅游屏蔽理论为基础,以贵州省罗甸县为例,分析喀斯特地区旅游屏蔽因素,探讨突破旅游发展困境的策略,以期为促进喀斯特地区屏蔽性旅游地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屏蔽;屏蔽性旅游地;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罗甸县
旅游屏蔽现象,是指某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因某些限制性因素的存在,而开发利用价值大为逊色,甚至不能顺利开发的现象[1]。旅游屏蔽现象最早被称为“热影区”现象[2],也有学者称其为旅游资源非优区[3]、阴影理论[4]、游客感知灰度[5]、边缘旅游地[6]、旅游形象屏蔽[7]等。受旅游屏蔽现象影响,旅游发展受到明显影响的旅游地称为屏蔽性旅游地[1]。旅游屏蔽现象具有普遍性、依附性、有限性及累加性[8]。旅游屏蔽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大部分旅游区,例如北京故宫对沈阳故宫的屏蔽,黄山对九华山的屏蔽,云南石林景区内大小石林对乃古石林的屏蔽。在旅游屏蔽效应影响下,屏蔽性旅游地往往陷入旅游形象不鲜明,旅游吸引力减弱,旅游业发展受限等被动局面[1]。因此,如何克服“屏蔽效应”的不利影响,对促进屏蔽性旅游地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分布地区是一种具有特殊地质背景和地貌环境的生态区域[9]。贵州省作为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核心地带,出露的碳酸盐岩面积达1.5×105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8%[10],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11]。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发育了一套最典型、最显著的喀斯特峰丛、峰林、瀑布、峡谷、洞穴及地下河等景观,构建了以“奇山、秀水、美石、异洞”为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12],但从地域组合特征看,由于景观类似性极高,导致旅游屏蔽现象较为普遍。罗甸县位于贵州省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到周边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旅游热点地区,如荔波、安顺、贵阳等地的旅游屏蔽影响,导致其旅游发展受限,旅游竞争力不强。罗甸县亟需通过摆脱旅游屏蔽的负面影响,促进旅游地经济快速发展。
1罗甸县旅游发展现状
罗甸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东邻平塘,西接望谟、紫云,南界广西天峨、乐业,北连惠水、长顺,全县土地面积3 009.6km2。罗甸县喀斯特地貌发育,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6.5%,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13],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北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部尤其是河谷地区几乎全年无冬,被誉为“天然温室”[14]。
全县旅游资源类型主要有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水域风光、遗址遗迹、人文活动、旅游商品7类,占全国8个主类中的7个,31个亚类中的16个[14],旅游资源类型较丰富(见表1)。其中,较具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单体22个,单体资源等级中五级、四级、三级、二级数量之比为2∶3∶11∶6,三叠纪大贵州滩和打黛河天坑为仅有的2个五级资源[14]。
表1 罗甸县主要旅游资源
罗甸县地处黔桂交界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14年,旅游总人数67.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2亿元[15],但由于旅游开发较晚且受到周边众多旅游热点地区的市场竞争影响,与周边县相比,旅游发展仍然总体落后(如图1)。
图1 2014年罗甸县与周边县旅游收入对比(数据来源:各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Fig.1 Comparison of tourism revenue between Luodian county and surrounding counties in 2014 (Data source: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of seven counties in 2015)
当前罗甸县旅游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旅游景区数量少、层次低,特色不鲜明。县域内主要旅游景区中,仅有大小井景区开发现状较好,其余景区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并且,当前开发重点仍以区域范围内较为普遍的喀斯特自然山水为主,缺乏特色资源打造。因而,与周边市县相比,罗甸县旅游景区的级别、知名度、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均落后于其他地区。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现阶段罗甸县旅游产品以面向低端市场的观光产品为主,度假旅游产品、面向高端市场的自然生态观光产品以及修学、科考等专项旅游产品基本没有开发,与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严重背离。并且,由于未进行深度开发及组合式开发,旅游产品的丰度和层次均较低,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3)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通达性较差。首先,旅游基础设施缺乏。全县除了大小井景区和打黛河景区内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其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并且,酒店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也较为薄弱。其次,旅游交通设施落后。一方面,境内仅有101、312省道及惠罗高速过境,外部通达性较差;另一方面,三级干道缺乏使县域内远未形成交通网络体系,导致内部可达性较差。
4)旅游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不强。由于资金和人才匮乏,观念和手段落后,罗甸县旅游业经营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景区建设和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缺乏联合促销和经营,已经开发的景点处于极度粗放经营的状态,没有系统的开发与保护规划。另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不够完善,相关产业和部门缺乏协调,合作效率不高。此外,因为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和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普遍不强。
2罗甸县旅游屏蔽现状分析
旅游屏蔽现象的类型和性质,从时段上看,有原生性和次生性屏蔽型,从空间上看,有自身性、毗邻性、外侵性屏蔽型,从成因上看,有条件屏蔽、要素屏蔽、区位屏蔽、资源屏蔽、事故屏蔽等[16],此外,还有政策屏蔽[17]和形象屏蔽[18]。借鉴以往研究,结合罗甸县旅游发展情况,分析罗甸旅游屏蔽因素。
