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戟 游 航
被风景环绕的房子中的风景*
——“环轩”设计解析
王方戟 游航
摘 要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复杂多样,本文以位于园区中的“环轩”设计为例,探讨了一种以建筑流线与景观的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串联其他设计问题,并结合江南园林造园意境,最终在建筑的流线,空间体验,形态等各个方面呼应设计原初愿景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流线;景观;平面图;空间
王方戟, 游航. 被风景环绕的房子中的风景——“环轩”设计解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109-11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353)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wangfangji@tongji.edu.cn
游 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diverse initial points from wher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rts, the paper takes the design of “Roundabout Veranda” within a park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a design method which,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garden on the Yangtze Delta, follows the main clu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f ows directed towards the building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ing, and draws together other design issues, to respond at the end to the original design vision in terms of f ow organization, space experience, architectural form, etc.
“环轩”是一座底层为餐厅,二层为旅舍客房的小型娱乐建筑(图1)。它坐落在上海近郊一片绿色浓密的园区中。建筑东、南、北三面基本被水面围绕,剩下西南角接着陆地,并从这里通过道路与位于南面的园区主入口相连。建筑由一座原计划建造三层,但只完成了其中一层的平面为矩形的烂尾楼改造而成。
虽然建筑设计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相似的,但是因为项目条件的差异,每个项目解决问题的顺序是不同的。这种顺序上的差别使建筑设计工作及成果呈现出特有的丰富性。当前在学院课堂上教授的往往是以形式作为设计的起点,用形式作为首要因素将设计中的所有问题统领起来的建筑设计方法。虽然形式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建筑设计最终也必须要有一个形式的答案,对于有些项目来说这种方法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这种方法往往让形式超脱于实际问题,导致设计无法抓住重点。这就像试图用通用的药方去医不同的病人一样。不同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设计出发点。
以“环轩”为例,虽然业主对这座建筑有很高的形式要求,但是设计中却不能用建筑的形式来作为出发点。首先,由于建筑所处的园区植被非常稠密,建筑立面的很多部分都掩映在园区浓密的绿化之中(图2)。建筑展示出来的多是片段和局部,很难塑造一个能将各个因素统筹起来的形式。其次,建筑周围的景色非常优美,人在建筑中感受室外景色的方式必定是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相比起来,建筑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内部空间上的表现都应该比这种视觉感受次一个等级。
