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飞
(松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松原 138000)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
王雪飞
(松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4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在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应用常规方法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氯吡格雷治疗,将其行不同疗法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对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疗效
急性心绞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其疾病发生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治疗的治疗方式来控制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病情发展,效果较为显著,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为了进一步探究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我院对急性心绞痛患者48例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4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5例,女9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2.58±4.12)岁;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01±5.35)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应用常规方法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情况,酌情给予患者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治疗、他汀类调脂药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治疗以及肠溶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等;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氯吡格雷治疗,用药剂量为75 mg/d,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28 d然后观察其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心电图静息状态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血性改变则判定为有效;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电图缺血性下降ST段回升幅度>1 mm且导联倒置T波段变浅的情况超出50%、未恢复正常水平则判定为好转;当患者的心电图缺血性下降ST段回升幅度<1 mm、未恢复正常水平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心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进行导致动脉狭窄[2],从而导致患者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患者心肌缺血或者心肌缺氧的现象,其临床表现是心前区疼痛。据相关文献报道,引发患者粥样动脉硬化的诱因很多,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患者粥样动脉硬化现象的出现进而引发急性心绞痛[3],临床上根据疾病的发病特点将心绞痛进行分型,即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绞痛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临床上对于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据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疗效。常规治疗包括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他汀类调脂药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治疗以及肠溶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等[4];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新型噻吩砒啶类药物的衍生物,可以有效诱导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活性,并与阿司匹林药物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和心绞痛临床症状,并且对避免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常规治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可将其作为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 万 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1):68-69.
[2] 漆必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7893.
[3] 姚 萍.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5):699-700.
本文编辑:吴宏艳
R541.78
B
ISSN.2095-6681.2016.2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