2.1资源屏蔽
区域旅游发展与其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中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密切相关。当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是垄断性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区域内还存在更优的同质资源并更早得到开发时,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将受到资源屏蔽的影响[19]。
罗甸县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大小井景区、三叠纪大贵州滩景区、打黛河天坑景区、大关地质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在内,都是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但纵观周边市县,也基本以喀斯特旅游资源为主,如东部有以喀斯特森林为主的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大小七孔、樟江景区,北部有以喀斯特湖泊为主的红枫湖、织金洞景区,西部有以喀斯特瀑布为主的天下第一瀑——黄果树瀑布景区及龙宫景区,西南部有以喀斯特峰林为主的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的兴义万峰林景区、马岭河峡谷景区。而且,这些景区资源级别高、品牌效应强,开发较早,对游客极具吸引力。这些同类型的资源优者的屏蔽,直接导致罗甸县诸如大小井、大贵州滩等本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景区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2.2区位屏蔽
旅游地、客源地以及相互间的多维空间结构而引发的旅游业竞争是为区位屏蔽,包括距离性屏蔽和结构性屏蔽[19]。区位屏蔽使屏蔽性旅游地处于旅游空间竞争的劣势。
罗甸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黔桂交界处,与广西以红水河为界,虽然有省际边界优势,但与周边主要客源城市空间距离较远,其中,距贵阳180km、安顺160km、都匀150km,距广西百色200km,距离性区位屏蔽显著。此外,县域内交通区位劣势从根本上影响旅游通达性及游客可进入性,加剧了该屏蔽的不利影响;其次,县域地处贵州省南部,北有贵阳、都匀,南有百色,西有安顺、兴义,东有凯里、荔波,这些分布于四周的旅游热点、温点城市的吸引和拦截作用,使罗甸县失去众多游客。而且,就与其他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上看,罗甸县属于旅游过境地,即游客在去往或离开其他主要旅游地的过程中经过的地方[20],游客经过罗甸县的主要目的,大多是为中转到贵阳、安顺、荔波等旅游热点城市,或是为了去往临近的广西、云南等地,专门为了到罗甸县进行旅游的较少,这也是一直以来罗甸县旅游人数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构性区位屏蔽也对罗甸县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3要素屏蔽
旅游地因受劳动力、土地、资金、开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限制导致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阻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要素屏蔽[1]。
罗甸县经济实力较弱。2014年,全县GDP为50.8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5.23亿元,财政总收入5.5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测评,在全省非经济强县排名第34位[15],GDP总量仅占黔南州“两市十县”GDP总量的6.33%,与州内其他市县相比,落后于都匀、福泉、瓮安等市县。资金短缺导致罗甸县相较于其他市县在旅游产业上投资少,导致罗甸县在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升级、旅游项目开发等受到限制。此外,全县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较少。2012年全县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不到400人,学历大多以初高中为主[21]。旅游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才缺乏,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罗甸县在旅游开发、产品营销推广、旅游服务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资金短缺及缺乏高素质旅游相关从业人员,成为制约罗甸县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4形象屏蔽
一定区域内某些旅游地因其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或品牌效应大、市场竞争力强等因素使其旅游形象十分突出,进而对其他旅游地的形象产生遮蔽的现象,即为形象屏蔽[22],其发生机理为以认知屏蔽、利益屏蔽和引力场屏蔽为脉络而发生产品、设施和服务形象的感知差异[19]。
近年来,罗甸县一直着力塑造“高原千岛湖”的旅游形象,但龙滩水电站下闸蓄水,境内红水河流域形成375km2的广阔水域,却并未形成“千岛”的壮观景象,导致游客对“高原千岛湖”这一旅游形象的感知不强烈。另一方面,全县旅游开发重点一直在东北部的大小井省级风景名胜区,其旅游知名度和认可度均高于“高原千岛湖”,游客对罗甸县的印象也更偏向于前者,导致罗甸县的旅游形象缺乏鲜明和独特性,而且,周边众多著名景点都具有鲜明且知名的旅游形象,如“避暑之都”贵阳、“百节之乡”凯里、“瀑布之乡”安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等。形象屏蔽对罗甸县旅游产生不利影响。
3罗甸县旅游发展策略
3.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筑县域综合交通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罗甸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加强交通运输、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及打黛河景区、大贵州滩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内部设施建设,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构筑县域综合交通体系是重中之重。当前,罗甸县交通网络不发达,导致区域之间通达性较弱,影响区域之间的联系,也影响内部旅游线路的设计。因此,应在现有道路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至安顺、百色的高速公路,至都匀、荔波的省道,实现与客源市场的快速连接,并在路面增设观景停车湾、汽车旅馆、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系统,逐步形成县城旅游集散中心,边阳、沫阳、茂井、红水河镇四大旅游服务小镇,结合公路沿线若干旅游服务节点,构成旅游公路交通系统,同时,利用县域内纵横交错的河网,建成红水河镇、罗甸县城两大旅游集散港口,在大亭、茂井等河流交汇处增设水路客运码头,在各大河段增设水上旅游服务节点,形成以红水河、坝王河、蒙江三大水运线为主体的水路交通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公路和水路的共同节点,将公路系统与水路系统进行衔接,实现水陆交通一体化。