在人对建筑外部景色感知的层面上可以拿这座建筑与中国园林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往往基地面积有限。为了在花园内创造出美好及深远的景色,需要将有限的屋外景观资源进行划分,并让它们在不同的角度被室内的人多次欣赏。与这种状况相反,“环轩”四周景观资源很多,但作为一个改造项目,周边可增设新建筑的范围非常有限,无法像传统江南园林那样用围院、廊道、通透浅空间这样的手法来将景色与内部之间的视觉关系进行新的编辑。“环轩”不得不利用现存结构一个进深较大的长方体体量,通过对建筑平面格局的调整来使人获得在建筑中对周围景观的感知。在这座建筑中外部景色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可以不仅仅是人在建筑“内”欣赏“外”面风景的简单关系,还让进入这座建筑中的人能得到一些类似在传统江南园林建筑中的趣味?这成为此次设计的出发点。
图1 环轩北立面局部Fig.1 part of the north elevation
图2 掩映在园区浓密绿化中的环轩Fig.2 Roundabout Veranda covered by greenery
与在传统江南园林中的情况相似,这里所说的趣味不是某几个空间多么有趣,而是人在建筑中穿行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连续的空间收放与他们眼中外部景观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能引发人对空间之深远的想象,也就是在人的脑海中,空间给人的印象更是心理上的联想,超出了物理边界。正是这种想像给了在园林中游荡的人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因而,这个设计的出发点可以被具体化为如何为建筑设置一条将特定空间及景观串联起来的人流流线。
建筑设计的难处往往不在于对明确设计目标的追索。塑造一个形态,围合一个空间,经营一条路径,开辟一个广场,这些对于建筑师来说相对容易处理。那些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铺平道路,将可能影响这些目标达成的隐患予以化解的排雷式工作可能更具有挑战性。
“环轩”四周的景色都很好,各个面都可以是正面。牵制建筑空间布局的首要因素不是主要空间的塑造,而是一般认为需要被放在“背面”的为餐厅服务的厨房位置的设置。只有将这个背面的功能安置妥当,确定了后勤流线,才能进一步安排对于整个设计来说非常重要的流线。作为后勤功能的厨房要尽量少占用从建筑内往外看的景观资源,还要做到功能合理,使内外流线清晰地分开。
在设计中将厨房放在底层的哪个方位都会引起不同的问题。由于建筑面积不大,将厨房放在建筑中央,会导致其他空间变窄,同时也不利于厨房的供货及通风。将它放在临水的东面或北面,厨房会遮挡建筑最好的景色,它的供货流线也会与其他功能流线交叉。将厨房放在南面的话,会让厨房面正对从园区入口过来的道路,导致建筑给人的形象感不佳。即使加以遮挡,建筑也会因为与园区南部的视线和流线关联不畅而显得过于封闭。将厨房放在建筑西侧似乎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这样厨房供货口可以独立设在西侧,无论在流线还是在景色关系上都不影响其他功能。但是在这个布局中建筑的主入口势必布置在建筑南侧。来访者从这个入口进入建筑后就直接看见了建筑北面的水景,这种缺少铺陈的流线关系与设计的出发点不相符。
排除了以上这些位置后,厨房最终被安排在建筑的西南角上。虽然这个角落是从南面看过来时建筑最暴露的角度,但是当我们把南面过来的通路及建筑前的绿化重新进行组织之后(图3),这个角落的前面可以创造出一片有一定深度的小花园。花园中茂密的植物可以将厨房所在的南面遮盖起来。一堵从建筑中延伸出来的矮墙将厨房西面加以遮挡,并在厨房南面围合出一个后勤小院(图4)。这样厨房便找到了一个安稳的落脚之处。厨房后勤流线便捷、隐蔽,并且通风采光良好(图5-6)。
图3 总平面绿化及路径调整图Fig.3 diagrams of site plan and landscape modification
图4 总平面图Fig.4 site plan
当然,将厨房布置在这个位置最主要还是由设计的出发点决定的,因为这样可以将建筑的西北角暴露出来,在此设置一个让人由西面进入建筑的主入口,并经营出一个在不知晓厨房存在的前提下,环绕厨房而行的主流线(图7)。沿着这条主流线行进,人周围的空间及视野中的景色可以有更多的组合关系。从南面步行接近建筑的人眼睛中首先看到的是建筑周围茂密的树林。经过路径的引导他们接近建筑的主入口,眼睛逐渐从树林过渡到雨棚下净高3.2m的空间。透过这个被略微压低的空间,人可以看见建筑北面水面对岸的浓密绿化。穿过雨棚进入建筑后,人慢慢接近建筑的边缘,此时人可以逐渐看到建筑北面的水面。主流线在此继续环绕,带领人的视线兜圈横扫过建筑北面的水面及对岸的连续景色,给人留下一段长轴画卷般的景观观赏经历。视线最后回转到建筑内部,并逐渐转向南面。顺着流线向南稍加行进,人再一次看到建筑外的景色。此时人看到的是建筑南面的新辟小花园。人们在进入建筑之前已经看到过这处花园,再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它的时候,却会将它当作从未见过的新景色看待,意识不到他们已经第二次看到了这处景色。通过环绕的流线,同样的景色就这样多次以不同姿态在来访者视线里出现,让风景在来访者的想像中比实际更加深远宽广。传统江南园林中的景观呈现手法以这种方式被引进了这座建筑中。
