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宝
【摘 要】程砚秋一生共创编了二十九出京剧新戏,其中《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等代表作久负盛名,然而,他的三出“宫廷戏”——《梅妃》《费宫人》和《马昭仪》同样极具程派艺术特色且具有挖掘、整理改编的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剧情、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目的在于挖掘老戏、传承程派艺术。
【关键词】程砚秋;宫廷戏;《梅妃》;《费宫人》;《马昭仪》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10-03
《梅妃》《费宫人》和《马昭仪》分别由金仲荪、杜颖陶、翁偶虹担当编剧,分别于1928年9月、1937年4月、1951年3月首演,剧情、创作背景各不相同,《梅妃》和《费宫人》这两部戏创作于解放前,《马昭仪》的剧本完成于解放前但首演是在解放后,艺术特色也不同,如《费宫人》的艺术形式为京、昆曲“两下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故事的地点发生在宫廷,矛盾的冲突也在宫廷,都是“宫廷戏”,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本文主要从这个视角展开论述。
一、剧情
《梅妃》这部戏是编剧金仲荪于1925年所作,程砚秋1928年9月上演,是程派的代表作品。该剧取材于唐人小说《江采萍传》,唐明皇李隆基选色征歌,高力士在江南访来江仲逊的女儿江采萍,她深受宠爱,被封为贵妃,因喜爱梅花,被赐号“梅妃”,唐明皇还特地派人为她建造了一座梅亭,但不久后唐明皇又得到了杨玉环,喜新厌旧。梅妃独居后宫,回忆当年相爱的盛况,引起无限惆怅与哀怨,顾影徘徊,赋诗寄意,但唐沉迷于杨玉环,对梅妃不理不睬,她终遭遗弃。安禄山造反,唐明皇仓皇入川,梅妃则死于兵荒马乱之中。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唐明皇回到宫中,一天偶到梅亭游玩,突然想起梅妃,在感伤中慢慢睡去,梦中与梅妃诉说离情,醒来却是一场梦,惆怅唏嘘,回宫而去。
《费宫人》是根据清代陆士云的《费宫人传》及《铁冠图》传奇改编,在昆曲《贞娥刺虎》的基础上扩编的一出戏,说的是闯王既入北京,宫人费贞娥乔装公主藏于枯井中,为闯部搜出,闯王赐婚于“一只虎”李过。费氏假意殷勤劝酒,李过大醉,为费所杀,费跑到煤山崇祯皇帝坟前,祭奠大明朝,自刎而死。
《马昭仪》一名《楚宫秋》,是根据传统老戏《武昭关》改编而成,马昭仪是秦国五祥公主的宫娥侍女,五祥公主许婚于楚国太子,马昭仪陪至楚国,楚平王父纳子妻,由佞臣费无极定下了“金顶桥换银顶桥,五祥女换马昭仪”之计,将马昭仪配与了楚太子。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愤平王之没绝伦理,谏本逆君,全家问斩,伍子胥保护马昭仪及年幼太子逃国,被困于禅宇寺,平王派兵追至,马昭仪跳井而亡,伍子胥携太子杀出重围而去。
二、创作背景
《梅妃》的创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罗瘿公的早逝,二是上个世纪20年代四大名旦的激烈竞争。程砚秋一生当中,编演了二十多出程派独有的剧目,其中有三个剧作者最为有名,即早期的罗瘿公、中期的金仲荪、晚年的翁偶虹,在这三个人当中,罗瘿公可谓是程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了,他为程砚秋编写了《红拂传》《鸳鸯冢》《青霜剑》等早期的代表作,在1924年正当程砚秋艺术上蒸蒸日上的关键时期,罗瘿公不幸病逝,当时有很多幸灾乐祸的人,以为程砚秋完蛋了,因为他失去了最得力的帮手和老师。罗瘿公的《碧玉簪》只写了一半,后半部是由金仲荪完成的,金仲荪不负众望,不仅创造了他所编写的第一部程派戏《碧玉簪》,而且以后更是相继写下了《梅妃》《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等程派高峰时期的不朽代表作。
此外,《梅妃》的出现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四大名旦的良性竞争很厉害。1927年《顺天时报》评选出了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
“四红”(即梅兰芳的《红线盗盒》、程砚秋的《红拂传》、尚小云的《红绡》、荀慧生的《红娘》)剧目为当时四人参演的剧目并且最后四人当选四大名旦,当时是京剧的辉煌时期,以四大名旦为首的京剧旦角艺术达到了京剧艺术的最高峰,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四红”“四剑”(梅兰芳的《一口剑》、程砚秋的《青霜剑》、尚小云的《峨眉剑》、荀慧生的《鸳鸯剑》)和“四妃”相继出现(即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程砚秋的《梅妃》、尚小云的《汉明妃》、荀慧生的《鱼藻宫》(也就是戚妃)。“四红”“四剑”“四妃”代表着京剧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其中《梅妃》的出现更具有非凡意义,它浓缩了“安史之乱”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唐朝统治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梅妃是其中的悲剧人物。
