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测度

2016-06-17 21:40和壮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3期
关键词: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河南省

和壮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河南省下属地级市的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等统计测度方法来度量河南省1988--2014年省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演变状况。测度结果显示,20多年来河南省省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程度整体呈现出倒U型态势,局部有波动,且在2006年左右有了缓慢下降。最后,对这一测度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空间发展不平衡;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变异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问题事关收入分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长久以来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空间不平衡发展有利有弊,其最终净影响取决于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程度,适度的空间发展不平衡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和配置效率,根据“隧道效应”原理(Hirschman,1973),地区间适当的差距有利于调动落后地区的积极性,而又不至于产生挫败感,从而有利经济增长;但过度的空间发展不平衡则不利于空间协作分工和联动发展。区域平衡发展有利于利用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形成互动互补的空间经济分工增长结构。其次,区域的差异到了一定程度后,隧道效应消失,落后地区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例如,落后地区的人们可能会尽可能的游说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弥补差距甚至是爆发革命来建立新的政权。前者助长了落后地区的惰性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发达地区发展的积极性,而一旦出现后者的情况则会引发社会动乱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可见,维持一种适度的不平衡状态对于整体经济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以往有很多学者也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距问题作了测度和分析,但基本都是基于城乡之间的差距来展开的,安乾(2012)论述了河南省内城乡不平衡的空间分布、历史演进和影响机制;范菲菲(2011)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分析;郭志富(2012)对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及成因做了分析等。但是对于省域各地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时序测度较少,本文便主要针对这个问题,利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WCV)、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和广义熵指数(GE)等相关测度方法来测度河南省1988年至2014年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演变问题。在客观反映河南省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间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二、测度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测度方法及说明

1.加权变异系数(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WCV)

是河南省第t期下属的个空间单元人均GDP的平均值,是河南省下属空间单元i在第t期的人均GDP。

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和罗伦茨曲线(Lorenz Curve)紧密相连,它等于绝对平等线与罗伦茨曲线所谓面积与绝对平等线下整个面积之比。

代表河南省第t期下属空间单元数量,是将第t期河南省下属个空间单元的人均GDP按升序排列的第i个对应值。越大表明空间经济越不平等。

3.广义熵(GE)指数

是区域i的GDP占河南省的GDP的比重,为河南省在t期下属区域数。

(二)数据来源

1996年以前按照原有的行政规划针对河南省17个地市,1996年至2015年按照最新的行政区划,针对河南省18个地市(济源从焦作分出)为对象,采用1988年至2014年共2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其中数据全部来自《河南统计年鉴》(1988--2014)

三、测度结果展示及描述性统计

可以看出1988-2014年之间,加权变异系数的结果分布于之间,极差0.13289,总体而言波动不大,由这个结果来看1988年以来,河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空间均衡发展的问题较为重视且实现了很好的控制。

基尼系数的分布区域为,极差0.06839,总体波动不大。2002年之前的系数基本在0.2以下徘徊,收入过于平衡,2002年以后的系数高于0.2的警戒线,自近年来有所下降。

1988-2014年广义熵指数分布区域为,极差0.04214,标准差0.01230061,由广义熵计算出来的结果河南省1988年以来的指数分布差异不大,较为平均,没有出现随着经济的增长导致收入差异严重拉大的现象。

四、解释与分析

结果描述:三种测度方法测度出来的结果比较一致图形总体呈倒“U”型,这也迎合了威廉姆森假说(Williamson1965)的内容。1988年至1994年不平衡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1994年至2004年前后不平衡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2004年至2014年呈下降状态。

解释说明:河南省自1988年以来至1994年前后由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要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使得前期的发展不平衡程度呈现上升状态;中期1994年至2004年前后,不平衡程度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开始趋于稳定,主要是由于自1992年开始河南省经济增速开始出现下滑,从1994年的14.3%一路下滑至1999年的7.6%,受其影响经济不平衡程度也在1994年开始不再上升保持了一个相对高位的震荡;2004年至今的下降则是出于协调-联动发展的需要,经济工作的重心更加注重公平《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领》(2003)的出台,做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并确定已开封为中心一个班小时经济圈内的开封、许昌、洛阳、焦作、新乡、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组成中原城市群。随着近些年来的推进,起到了实现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作用,使得后期的不平衡程度有所降低。

五、结论性评述

今后河南应依托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各地市的经济区域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有限资源用在高效率的增长极和带动部门上,例如铁路运输建设,航空港建设,国际物流集散仓库建设等。充分发挥河南特有的农业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符合条件的地区率先建设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地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发展来件装配、来料加工、机械加工型产业,将人力资本、技术支持、人才资源、政策优势更多的配给到有效率,有带动性部门和区域。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积极发挥郑州的首位城市职能,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性城市群,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诱致扩散效应。

国家也应适度调整河南省的区域定位,更多的给予河南政策支持和工业化发展机会,使得河南的内在发展动力得到充分而完全的发掘,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助力国家宏观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赵强. 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研究[D]. 河南大学 2012

[2] 张晓华.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J]. 经济视角(上). 2012(04)

[3] 安乾,吕可文,李小建.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及空间格局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4]范菲菲《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五期

[5]郭志富《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

[6]Albert Otto Hirschman《The Changing Tolerance for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73)

[7] Williamson J.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5,13,(4),3-45.

作者简介:和 壮(1994-),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猜你喜欢
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格栅对锥型量热仪最大热释放速率测试影响研究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