图5 一层平面图Fig.5 frst foor plan
图6 二层平面图Fig.6 second foor plan
图7 环绕的流线及其视线关系图Fig.7 encircled fow and views
作为一个改建项目,在这座建筑中老的结构保留多少,应该增加哪些新结构,这些问题同样不能仅仅以静态的空间效果及建筑形态为主要依据,而是要配合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来决定。设计的出发点是建筑中的主要流线及其与相关空间和景观的关系。原来留存下来的结构要是不加调整的话,从南侧道路方向过来,并从西侧进入建筑的流线会呈一个九十度的转折,无法创造出概念中希望得到的相对柔和的环绕流线。为此,在满足保留绝大多数原有结构的项目条件前提下,设计中去除了老结构西北角的一个柱网。这个柱网正好坐落在流线转折最主要的位置上。在这个被去除柱网的位置上设置了一个能接纳流线进行两次转折的结构体(图8)。这两次转折让流线舒缓地从建筑室外的南北走向过渡到室内的东西走向,为在室内进行最后一次环绕创造了条件。
对原有结构的改造,除了为底层创造出流畅的流线外也兼顾由底层通往二层的流线。由于原有结构所对应建筑的流线与新建筑的流线完全不同,原来楼板为垂直交通预留的孔洞无法满足新建筑的要求。设计中利用新加的结构体与老结构体之间的空隙,在其中设置了由底层通往二楼的楼梯及电梯。新加的结构同时解决了底层流线及由底层通往二层的交通问题,也避免了在老结构楼板上新开其他洞口。建筑二层是叠在老结构上的新框架。二层上主要功能是客房,另外有一个接待室和一个小的健身房,都是相对比较私密的功能,并需要占据周围景观资源。一个由内廊通向各个功能房间的二楼平面格局从功能安排的角度看是有效的。但是内廊会显得非常封闭,其中的乏味景象与周边房间里非常优美景色之间的反差会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为此,设计中将二层朝南的一间房间去除,在这里设置露台(图9-10)。这个露台除了为内廊提供光线及外部景色外,也使建筑在面对园区入口方向的形象上有了一种正面感。此外,设计中还将二层走廊上的屋顶完全去除,并设置为天窗,让二层的内走廊给人感觉像是一个内院。
图8 建筑结构改建示意图Fig.8 diagrams of structure modifcation
图9 环轩南面的平台及绿化Fig.9 terrace and greenery at the south elevation
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形态并非设计的出发点。建筑形态在逻辑等级上排在主要概念之后。建筑底层及二层的平面图,基本就解释了设计上的核心内容。尽管如此,作为设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筑形态的设计并非被后置。它与流线、景观、内部空间等要素的设计同时进行。很多平面上的决定也结合了立面上的要求。
这座建筑的业主有很多居住及商业建筑开发的经验,从这些经验以及实际功能需求的角度出发,业主在形态上有明确的要求。他们希望这座建筑在形态上应该是敦实厚重的。这种形态要求意味着建筑应该有更多的实墙面,开窗应该尽量的小。从纯形态角度看,这样的要求也没有问题,但建筑的主要构思是希望创造出人在建筑中行走时视觉感受到的内部空间与外部景色间的紧密关联。要是建筑开窗太小的话,就很难实现这种构思。另外,由于外部景色优美,建筑中的各个功能空间中开窗能大一些的话,对于在这些空间获取更多外部景色以及空间的通透感来说都会更加有利。形态设计上存在这样一种“虚”与“实”的错位。虽然在形态设计的过程有很多困惑,但最后我们发现可以利用这种错位来进行建筑形态的设计。
这座建筑立面的很多部分都掩映在园区浓密的绿化之中。其形象展示面只有从主入口处看到的西立面,以及从东、北面水面对岸看到的北立面和东北角。从其他角度看到的都是建筑的局部。西立面结合入口雨棚、部分二层及遮挡厨房的矮墙进行造型,在此不加详述(图11)。处理虚实关系问题的主要焦点落在建筑的北立面及东立面的设计上。
图10 二层面对园区南面的露台Fig.10 second foor terrace facing south of the park
