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丽娟
一、绪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实力日渐增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把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作为本国发展的契机。诚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与文化融合均需要大量高素质汉语工作者。汉语热与时俱进,应运而生。中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秉承和平崛起的理念,树立负责人的大国形象,努力发挥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有的作用。汉语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工作语言之一,人们通过汉语了解中国,中国通过汉语传播文化,各国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都非常重视汉语的重要地位。面对汉语的国际推广,通过借鉴国外第二语言的推广模式,利用并参与汉语接受国的语言政策,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实现语言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努力将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相融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汉语言的传播意义非凡。中华文化兼具儒、释、道三家的主旨和精义,既有对大自然的探寻,又有对人类自身的认知,更有对宇宙苍穹的思索,几千年来指引国人的出世与入世。影响国人,也感染世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和对外经济政治往来交流的频繁,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汉语言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问渠那得清如许”,汉语言的无限独特魅力正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在汉语的国际传播种,如果没有了这个根,语言文化就会暗淡无光,成为无源之水。同样,只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才能在新时期焕发出汉语言的光芒与风采。鉴于此,在语言推广时要有机地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内容上展示中华文化的诱人魅力;在汉语传播时,要融汇现代精神,从现代精神中汲取营养,更新理念,以表述的精准、简练突出其实用的价值。在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中,我们不仅是传播语言,还在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而且体现出中国现代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的软实力。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汉语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全面展示。同理,在国内,我们也要有选择地传承和弘扬对传统文化,把那些压抑人性、限制特长的不良因子抛弃,吸收西方的自由、民主、个人理念,让这些现代精神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三、融合西方文化元素,消除汉语传播接受者的思想疑虑和难以掌握的紧张感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势态良好,“汉语热”的国际浪潮正在世界各地汹涌澎湃。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汉语在国际上快速发展传播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阻力。尤其是西方国家,他们在渴望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在输送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输送了蕴含中国元素的意识形态,担心受到中国意识领域的控制,这显然不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本意。我们举办孔子学院,进行汉语传播教学,目的并不是灌输中国的价值观,而是让世界感知汉语的魅力和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汉语国际传播的迅猛发展,必然会遭遇西方国家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不安和顾虑,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民粹主义和地域情结,他们也会不同程度地抵制和反感。对于担负传播职责的中国人来说,既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阻力,又要客观地分析和对看待。本文提到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就指出,人们的语言在意识形成、思维创造的过程中,决定了对世界的看法,这个过程被称为语言决定论。不同的语言必然与不同社会内涵有关系,语言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也会融入不同的社会表象和民族元素,对此,我们称之为语言相对论。由于大部分民族国家对他者文化都会怀有一种“霍布斯式的恐惧”,即使“你自己可能会生动地感觉到对他人所怀有的恐惧”。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必须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强调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强大。另一种倾向就是妄自菲薄,对中国的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
四、注重“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优秀汉语教师一方面能够提高其所在国汉语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展其本国汉语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语言文化融合的进程与速度。人之常理,当他国教师向本国公民传授文化知识时,本国都有本能的戒备心理,他们会考虑到本国的文化安全。基于此点考虑,大力推动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培养,尽可能增加他国汉语教师的数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弱他国的担心与顾虑,从而顺利开展汉语推广与汉语语言文化的融合。
五、增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文化融合”性
实证研究表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选择与本国国民熟悉的背景材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易于接受,学习者会更感兴趣,容易获得学习过程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理解程度。同时,在教材中选择其本国或本民族优秀的人物和事迹更有助于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亲和力”,这也是体现“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新加坡华文教学教材在编选和组织材料中选择了许多新加坡本国的华文作者的文章或本国的优秀人物事迹:配合“社区与国家”主题选择了描写新加坡著名的爱国华人《陈嘉庚》(新加坡作家韩劳达),配合“家庭为根”主题选择了描写母女期盼相见之情的文章《等待》。有意选择这些新加坡国民很熟悉的人物和作家,也是在潜意识培养新加坡学生的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严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2008(06).
[2]黎亮“和合”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06).
[3]马倩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4]何干俊,李敬姬.加快汉语国际推广的三重思考[J].理论月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