3.2突出旅游资源特色,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错位发展战略,即通过突出旅游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借助产品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实现优势互补,最终以反差组合的方式整合资源,确立自身竞争优势[20]。罗甸县要实现旅游突围,关键就是要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3.2.1塑造“天坑奇观”独特旅游新形象
大贵州滩和打黛河天坑是罗甸县的顶级旅游资源。大贵州滩保存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记录最完整的三叠纪孤立碳酸岩台地,是研究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和三叠纪生物复苏以及三叠纪台盆演化的经典地区,科考价值极高。打黛河天坑容积近3×108m3,是世界第一大天坑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的2倍多[14],并且,周围分布有10余个大小不一的天坑,构成规模庞大的天坑群。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贵州滩科考价值极高,但可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较单一;打黛河天坑具有较高科考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通过突出打黛河天坑在贵州省内的唯一性,将其作为罗甸县旅游的“形象工程”和“支撑工程”进行错位发展(如图2)。同时,采取错位营销,建设中国首个天坑国家公园——打黛河天坑国家公园,配套以“天坑”相关的产品和宣传,塑造罗甸旅游核心吸引力,树立“天坑奇观”的独特旅游新形象,形成区域旅游增长极。
图2 罗甸喀斯特旅游资源错位发展路径Fig.2 The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route of Luodian karst tourism resources
3.2.2打造贵州省养生养老第一品牌
罗甸县具有热量丰富、终年气温高、无霜期长、夏长冬短,独特的“天然温室”气候优势,同时,作为“贵州长寿之乡”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内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纯净水源、高负氧离子含量的清新空气,将吸引大量热衷于康体养生的游客。因此,罗甸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结合中草药养生、温泉养生、生态农业养生、康体度假养生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从冬季旅游气候
温暖舒适、景观美丽多样、环境生态优越、设施比较完备、服务配套优良、活动丰富多彩、旅游公众口碑良好等方面着手[23],打造成为贵州省冬季避寒休闲旅游地。
3.2.3打造休闲农业产业优势
凭借以大关地质农业观光园、上隆农场、罗甸火龙果种植基地等为核心的生态农业资源,以农耕文化为魂,以靓丽田园为韵,以创新创造为径,将农业与休闲业高度融合,形成以各类休闲农场、主题农庄、乡村农家乐等为依托,以农业生产与销售、农产品深加工、农庄休闲度假、农耕生活体验、田园超市体验、田园第二居所等旅游产品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使罗甸成为“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区。
3.3整合内部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设计
罗甸县要形成长久的旅游竞争力,既要依托大小井、打戴河天坑等核心景区,还要打造其他特色类型景区,才能不断提高区域旅游综合吸引力。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重新定位,突出各个景点特色,形成多个差异化景点,进而实行旅游品牌打造。首先,对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差异化形象定位,如世界科考圣地——三叠纪大贵州滩,野钓天堂——高原千岛湖,梦中田园——上隆农场等,并对各景区的差异化形象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由各景区形象吸引力叠加而成的罗甸旅游吸引力合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各类主题的旅游线路作为连接集散地和景区、景区和景区的重要通道(如表2),将全县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
表2 罗甸县旅游线路设计
此外,依托布依族、苗族等民族风情资源实现文旅结合,依托罗甸玉、猫眼石等宝玉石资源实现工、旅结合。借助农产品商贸会、玉石产业峰会等商贸活动实现商、旅结合。全方位实现罗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4加强区域合作互动,融入区域旅游圈
在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发展”的旅游发展观念的前提下,通过实现资源点的空间共轭、文化的相似、交通的快捷,带来区域合作的可能性,不断加强与周边景区、政府、院校之间的合作互动。
遵循“平等互利、自愿参与、优势互补、各得其所”的旅游合作原则,与荔波、惠水、平塘、长顺等县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各县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例如,将大小井景区的喀斯特洞穴资源、打黛河景区的喀斯特天坑资源与荔波县樟江景区、大小七孔景区的喀斯特森林资源进行联动开发,依靠荔波的客源优势依附式开发,弥补罗甸客源不足的缺陷,借此将罗甸融入到贵州省三大重点旅游区之一的荔波旅游综合区中,打造贵州省域喀斯特大旅游区。加强与广西天峨等县的省际合作力度。例如将罗甸境内的红水河休闲度假区,通过红水河河道连接至下游龙滩水电站,形成水上休闲、电站观光为一体的红水河-龙滩电站旅游休闲体,借他山之石,增强罗甸旅游市场活力,实现共赢。此外,通过实行“政府-高校”联合培养模式,与省内外各大院校深入合作,联合培养旅游相关人才,以弥补罗甸县旅游人才的不足,为县域旅游的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4结论
罗甸县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屏蔽性旅游地,受到资源、区位、要素、形象等旅游屏蔽因子影响,要实现旅游业的突围,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塑造“天坑奇观”旅游新形象,推进养生养老产业和休闲生态农业发展,不断整合内部优势旅游资源,深化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合作。
参考文献:
[1] 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1-81.
[2] 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13(2):44-46.
[3]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13(2):81-84.
[4] 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9(1):116-119.
[5] 李国平,叶文.游客感知“灰度区”的旅游形象策划初探[J].人文地理,2002, 17 (4): 34-37.
[6] 曹欢德.边缘旅游地的开发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9(4):27-31.
[7] 李雪松.旅游形象屏蔽:基本性质与空间表现[J].思想战线,2010,36(2):147-148.