图11 环轩西立面上的主入口Fig.11 entrance at the west elevation
虚实错位的条件使我们在设计中改变了将建筑立面理解为非虚即实的关系,而是设想了在虚与实之间有一个半虚半实模糊带的可能性。这种模糊带可以在保持外部形态实体感觉的同时获得内部视线更多的通透感觉(图12-13)。
设计中,建筑沿水部分的立面不以在实墙面上开窗,而是以横向虚实条带间隔的方式来处理。这样,可以在内部空间需要创造连续视线的地方设置横向的长窗。横向的实墙面尽量的大,以满足业主对建筑要尽量敦实的要求。建筑北立面最显眼的是处于二楼楼板高度的一条横向连贯的实墙面。为了使二楼俯瞰水面的视线不受阻挡,这部分实墙是从二层地面标高以下开始。它在立面上的高度达到了2.3m。这个实墙面满足了业主想要的建筑物厚实的视觉感受,但是却对一楼梁下空间产生了1.25m的遮挡。具体处理时通过一个特殊的构造处理将这个部分做成半虚半实的形式,也就是利用干挂石材由龙骨悬挂的原理,将其处理成内外两个面都加以展示的模式,同时按规律减少部分石材。这时干挂石材就从一种覆盖结构体的包裹材料,变成了一种内外都具表现力的,像百叶一般的表面材料。这种构造处理使建筑外立面保持了尽量多的实墙面,满足了业主形态上的要求。同时从内部看,室内的视线可以透过干挂石材的缝隙看出去,有一种通透开敞的感觉。构造处理不仅仅解决细节问题,也可以将形态及空间问题结合进来。
图12 剖面及立面细部Fig.12 details of section and elevation
图13 从外面看显得较实,从内部看则很虚的构造Fig.13 construction which looks solid from outside transparent from inside
除了虚实关系之外,体量在环境中的高低大小关系也是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的。由于前面有水体,水体边有可驻足的人行区,环轩的北立面能够非常完整地被展示出来(图14-15)。但建筑北面的这块水面宽度为13m左右。建筑一层保留原有结构部分层高4.55m。按业主要求,新建的二层部分层高为4m。建筑两层的层高加上女儿墙、室内外高差、水面与地面的高差后,建筑顶面与水面之间的高差为9.9m。这样一个高度相比于13m宽的水面来说显得比较高,使建筑物在环境中显得体量较大。为了化解体量的压迫感,设计中将二层临水的空间进行局部降低,把建筑二层临水部分处理成退台形式,让建筑最外缘顶部外轮廓线降低到离水面8.12m的高度。被降低的空间中主要设置阳台,其净高为2.4m,空间在横向上展开。这种横向延展的阳台对视觉中的上下边沿进行了编辑,使周围景色给人一种更加延展、宽阔的感觉。内凹的空间似乎有一种把周围风景及茂密的植物吸进来的感觉。
图15 从西面对岸望过来的建筑形象Fig.15 image from west bank
建筑学是讨论及解决建筑功能与空间关系的学问。建筑设计的工作需要对同这两者相关的所有问题进行梳理,并在设计成果中同时解决这些问题。但设计工作是一种线性的,由主要问题到次要问题逐渐梳理的过程。线性的特征与问题需要同时解决之间恰当的平衡是建筑设计方法中最需要掌握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条件,环轩的建筑设计尝试了以流线为主要线索,将其他各种问题围绕这个线索逐渐结合进设计,最后达到整体性解决的设计手法。
项目地点:上海
项目类型:老建筑改建
建筑设计: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及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团队:王方戟,李鹏,殷慰,马海韵,肖潇,陆少波
设计及建设时间:2012—2013年
建筑面积:1680m2
项目业主:浙江邦泰置业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
图1-2,6,9,10,12-15:作者拍摄
图3-5,7,8,11:作者绘制
(编辑:曾引)
◎博士文摘
To Build amid Beautiful Senery —Design Analysis of “Roundabout Veranda”
WANG Fangji, YOU Hang
Keywords:Initial point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Flows; Landscaping; Pla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2-0109-08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20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