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南方岁月去

2016-06-17 20:09郑小驴
方圆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亚热带阿城孩子王

郑小驴

一直喜欢阿城笔下的“三王”和陈凯歌的《孩子王》。仿佛看见青年阿城和陈凯歌比肩立在蛮荒的山野,暴露在炽热的亚热带阳光下。

路上车流稀少,车轮碾压着雨水,驶进朦胧的陌生之地。一个和想象大相径庭的深圳光明新区的轮廓渐渐凸显。低矮的楼房,逼仄的街道,透过细密的黄葛树,还隐约听得见远处小贩的叫卖声。尽管友人早有暗示:“这儿一点也不像是‘深圳。”可我依然被眼前的现实惊住了,这真的是现代、繁华、朝气蓬勃的深圳吗?当然不是。它更像是南方内陆省份的某个县级市,生动,芜杂,新鲜,那么真实,那么自然。

很难将这里和深圳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就是光明新区,深圳一个特殊的存在体。它是这座闪着咄咄逼人的金属光泽的城市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很难置信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它竟然没被工业化这只怪兽吞噬和消化。我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公明老街那些已经破败的骑楼上。这种带着深深的历史烙印的建筑,我曾在海口见过。巴洛克式的浮雕,百叶窗,长廊,热天午后置身于此,让人联想马尔克斯笔下的拉丁美洲,真实,又显得有些虚幻。它也让人想起那些下南洋赚了钱一刻也不久留打道回府的先祖,想起落叶归根和光宗耀祖的复杂民族文化心理。现今已失去功能的百花碉楼,更像一个历史的守望者,通过黑洞般的枪眼,向今人诉说着什么。过去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族群间的械斗?匪盗与村民间的攻守?能印证的流血岁月,已经被时间无情抹去。碉楼已经打完最后一手底牌。剩下来的时间,它不再参与,默然观望。此时包围它的不再是手拿器械面目可憎的土匪,而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几十里开外,车水马龙,一座繁华现代的年轻城市正进入它的青春期。碉楼已垂垂老矣。阳光投射斑驳的墙身,高大的细叶榕下,几个老者围聚在一起,为输赢尚不明朗的棋局而陷入长时间的沉思。年轻气盛的后生骑着摩托,尖利的喇叭划破午后的寂静,惊醒正在藤椅午睡的老妪。这里真的属于深圳吗?这个问题让人产生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幻觉。也许对于一个读者而言,这更像是马孔多或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在工业化日渐将人类的自然空间挤占的今天,光明新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笔被遗忘的财富。它的气质更像对传统农耕的守卫或致敬。

晚饭后,沿着安静的河边散步,看岸边的锦绣花团,每朵花都在度过它最好的时光,空气中仿佛带点甜味。要是再继续走下去,保不准会让人联想起约翰·巴勒斯笔下的生态文学世界。王小波的小说《黄金年代》中,有一段著名的叙述:“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我睡去时,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潮湿、迷人、眩晕、热烈、汗水混合物以及蓬勃的亚热带植被……几乎和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提供的东方特质惊人的相似。它提供了蜗牛般的触角,一点一点地体验潮湿的国度,就是这样实践它的生存哲学的。它沿着长满苔藓的石板缓缓地爬行着,整个林子静得让人不安。一种亚热带季风气候给人制造的恐惧感从我心中悄然生长,哪怕是在空无一人的城市,我也未曾生出过类似的惶惑。

一直喜欢阿城笔下的“三王”和陈凯歌的《孩子王》。仿佛看见青年阿城和陈凯歌比肩立在蛮荒的山野,暴露在炽热的亚热带阳光下,此时文学和电影镜头完美融合一体,绿色的植被占据全屏。仔细分辨眼前的丛林,不仅能看到王莲、小叶榄仁、麻楝、人面子和翠竹,也能见到铁扇公主手中芭蕉扇似的巨叶植物和树蕨。这是一次完美的合作,青春的绝唱。那是属于阿城、王小波和陈凯歌他们的南方岁月,像害羞草一样,轻轻一碰,它就收住了。然而我眼前光明新区的郊野,只有高大挺拔的大王椰纹丝不动,直立在葱郁的绿意中,默默接受着一群陌生人的贸然闯入。

猜你喜欢
亚热带阿城孩子王
戏子多秋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9年征稿简则
孩子王CEO徐伟宏:为什么我们非常排斥纯线上的订单?
户撒刀
实体店独角兽
亚热带水果深加工技术获突破
两种亚热带森林土壤甲烷氧化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