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晴
【摘 要】戏剧是一种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组成的综合艺术。本文探讨了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对戏剧翻译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戏剧;语言特点;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68-01
一、戏剧的语言特点
戏剧译文除供读者阅读之外,还需要供演员演出。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戏剧表演需要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情节,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语言得以表现。
(一)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所谓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的是人物的对白、独白一方面要和姿势、手势、表情、形体等动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演员表演;另一方面还要求人物语言能引起其他人物的反动作,既推动剧情发展变化,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和激情。
(二)人物语言个性化。戏剧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年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等,使观众从人物的语言中能体会到人物的兴趣爱好、文化教养、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
(三)戏剧语言的通俗性。由于戏剧是表演、面向的是各个层次的观众,因此戏剧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相对复杂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思想内涵。
(四)戏剧语言的节奏性。戏剧的节奏是指“角色在对话时自然的语音停顿,相当于音乐上的节拍,或者说就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停顿”。
二、戏剧的翻译原则
(一)忠实性原则。所谓忠实是指译文不但能准确再现原作的意思,还能再现原文的风格。
例如:黄胖子:哥儿们,都瞧我啦!我请安了!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老舍《茶馆》
Tubby Huang: Now, now, folks, for my sake, please. Im here greetin you all! Were all brothers, aint we? Lets have none of them bad feelings.
无论是原作还是译文,都忠实表现了黄胖子流氓习气和惺惺作态的特点。
(二)可表演性原则。以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译者要考虑演出时的直接语境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要考虑译入语观众的理解能力、文化接受力。同时,要考虑到原台词背后的语言的动作性,弄清人物语言背后的动作性,才能保障戏剧的舞台演出。例如:
Howl,howl, howl, howl! O, you are men of stones? (King Lear)
译文一:快哀号,快哀号,快哀号,快哀号啊,你们是铁石人。(孙大雨译)
译文二:哀号吧,哀号吧,哀号吧,哀号吧!你们都是铁石做的。(杨世彭译)
根据可表演性原则,上述两种译文,显然“哀号吧”比“快哀号”在情绪表达上更顺畅和一气呵成,因为“吧”是以a结尾的,“号”是以o结尾,嘴巴没有完全打开,不利于演员情绪的发泄。
(三)审美性原则。戏剧语言在听觉上要诉诸于美感,起伏变化、抑扬顿挫,才符合视听艺术的特点。
例如:大傻杨,打竹板二,一来来到大茶馆儿
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
Im Silly Yang, and from shop to shop
I make my rounds till here I stop
This great tea house, Yutai by name
A booing business, fortune and fame
译文最后采用押韵的形式,译文流畅舒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打动观众。
(四)文化词汇的灵活翻译原则。由于语言文化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因素是造成理解和翻译的障碍。在戏剧翻译中要注意文化色彩词汇的翻译,译者要灵活译出词汇所包含的背景意义,加深观众对剧本的理解。例如:
“These be the Christian husbands! I have a daughter;
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abbas
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这些就是相信基督教的丈夫!我有一个女儿,其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不愿她嫁给基督教徒!”(朱生豪译)
Barabbas是古时强盗的名字。如果直接翻译成“巴拉巴”,由于文化差异,中国观众会感到陌生和疑惑。朱生豪回避了不熟悉的名字,而直接转化为“强盗的子孙”,达到了功能的等值,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结束语
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认为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舞台演出,因此在翻译戏剧时要考虑潜在的观众。译者不但要考虑原作的文化因素,也要考虑目的语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接受性。
参考文献:
[1]何其莘,仲伟和,许钧.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9.
[2]高晖.戏剧的语言特征和翻译原则[J].人文与科学,2011.
[3]刘肖岩.论戏剧对白翻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