《费宫人》的创作时期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自述】7月至太原,3日开始。卢沟桥事变。准备参加法国博览会。至上海,演《费宫人》,乌发公司拍电影。戏班改组,自组织,徐凌霄有《记程》”,这段话记录了《费宫人》的创作背景,表明正是国难当头、中国受到日本的欺压和挑衅之时,很显然,程砚秋想用《费宫人》这一剧目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不过,《费宫人》的编剧和首演时间都有出入,有待考证,一说是杜颖陶①,一说是陈墨香。
《马昭仪》是程派剧目中第三出有关宫廷争斗的戏,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所编,“……在程砚秋与王瑶卿研究《女儿心》唱腔的空隙中,闲谈涉及此剧(注:《武昭关》),王瑶卿便鼓励程砚秋把《武昭关》增益关目,编演全本《马昭仪》,并建议由我执笔。程砚秋转述王先生的原话说:“翁先生编剧很有些新的手法,他的《锁麟囊》《女儿心》两个剧本,我已拜读过了。这出《武昭关》在他手里,轻而易举,不算什么,你何不请他动一动笔,很快地就会又添一出程派新戏,同时也保留了一出别致的老戏。”由于王瑶卿先生对我在编剧上的赞许和鼓励,我自当欣然应命。就在程先生演完《女儿心》回平之际,我已然把剧本写好,定名为《楚宫秋》。……我编写的《楚宫秋》,当然以马昭仪为主,与马派的《楚宫恨史》好不雷同。程先生接到剧本后,即着手编制新腔,设计扮相。他从王瑶卿先生口中得知当年王派演此,马昭仪打“月华旗”腰包,以象征她是五祥公主的替身,而“月花旗”的使用只是利用传统戏箱里现有的成品,因陋就简。程先生有条件另制新装,所以他设计出来一套合乎传统规律而又淡雅靓丽的服饰,兴致勃勃地准备在1943年赴沪时仍在黄金戏院排演此剧。结果,1943年秋,程先生再度旅沪,由于《锁麟囊》《女儿心》二剧先声夺人,连演而盛况不衰,前台后台都主张不必再排新戏,《楚宫秋》的排演计划逐成泡影。……1949年北京解放,程先生怀着空前喜悦心情重组剧团,又请我给他编写了《裴云棠》和《香妃》两个剧本,准备在外埠演出。这时,我与李少春、袁世海、叶胜章共同组织了“新中国实验剧团”,时常随团外出,不得与程先生常常晤面。听说他在外埠已上演了《楚宫秋》……”②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断《马昭仪》创作于解放前(即《锁麟囊》《女儿心》之后),首演则在解放后,因为《锁麟囊》《女儿心》的场场爆满,大受观众欢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排演新戏,从而推迟了《马昭仪》的上演计划。
三、艺术特色
《梅妃》是部载歌载舞的宫廷戏,也是具有浓郁程派风格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江采萍在封建宫闱中的不幸遭遇,抨击了专制帝王的薄幸无情。为了准确表现这个悲剧人物,在唱腔安排上,程先生同样独具匠心,有著名的“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的西皮二六转快板,欢快流畅,表现了梅妃见到唐明皇时的喜悦心情;有两段南梆子,第一段南梆子“展鸾笺不由得寸心如剪”,长达十句,抒发了梅妃遭到冷落后的哀怨心情;第二段“柳叶双眉久不描”,四句七言绝句共28个字,词意激昂悲愤,行腔蝉联,一气呵成。大小南梆子的安排不仅不显重复累赘,而且错落有致,互为补充,详略得当。当然最著名的唱段就是“梅亭哀怨”一场的“别院中起笙歌因风送听”了,可以说它是《梅妃》一剧的代名词,喜欢程派的戏迷都非常喜欢吟唱这个经典唱段,是程派唱腔中具有代表性的名段、珍品。尽管程砚秋本人没有留下录音资料,但是它通过著名程票郑大同的记谱和传授,使这部精品得以传世。演出原本为12句,后改为10句,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京剧院李玉茹整理改编的《梅妃》唱的是10句,而程派传人李世济整理的《梅妃》演出本唱8句(即省略了“对良宵禁不住伤心泪迸,算多情只有那长夜霜衾”两句)。唱腔的设计按传统在1、2、9句使用大腔,这段二黄唱腔起伏跌宕,充分表达了梅妃失望忧伤的情绪。唱腔最突出的地方,在第一句结尾
……其中在后面用休止符,使得荡气回肠的尾腔脱颖而出。第二句最后的“到耳分明”,“分明”两字的板式,突破格律,把“分”字放在头眼,把“明”字提起至末眼。拖一板到头眼再转腔,结尾用1、7、6、4接收腔,节奏新颖,营造了凝重的气氛,符合梅妃当时悲愤惆怅的心情。
除了唱腔设计的新颖别致外,戏也是载歌载舞的,有手持玉笛的惊鸿舞,边唱边舞(就是前面的“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这段)以表现宫廷的宏大场面。
