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颖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为尴尬,因此社会焦虑现象极为突出,不仅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如何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焦虑现象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幸福社会 民办高校大学生 社会焦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16-02
社会焦虑是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1]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焦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社会焦虑的群体很多,而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焦虑现象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已成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焦虑的特点
经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焦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份认同焦虑
所谓身份焦虑就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2]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工业时代,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层次的社会群体,都渴望追求高贵的身份地位、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社会生存竞争环境的激励与残酷,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而民办高校学生的这种情绪体验则更为强烈。
一方面,民办高校学生多是来自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的落差使他们很在意民办大学生的身份。但是,他们同样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社会的评价程度。因此,他们对外界评价高度敏感,社会焦虑情绪产生。
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民办高校中学生的贫富差距较大,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有优越感。而相反,普通家庭的学生则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社会比较心理”,无法以平和的心态泰然处之。
(二)未来发展焦虑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空前高涨,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压力山大”。我国大学分级制度森严、固化,不仅在普通高校中要分“985”大学、“211”大学,还要划分公办大学、民办院校。就业过程中就出现严重的学历歧视现象,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身份十分尴尬,他们不仅无法与普通公办的大学生在学历上形成有力竞争,而且不像技术院校学生拥有相关技能。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明确有民办高校学生不予考虑的规定,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生存发展希望渺茫,就业焦虑情绪比普通高校学生更为严重。
(三)生存焦虑
目前,国内的生存环境出现不确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能够稳定社会环境的规则和控制因素逐渐瓦解,人们事先无法准确预知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时刻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是人们的生存成本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一种攀比式、炫耀式、奢侈化的消费风气下,生活负担不断增加;三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社会养老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失业保障问题能否满足未来人们的生活需要尚不能确定。民办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在激烈的竞争社会没有持续保持学习状态的意识和耐力,更容易被社会淘汰。而且就业起点低、职业上升空间有限,一些人不一定能享有良好、稳定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价值认同焦虑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人们把理性和情感割裂开来,认为理性是积极、可接受的,人们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因而极度焦虑。”[3]由于很多民办高校忽视认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偏低。虽然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较强的辨识能力。从而导致很多人面对物欲横流的利益社会时,终极价值观受到严重伤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感到迷茫、混乱、失望与彷徨,不知所措,进而陷入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焦虑情绪的消极影响
社会焦虑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首先,社会焦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适度焦虑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动力,使人们奋发努力,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然而,长期的社会焦虑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
民办高校学生面对自己尴尬的身份、不利的就业形势、严峻的未来生存状态,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成为高校扩招制度的牺牲品,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难以实现身份的转换,因此,更无法达成核心价值观上的认同,这实际上是摧毁了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梦想。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自身的负面影响。强烈的社会焦虑情绪会降低民办高校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使他们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变得不够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使民办高校学生产生对社会制度抱怨不满的心态,衍生出“相对被剥夺感”“社会不公平感”等负面社会心理,对现存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核心价值评价系统丧失信心,甚至可能转化为一些负面的、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三、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焦虑情绪的途径
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焦虑情绪产生的源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社会风险盛行;二是对社会风险的认知水平偏高。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看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社会不平等、社会不信任和社会不安全感导致的焦虑,这些从根本上来说与体制或制度有关,体现出利益关系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的利益关系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直接冲击。
1.完善公平制度体系
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一旦失去公平,必定会造成人们心理失衡。而民办大学学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就业机会的不公。首先,国家应取消对本科院校的行政排名制度,使大学之间只有类的区别,而不应有等级的区别。其次,应消除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给予他们相同的就业准入机会,并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平台与机会。最后,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现实的就业指导,而不是一味地宣扬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免增加他们未来的风险,造成更大的焦虑。
2.完善社会民生保障制度
毫无疑问,一个社会存在不确定及不平等的因素是无法避免的,会使一些人陷入焦虑状态中。对于这些社会成员,社会有义务确保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底线,通过对其进行相应的社会救助,赋予他们安全感。许多西欧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当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保障系统有效发挥作用时,当社会成员不再为基本的生计而担忧时,社会焦虑现象就会减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医疗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失业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优抚等方面,来对身份焦虑强烈的民办高校学生给予一些政策的倾斜,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网,缓解他们对未来的焦虑。
(二)从民办高校的层面看
1.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焦虑的现状,了解他们恐惧的来源,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对症下药。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社会的责任、爱国的理想固然重要,但个人家庭生活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心理学的沟通和疏导方法,使教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实感受,不仅教授他们应对困扰的方式,还要培养他们健康包容的社会心态。
2.把握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现象,如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现象、教育就业不公现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不应闪烁其词或避而不谈,而应该与学生真诚、客观地探讨,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无谓地报怨,而应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3.传递幸福,将幸福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随着转型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幸福”越来越与物质的消费符号,诸如名牌、档次、流行等相关联,并且以货币的拥有作为标志。“幸福”已经渐渐远离平凡、远离信仰,变成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标准,一种不断上升的欲望的满足,于是便出现了与这种新的“幸福追求”的欲求焦虑。
(三)从个体层面看
当前的社会事实、社会问题确实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情绪,但社会焦虑并不是直接由个人所遭遇到的负性的、消极的事件所引起的,人们的认知决定着是否出现焦虑。[4]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应从主观意识上降低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对焦虑情绪的影响程度。民办大学生不仅应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用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客观看待社会现状,树立坚定的信仰,避免消极、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干扰,更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自我意识,选择积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不“逃避”、不“怨天尤人”,主动克服社会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邱敏.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J].社会,2003(03):8-9.
[2](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3]梁圆圆,孟祥睿.罗洛·梅焦虑理论述评[J].科教导刊,2011(06):162.
[4]乐国安.化解焦虑的密码[J].人民论坛,2010(03):39.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