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苗
[摘要]现代网络传播媒体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也给小学生道德观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研究网络传播媒体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是满足发展现代化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双重结果。本文以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品德教学的实际,提出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寻求现代网络媒体环境下小学生道德准则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现代网络传播媒体 小学品德教育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22-02
互联网技术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对人类教育活动也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小学生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特点,都正在产生着、并且将会继续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现代网络传播媒体概述
(一)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学理的角度对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的含义进行了多种界定。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的新媒体。[1]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数字化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不断出现的跟计算机相关的其他新的媒体形态。”[2]因此,现代网络传播媒体是指以电脑网络、手机网络、无线网络等数字信息为基础,向用户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所有网上用户可以自由利用、加工和交流信息,以达到其文化传播目的的新兴媒体。
(二)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的主要特点
1.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网客,他们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每时每刻都在网络世界中互通交流、碰撞融合,这就必然会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人人都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和创造者,由此造成了信息资源来源的多样化和扩张的无穷化。
2.信息发布的高度自由化
网客们利用电脑、手机等渠道随时随地制造着信息,自由地互动交流。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到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之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少对多的统治。现在信息化社会已经或正在到来,网络改变了这种金字塔式的组成结构,使网络文化极具亲和力地呈现在一种平行的结构中。”[3]
二、新课标视阈中的小学品德课程
(一)小学品德课的性质
小学品德课程是指九年义务制学校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称为《小学品德课程》。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包括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的儿童”。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确立了三个向度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能力;知识建构。教学内容包括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共六大模块。
(三)小学品德教育的渠道
1.学校教育是主轴
学校在小学生善良品德与优良行为培养中负有重要责任。品德课新标准,视学生为建构知识的主体,倡导学生学习的生活化、过程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行为。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在单打独斗,学校领导必须首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创新。
2.家庭教育是品德养成的摇篮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父母在学生善良品德和良好行为养成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要在言行方面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尤其是在家长犯错之后,一定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知错就改和勇于承担的品德意识。如果家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那么孩子的道德品质必定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社会教育是品德养成的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讲,社会环境(邻里、朋友、亲戚及公众)相对于家庭和学校环境要复杂得多。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的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道德水平和行为举止方面经常出现举止不文明、行为不善良的“负面典型”,这些对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都具有消极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网络传媒的广泛传播,这些社会的负面现象也会对小学生的品德产生强烈冲击。
三、现代网络传播媒体与小学品德课程的关系
(一)现代网络传播媒体自由、开放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人格
信息的本质和本性是自由的,信息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具有在瞬间流向虚拟世界,迅速进入多维空间的特点。许多小学生在家长的监管和老师的引导下,利用互联网观看社会新闻,接受道德文化熏陶,使得网络传播媒体成为小学品德教育的新阵地。但也有的小学生在欲望的支配下在虚拟空间任意妄为,把网络的虚拟世界当成属于自己的自由乐园。现代网络传播媒体能够为小学生本身不具备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本身又渴望自由自在的需求提供广阔的空间,小学生接受社会化的信息,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很好地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现代网络媒体多样、互动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小学品德教育的丰富、生动
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环境下的小学品德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教师依托课本内容并结合网上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比如课件、视频等,促使小学德育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加深了学生对品德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学生可以凭借现代网络传播媒体,针对自己疑惑的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寻求老师的解答。现代网络资源丰富、传播互动的特征促进了小学德育过程的生动化。
四、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环境下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弱化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由于网络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匿性,网络信息传播中难免会掺杂不良的信息。许多小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毫无顾忌地做任何事情,这使得小学生减弱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致使网上不良行为日益增多。
2.过度上网损害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存在过度上网现象,容易使小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网络孤独、焦虑”等症状,这不仅仅损失了金钱和时间,也极大地损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
3.家长、老师对小学生上网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的原因未能及时针对孩子的上网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往往会盲目上网,不能对某些有害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小学生经常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但老师却忽视了利用学生热衷的网络资源进行安全上网教育。家长、老师对于网络德育认识的局限性,势必会禁锢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网络背景下小学品德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能力不足
正值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自身道德水平滞后等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也提醒我们应该依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致力于营造有益于小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健康的网络媒体环境,通过现代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不断地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抵制恶俗网络文化的侵蚀。
2.学校现代网络媒体教育观念滞后
部分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此外,任课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网络教育能力匮乏,未能做到课上讲授、课下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学校的这种滞后教育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网络的科学使用。
3.现代网络家庭教育还十分落后
有的家长网络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够给予孩子上网及时地指导和规划;还有的家长未能全面地了解网络的利弊,对于孩子的上网行为持放纵或完全否定的态度。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难以避免地使孩子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
4.社会、政府等相关部门监控措施尚有不足
政府以及法律部门对小学生主要浏览与学习的相关网站监控力度不够,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滞后,使得不法分子趁机散播不良的网络信息,使得小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危害了自身道德观的发展。
五、现代网络传播媒体环境下应对小学品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性
小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秉承优良的网络道德信念,塑造正确的网络行为能力,提升抵御有害信息的把控能力。一是对于自己无法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网络内容,要及时地请教家长或老师;二是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随意将自己的信息泄露给陌生人;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网络道德理念,杜绝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校应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首先要树立网络传播媒体教育意识,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德育优势互补与融合,在对学生传授网络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追踪,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难题,使网络德育贯穿学生品德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要提高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在业务培训、教研活动、师德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并对品德教师的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品德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三)家长应重视现代网络家庭教育
由于个人生长环境、文化水平等不同,家长本身所掌握的现代网络知识迥然各异,所以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教育水平。限制和管控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地点,教导并监督孩子理性地处理上网和学习的关系;还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减少孩子沉迷于网络的概率。
(四)社会及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积极营造优良的网络氛围
社会及政府要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维护学生的上网安全。“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建立网络信息档案,定期检察小学生使用的网站,整治网络环境;加大对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力度,强制其安装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惩戒制度,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听取专家、老师等多方面意见,归纳总结不同的建议,制定小学生网络安全管理条例。”[4]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网络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着小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研究这一课题可以为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网络[EB/OL].2015.http://baike.baidu.com/view/3487.htm.
[2]好搜百科.新媒体时代[EB/OL].2015.http://baike.haosou.com/doc/553288-585766.html.
[3]可方玲.网络时代的文化平等[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卢玮.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吉林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