《费宫人》是根据昆曲《铁冠图》改编的,把“撞钟”“焚宫”“守门”“杀监”“刺虎”穿起来,加上后面的“祭坟”,前面按照昆曲来唱,中间有皮黄,结尾唱两段西皮快板,然后唱大段的反二黄“祭坟”,“大明朝到今日气数已尽......”,很见功力。程砚秋的表演也同样精彩,“《刺虎》一折,程砚秋使出浑身解数,他与梅兰芳的《刺虎》相比各有千秋。梅以唱功、神情取胜;程以做表、身手见长......”③当年的崇祯由俞振飞扮演,李过由侯喜瑞扮演。
《马昭仪》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老戏新演上,这出戏虽然是生旦对戏,原来却是以老生为主,马昭仪基本上是个配角,马连良、梅兰芳都各自唱过,程砚秋对唱腔进行了设计,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同时,结合剧情编了很多新腔,这部戏基本是唱功戏,主要场次有“深宫”(西皮慢板)、“骂费”(西皮快板)、“兵困禅宇”(“武昭关”)(二黄原板、二黄慢板),成套的大段唱腔有(二黄慢板)“马昭仪坐宝殿自思自恨”一段,唱词是:“马昭仪坐宝殿自思自恨,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恨只恨儿祖父纲常丧尽,父纳了子的妻败坏人伦。五太师打奸贼把理来论,那奋阳可算是卫国忠臣。他二人仗大义放我逃命,最可叹那五将军全家大小绑在法场齐问斩刑。夫妻们急切里四方逃遁,连累了伍将军也逃出了樊城。到如今母子们无方寄命,奔天涯走地角凄凄惨惨何处安身。”这段唱腔是全剧的核心唱段,主要表现主人公马昭仪的悔恨、无奈和惆怅的复杂心理,她被困在禅宇寺,怀抱太子,孤儿寡母,无限凄凉。这段唱腔的设计很新颖别致,一般的二黄慢板大腔安排都在第一、二句和倒数第二句上面,总共3个,而程先生突破了老唱法,第一句不用大腔,把第一、二句连起来唱,大腔安排在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只有2个,这样的安排显得整个唱段简洁、不拖沓,老的二黄慢板极少在结尾处耍腔,程先生则安排了一个大腔而后叫散,这个尾句不是规范的10字句,而是14个字,按照常理并不好唱,但程先生因字设腔,“奔天涯、走地角、凄凄惨惨”这几个字处理成垛字的唱法,分为三个小节线,共计12拍,避免了字多腔少、拖沓冗长的毛病,旋律很有抑扬,在唱到安身的i后,反复用了半音4和7,若断若续,通过强弱对比变化,突出凄凉悲愤的悲剧色彩,最后叫散结束,i---4–46 4.643 33 55 3 5 66 1--7 77 70 65 6–6 5 5--。
四、结语
总之,程砚秋的“宫廷戏”《梅妃》《费宫人》《马昭仪》在众多的程派私房戏当中,是有独特思路和主题的三出悲剧,“宫廷”是古代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代表和象征,但“宫廷里的女人”却有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梅妃的哀怨、凄惨,费贞娥的刚烈、爱国,马昭仪的坚毅、忍辱负重,性格虽然迥异,但结局都是催人泪下的悲剧。当然,这三出宫廷戏也同样有历史的烙印和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梅妃》的争风吃醋、《费宫人》的反李自成、《马昭仪》的人性伦理道德等内容都有待修正。这三出“宫廷戏”的录音“一隐二现”,程砚秋本人只留下了《梅妃》老唱片的部分唱段录音,其中最著名的二黄慢板“别院中起笙歌因风送听”没有录制;《马昭仪》有在上海的全部实况录音;《费宫人》则完全失传,没有任何声音资料传世,所以亟待后人整理、挖掘、改编,尤其是《费宫人》和《马昭仪》已经在舞台绝响多年了,为了挖掘和整理程派失传剧目,我们要正视从“一隐二现”到亟待“三现”的现实,力图最大限度地使程派艺术发扬光大,从而凸显程派艺术的传承性。
注释:
①见《程砚秋史事长编下》,程永江编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398页。
②见《翁偶虹编剧生涯》,翁偶虹著,同心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137-139页。
③见《青衣花脸小丑》,(台湾)丁秉鐩著,(台湾)大地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八年9月第一版,第42页。
参考文献:
[1]程砚秋著,程永江整理.程砚秋日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2]翁偶虹著.翁偶虹编剧生涯[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3]丁秉鐩.青衣花脸小丑[M].台湾:大地出版社,中华民国78.
[4]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中国戏曲研究院.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6]中国戏剧出版社编(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说程砚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