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从“闷声发大财”式的规则跟随者、执行者到主动利用主场外交、争取话语权、全面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外交似乎进入一个质变的新时代。《文化纵横》2016年4月号关于“中国外交新时代”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这个问题,各自的指向既有重合也有分歧。作者们的基本共识是,中国的高度崛起给外交带来了三个层面的挑战甚至危机,一是如何认识自己,本质上是“中国是什么?”问题的当代翻版;二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将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传递给外部世界; 第三则是在高度认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互构成”性质基础上,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认知、尤其是如何缓解和消除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种种误解猜忌和不合理的想象。
换言之,几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无法清楚和谐地认知中国自身的性质也不可能形成对外连贯的外交政策,更不可能说服他人;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本身也需要自我认知之外的眼界和能力。杨成笔下对中国的定位落在“坚持社会主义、迅速崛起的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开放性、发展中的负责任大国”。蔡孟翰强调的对于“国体”“政体”概念认知上的落后和混淆,“没有适当辨别亡国与亡天下的差异以及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中国崛起的“理论困境与危机”。石之瑜、王宏仁笔下中国自身希望对外塑造形象和西方世界强加的“中华帝国”标签进一步引发的恐惧也部分反映在沙伯力和严海蓉对于中资企业在非洲带来的诸多意料之外的误解。
同时,几位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认可中国崛起的实践、尤其是中国新领导层推动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已经超越或者偏离了中国知识界对于外交能够提供的有效知识,所以在中国外交新时代背后隐含着的是外交战略、外交政策背后知识生产体系的不满和希冀。
在上述共识背后,读者自然会进一步追问“怎么办”的问题,而这一层面现实的复杂甚至残酷性可能都超越了本期几篇作者所希望或者有能力驾驭的层次。杨成对“适应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国际议程倒逼国内议程、国内议程反弹国际议程”外交局面的表述固然有吸引力,但是如何落在实处言之不详。类似的,蔡孟翰对于“国体、政体”认知缺陷批判在启迪读者心智的同时,却几乎没有回应自己文章开篇和总结反复提出的“大战略”的缺陷:我们不知道理清“国体、政体”之辨会如何帮助当下的中国构思“对内对外有前瞻性有说服力的崛起大战略”。 相形之下,石之瑜、王宏仁提出了一个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方向:将中国外交“归诸浅显的双边话语”,尤其是强化双边外交的“角色关系”特征,从而超越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但是从此前中国的外交实践来看,中国实质上实践、奉行双边原则的实例并不少,无论是在中亚还是在南海问题上。恰恰是中国对双边原则的重视引发了不少外交伙伴的紧张,加剧了中国利用自身实力打压对手、甚至有意破坏地区现存多边机制的负面印象。而双边框架即便起到作者预期的作用,又如何帮助消解作者看来是困惑的欧美舆论界给中国贴上“中华帝国”的“便宜标签”呢?
上述差别和模糊也多少反映出知识界在中国外交新时代到来共识之外仍然存在的分歧和含混,这多少也是必然。是否可以追问:在分歧和含混之外,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政策圈对于中国外交新时代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同时,在外交知识生产领域,杨成建议的增加国别研究的努力、蔡孟翰隐含的对于历史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沙伯力和严海蓉实践的对在地实证研究的重视则都可能是这个知识生产体系伴随着中国外交成长必须的调整与可能的贡献。
—— 张昕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海外华人信教问题一直是海内外移民信仰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许多研究集中于讨论华人进入移民地之后选择信教这一行为背后的动因及其造成的结果。适应当地社会和文化被认为是皈信宗教最核心的诱因(概括起来可称为“同化论”)。也有学者探究一些少数族群在主流社会中刻意保持自身族群信仰和文化的做法,他们借此来巩固族群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或可称为“异质论”)。曹南来博士的文章却另辟蹊径,留法温州商人确实信仰了作为西欧主流宗教的基督教,但却是到法之前便已信奉乃至受洗。他们在组织结构上与中国国内的教会组织联系密切,却和当地的教会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这些华人基督徒又在自己的信仰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家族主义、乡民主义等)。这样的观察显然超脱出目前已有研究的同化论和异质论,展现了跨国移民宗教选择的多元性和复杂本质。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钱霖亮
贺雪峰老师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高端领域不可能容纳下13亿人口的中国,除非将现有10亿人口的核心国家驱逐。如果两者并存,则高端产业的垄断优势将削弱,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将大打折扣,提升国民收入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另外,11000美元的界限已经过时,许多拉美国家都已超过这一限额,我们仍不能说他们跨越陷阱。即使是一些高收入国家如希腊,实际上也未跨过陷阱,只是之前被高负债所掩盖罢了。归根结底,核心国家的资格是有限的,半外围国家是很难上升的,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决定的。贺老师抱着中国在资本主义体系地位上升的幻想,不惜牺牲民众扩大消费的合理需求,其讨论有失当之处。
—— 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