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要]情感信息的三大来源:教材、教师和学生,一是情感信息交流的回路;二是师生之间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回路;三是师生情感中的自控回路。
[关键词]情感信息 情感信息交流三大回路 基本社会性需求 高级社会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90-02
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师生双边的精神过程,从来就是两大信息系统(认知、情感)经纬交织,同时传递的,就像银河系里双子星座交相辉映一样。也可以这样说,只要认知信息系统的传递开始,情感信息系统的传递几乎是同时启动,在某种情况下,还会有所超前。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反映。
根据这一规律和情感教学的现实,我和几位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年轻有为的地理老师李文丽,一次在引导学生学习《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这一内容时,教室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总是与邻座同学说谈。从严肃课堂纪律角度对此进行评价,是违纪违规现象。于是李老师指名学生站起来;那位学生虽然站了起来,可是极不情愿,横眉冷对。当老师问他瞪什么眼时,他却从嘴里甩出“你以为你长得美”的话。显然,师生矛盾势趋激化!李老师虽然年轻,但她深谙在教学过程中随认知信息传递的逆顺状况所形成的师生情感的调控功能来发挥。于是她用理智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若无其事地让学生坐下,继续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所学内容。课后,情感信息的流动,很快在同学之间形成又一回路。他们相互议论、交换意见,对老师的行为表示赞许,对那位同学的行为表示批评。全体同学(包括那位嘲笑的同学)得到了与高级社会性需求相联系的道德感的情感体验,情感发展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
事后不久,教师节到了,全体同学以各种形式祝老师节日快乐。这位同学也专门买了一张十分精致的贺卡,写上祝福的话语,表达了诚挚的心声,送给李老师,并当着老师的面检讨那天的过错。老师笑了,学生也笑了。就这样,在师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信息传递形成了第三大回路。
张文明的化学教学,利用学生通过演示试验引发的与探究需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了情感的动力功能,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李老师充分调动情感教学中的调控功能,历经教学过程中随认识信息传递而产生的师生情感信息交流的三大回路,触及到学生的情感要害。
从这些个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也可以看作“个性及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要害,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中“三维度”专题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表明我们的国家及其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把我们以为虚无飘渺的情感提到了重要议程,使其成了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对其研究与探讨,使之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服务。
情感是什么,我们要弄清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流动,虽未被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但还是有很多专家教授和一部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从未停止过探索与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我个人的认识,我认为情感是个体对某一需求满足与否的情绪反应。如我们见到了可口的饭菜会食欲大增,听到美妙的歌曲会精神振奋,被学生尊重会觉得当教师光荣,见到腐败分子会一腔怒火。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心理过程的情感现象,主要包括个体的主观体验(过程)、生理反应和表情行为;作为心理状态的情感现象,有情感、心情、激情、应激、热情等。这二者属情感现象的形式,但其中有很多东西,特别是表情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和了解个体学生情感发展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情行为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个方面。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语言又包括语速、语调、语歇等来反映不同的感情色彩;非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作为与个体需求相联系的情感现象,是情感的内容,对教学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这就有必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首先,情感现象有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的。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满足,就会表现出满意的行为等,这只能是一种生物性的情感反应。
其次,它与基本社会性需求相联系。包括依恋需求,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产生依恋感;包括交往需求,如希望与他人的情感接触,产生归属感;包括尊重需求,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产生一种自尊感;还有探究需求和美的需求,满足好奇感和质朴美感。这种基本社会性需求的情感虽比生物性需求相联系的情感高出一截,但仍带着一定程度的先天性特点。认识和掌握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就去满足学生这些带有先天性特点的需求,使之产生对学习有益的情感。如学生有探究需求,我们就可选择探究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优化教学效果。
