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忠(吴桥杂技艺术学校)
杂技的发展呼唤高等教育
文/刘文忠(吴桥杂技艺术学校)
中国杂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民族特色鲜明,动作技巧高难,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角逐世界重大赛场、进行国际商业演出、服务基层民众方面,中国杂技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中国杂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世界杂技的迅猛发展,中国杂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风起云涌、异军突起的世界杂技格局中,中国杂技受到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缺乏高等教育带来的缺陷,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杂技可持续发展的不争事实。呼唤杂技高等教育,建立杂技艺术院校,已经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杂技的教学基本沿袭着父带子、师带徒的传统模式。上世纪60年代,一批有艺术实力的杂技团开始了以团带班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专业培养。但是,这种模式受到本团人力、财力、艺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后,杂技教育引起了杂技界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河北省吴桥杂技学校、上海马戏学校、濮阳杂技学校、北京杂技学校等一批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建立。此外,有的省在艺术学校增设了杂技科。这些杂技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以培养杂技表演人才为目标,制订教学大纲,自编专业教材,配备各科师资,杂技教学走向了正规化。
各杂技学校(科)的建立,开创了中国杂技教育的新起点。但是从国家对杂技教育的层面看,只有中等表演人才的培养,没有高等杂技艺术教育,无疑阻碍了杂技艺术的正常发展,形成了杂技艺术发展在我国各门类艺术中滞后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杂技艺术的发展需要,杂技界开始了高等教育的自我探索。1986年,沈阳体育学院开办了“杂技教师大专班”;1997年,河北省师范学院开办了“杂技编导大专班”;2004年,中国杂技家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合作开办了两届“艺术管理”和“杂技编导”大专班等。这些大专班招入具有一定杂技表演经验或热爱杂技艺术的学员,专攻教育、编导、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借鉴体育、舞蹈、戏剧等相关学科。
虽然对杂技高等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大专班大多以成人教育为主,而且多是实验性的,一般只开办了2至3届,并没有沿续下来,办学规模也较小,社会影响力有限,学历教育停留在大专层次上,本科以上的教育一直没有出现。
杂技高等教育的严重落后,使杂技队伍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在国际赛场,很多国际评委都评价说:“中国不乏优秀的杂技演员,缺少的是杂技艺术家。”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很多杂技演员难以理解编导的意图和节目的内涵,往往只是“为表演而表演”。环顾中国杂技界,如今缺少的正是被社会所熟知的艺术家。
由于杂技艺术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就从事专业的训练。当一些优秀的演员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时,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却无法与其艺术成就并驾齐驱,在他们退役转行担任教师、编导、管理人员后,他们往往都会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深造,渴望能够走进高等学府为自己充电提高,但是苦于无门相投,空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却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撑,综合素质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当他们面对激烈竞争时,就显得那么的有心无力。
如今,中国杂技正朝着综合表演艺术的方向发展,这对杂技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审美情趣提出更高的需求,中国杂技勇闯国际演出市场、商演创汇居各表演艺术门类之首的同时,也暴露出低水平重复、仅提供原材料的发展瓶颈。中国杂技在国际赛场也不再是凡参赛必夺魁,金奖旁落他家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中国杂技亟需编创、教学、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而杂技高等教育正是这些人才诞生的摇篮。
原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撰写《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文,他在文章中提出,中国杂技艺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探索科学育人的教育模式。这也让中国杂技界呼吁多年“加快建设中国杂技高等教育体系”的呼声再起。建立杂技高等院校(系科),提高杂技艺术教育培养层次,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杂技队伍,是中国杂技人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