[8] 俞飞.旅游地形象屏蔽理论国内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9(18):131-132.
[9] 王培彬,安裕伦.2000~2010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特征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10-15,46.
[10]高贵龙,熊康宁.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8-10.
[11]张文源,王百田.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类分级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2):148-154.
[12]殷红梅,梅再美.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产业联动发展探讨——以花溪高坡、龙里猴子沟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90-94.
[13]李安定,车家骧,李苇洁,等.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及流域分区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88-8790.
[14]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旅游研究中心.中国·贵州·罗甸旅游发展规划(2008~2025)[R].罗甸县:罗甸县人民政府,2008.
[15]罗甸县人民政府.罗甸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EB/OL].2015-05-04[2016-01-01].http://www.gzluodian.gov.cn/xxgk/xxgkml/zfgz/zfgb/201505/t20150504_189912.html.
[16]李娟.旅游屏蔽区错位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三原县为例[D/OL].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36[2016-01-01].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2&CurRec=1&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045652.nh&urlid=&yx=&v=MDQwMzFKclp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
3FUcldNMUZyQ1VSTHlmWnVadEZ5amhVNy9CVjEyN0
Y3TzhHOWY=.
[17]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1.
[18]李雪松,赵丽娜.旅游形象屏蔽理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1-7.
[19]王喜华.基于屏蔽理论的海洋旅游开发刍议——以漳州为视角[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4):58-63.
[20]李娟,吴成基,郝艳红.旅游屏蔽区的错位发展策略——以陕西三原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151-153.
[21]罗甸县统计局.2012年罗甸县统计公报[R].罗甸县:罗甸县统计局,2013.
[22]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3):62-67.
[23]刘昱.2015中国十大避寒旅游名城[EB/OL].2016-01-26[2016-01-26].http://xiaofei.china.com.cn/news/info-38-9-174132.htm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ielded area in Guizhou karst region——A case study of Luodian county
QIN Fangming,YE Wen*,MA Yuewei
(Faculty of Eco-tourism,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224, China)
Abstract:Tourism shielding phenomenon hinders seri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To get rid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ourism shielding phenomenon which is vital to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pply-demand between traveling cold area and traveling hot area,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satisfying tourists' different demand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ielded area. Guizhou province has rich karst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karst landscapes have so high similarity that tourism shielding phenomenon is more comm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shielding, taking Luodian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sis the tourism shielding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to break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in karst region. This study also can afford some lessons for other tourism shielded areas in karst region in order to promote regional tourism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tourism shielding; tourism shielded area; karst region; tourism resources; Luodian county
文章编号:1004—5570(2016)02-0001-06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587);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5078)
作者简介:覃方铭(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E-mail:qinfangming56@163.com. *通讯作者:叶文(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哲学、生态旅游、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E-mail:ywenyn@qq.com.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