最高层次是与高级社会性需求相联系的。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是关于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与道德感要求相联系的,如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爱。理智感指个体对智能活动中发生的一些是否符合其求知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对知识和真理的需求相联系的,如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感。对一种奇异现象产生惊讶感,对某种理论观点或金科玉律产生确信或怀疑等,为审美感。
我们透析情感现象,目的是借情感现象为教学服务,因此,完全有必要把情感现象从教学的角度,在范围上加以圈定,即从教师、教材、学生这三个情感源来加以圈定。正是有这三个情感源的存在,又源源不断地产生着丰富多彩的、纷繁复杂的情感,才为以情促知、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教师有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有对所教学科的情感,有对所教学生的情感等;教材中有作者(编者)渗入的情感,有材料中蕴含的情感,这些情感有隐显之分;学生有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学科的情感,对授课教师的情感等。没有进入教学过程时,在这三个情感源中的情感处于静态,且互不发生关系;但教学过程一旦展开,这些情感就由静态变为动态,立即活跃起来,随着认知信息的传递而流动,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回路,并影响认知信息的传递。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和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流动有三大主要回路:一是伴随着认知信息的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信息交流的回路;二是师生之间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信息交流的回路;三是师生情感交流中的自控回路。三大回路之中各自又有很多分支回路,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情感交流的网络体系。如第一大回路中,就有随认知信息的传递,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所形成的回路。在这一分支回路中,教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利用起关键性作用。还有随认知信息的传递师生基本情绪状态交流的回路。在这一分支回路中,教师的情绪状态起主导作用。
行文至此,我们不仅了解到情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还了解到从教学角度圈定出来的情感因素也是一个不小的体系。这使我们看到了情感已经作为一个系统自觉和不自觉地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流系统——认知系统。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看到或看不到,都有两大系统(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在相互作用,且不可分割。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特意提出情感教学系统呢?这是因为情感的交流随教学过程中认知信息的传递而展开,这是一种规律,不可否认,不可改变;但可以认识,可以利用。就像水往低处流这种客观一样,虽不可能改变,使之逆行,但我们认识了它,加强了水利现代化建设,遏制它的兽行,变废为利,为我们发电、灌溉,造福于人类。在传统教学中,情感流动是处于无目标、无自觉控制的无序状态,现在变成一个有目标、能自控、有一定程序的以情促知的过程。也就说,情感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情感教学呢?还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与研究,即情感的独特功能和情感教学的相关程序。也就是说,只有在某一情感教学的程序上,恰当地运用情感的某一独特功能,使其产生积极作用,教学过程及其效果才能得以优化,情感力才得以充分显现。
关于情感的功能,虽有百家之说,但也有趋于大体一致的说法,即有动力、强化、信号、感染、迁移、疏导、调节等多种功能。
所谓动力功能,一般指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如果情感与动机上的需求和客观事物的关系相一致,这个人行为活动时的力(含体力和内力)就增加;否则这个人行为活动的力就减小。所谓强化功能,一般指情感具有巩固和改变一个人行为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信号功能,一般指通过表情外显来传递情感信息,一个手势,一种眼神,常是无声胜有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眼神的描写就有85种之多,微笑神态的描写就有97种,这些表情就传递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信号。感染功能,通常指一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施与影响效能,酷似物理学上的“二感应”现象,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情感共鸣与情感互动。而且它具有本能性的特征。迁移功能,多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成语“爱屋及乌”就是典型的情感迁移功能现象。情感的疏导功能,常指情感可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可接受性的效能。调节功能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涉及到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的层级水平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和有关情感教学理论的探讨,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情感作为一种纷繁复杂的体系,首先静态地存在于教师、教材、学生三大主要情感中,当教学过程一经展开,它们便活跃起来,随教学中认知信息系统的传递而流动,形成多种层次、多种作用的回路,并以多功能的显现,泛化、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效果。认识一飞跃,行动就自觉。当我们有了这些认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在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两大系统交互传递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情感某一功能,以情促知,知情交融,为优化教学效果服务,进而充分发挥情感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时间运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