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雪
寂静就在花间一隅
文/刘玉雪
SILENT IN THE CORNER
“我十分享受创作的整个过程,它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始,有高潮,有结尾。从最开始的起稿、过稿就已经在开始享受线条带给我的愉悦,画面每一个停顿、起伏乃至细小叶片的反转之处都能让我感觉到兴奋;渲染的过程冗长而繁复,但我从不觉得枯燥,我把它当作一种磨练心性的方式。”——杨雪
杨雪《静夜三》纸本设色50cm×60cm 2014年
一直以为艺术家能天马行空的创作是一种任性,在看过杨雪的工笔花鸟画后,我开始相信能够坚守在一花一世界里,不受现当代艺术怪力乱神般地烦扰更是一种任性,任周围再怎样喧闹,她依旧有条不紊地用勾线和渲染构建自己鸟语花香的静谧世界。杨雪的“安静”有一种天然的气场,相约的整个访谈也是在一问一答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完成的。我一再试图用语言逻辑去揣测一个绘画者的视觉演绎,也试图“不怀好意”地拉她进入现当代的艺术世界里。她总能冷静回复我一个个脑洞大开的问题,然后再把我拉到她的传统花鸟里。
和很多青年艺术家一样,杨雪的绘画初衷并没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始,开始于喜欢,坚持也是因为喜欢,从小杨雪就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喜欢随时在纸上涂抹,每个时期迷恋的电视剧人物、场景都会画在纸上,很多小伙伴来约其玩耍也不肯停下笔头,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之后顺理成章读了北京印刷学院的绘画专业,接受系统的学院培训,然后就沉浸在工笔花鸟里一发不可收拾。作为一个青年人,杨雪更希望自己的创作和生活态度接近古人,因为现在的人们生活的太浮躁,相比于周围各种所谓的创新,她并不介意自己能在古代绘画世界里多停留一阵。所以她坚持临摹,从上学时候开始,临摹久了竟也成了习惯。这段时间她在临摹宋画,宋代花鸟需要时间和精力细细研习,最喜其中的“折枝花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于纷繁的花鸟世界撷取的一枝,宛若她创作中追求的宁静一隅。
在自己当下最舒服的状态关心绘画是件简单也困难的事情,因为还要给学生上课的缘故,她每天会利用下班的时间进行创作,回归到真正的绘画状态时,她的确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自动屏蔽外界的功能为她搭建了与自己独处的空间,空间内只有她和绘画。这种空间意识也表现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水中的荷花还是土生的洋牡丹,她描绘的植物总会在一个角落羞答答地独自开放,她喜欢花间一隅而不是满园春色,她说:“只有一隅的景色才是你经过细心挑选过的,是你最喜欢的,为这一隅你才会耐下心来去观察它们的生长,去感觉他们的生命。”
01杨雪《静夜二》纸本设色50cm×50cm 2015年
02杨雪《静夜》纸本设色45cm×55cm 2015年
为了强调这一方空间的画家专属,杨雪会将画面的背景染得深重。她喜欢月光撒在周围清冷的色调,这个颜色可以让人从急躁中抽离出来,离开喧闹,从而闭着眼睛静静地去思考。她也喜欢黑夜和月光,月光下的花鸟别有一种味道。她想要的安静和别人终究有点不一样,很多工笔作品敷色淡雅,后景明亮不着色,是一种通透的安静;她的工笔色彩浓郁却不艳丽,配合灰蒙蒙的背景,是专注的静寂。
对于绘画题材,杨雪最偏爱古人时常表现的花鸟鱼虫,不是单纯的模仿和抄写,只是希望自己的创作有迹可循。她养了很多植物,也会应时应景去自然里观察花鸟,最理想的创作状态是参造化写生,杨雪说她会盯着一株植物看好久,静静生长的状态是安静中自带光芒。她拍着好多植物的写真,娓娓道来每株植物的名称、习性,在绘画成名前,她应该可以先成为一个植物百科。
观察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将细微的差别有所拿捏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就要看艺术家自身的道行了。“荷花”系列是她一直创作的主题,她画过盛夏荷塘景色也尝试画过秋天残荷的样子,每一种景致都能体会到对植物生命本身的敬畏。几幅荷花都保持了一贯的灰色背景,包围着墨绿色的荷叶,莲瓣红粉欲滴,几根鲜黄色的芦苇横过画面,打破了荷塘通过色调不同表现出的远近层次和荷花纵向生长的趋势。她喜欢反复表达同一个题材,不管是临摹还是创作,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幅画也会拥有不一样的心境,她特别喜欢体味其中细腻的差别。
几幅“荷花”远看起来有点像,近处仔细端详又处处不像,她饶有兴趣给我讲荷花新叶周遭的一圈殷红,还有夏末秋初繁花似锦背后的一丝落寞,很多微小的情绪被杨雪捕捉到画面里,感悟在心上。还有一幅《花梦》,杨雪介绍画中植物还有一个别名是洋牡丹,它花瓣硕大、多瓣紧凑,现实中笔直的杆茎嫁接到画面里就成了蜿蜒交错,杨雪捕捉到扭动花骨朵枝干的线条流动感,将它们恰到好处地变形演绎,保持观察的敏锐和绘画的敏感比沉陷于重复的技法训练要来的纯粹。善于观察和再现并不是说艺术家没有自己的思考,杨雪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保持古代气息的同时,游离于年代、流派这些固定的程式外。还有一幅《静夜》描绘的是一只天鹅,整体也是蓝绿色的色调,蓝绿色的睡莲、蓝绿色的背景、蓝绿色的莲叶,最后天鹅本身也被衬托的蓝绿色。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将统一的色调分出如此鲜明的层次,她说“三矾九染”的过程像是修行。
杨雪《静夜四》纸本设色40cm×50cm 2013年
杨雪很享受层层照染、反复套染的流程,因为每一次渲染都会有不同的视觉体验。最终我们看到的色彩氤氲感和氛围梦幻都是她多少次的颜色反复后呈现的效果。杨雪说她的房间里有很多架起来未曾完的画,经常会为“接下来该怎么画才能到最理想的效果”而苦思冥想,经常几次渲染后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就把画搁置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思考后再把它们整理出来接着画,因此经常是几幅画交替创作,经过时间的沉淀,很多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都是不经意间完成的。杨雪特别能耐住性子,在绘制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时不慌不忙。
整个创作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心性的磨砺,亦如杨雪的自述:“我十分享受创作的整个过程,它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始,有高潮,有结尾。从最开始的起稿、过稿就已经在开始享受线条带给我的愉悦,画面每一个停顿、起伏乃至细小叶片的反转之处都能让我感觉到兴奋;渲染的过程冗长而繁复,但我从不觉得枯燥,我把它当作一种磨练心性的方式。当淡淡的色彩慢慢地积累上画面的时候,眼前所能看到的颜色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用清水一遍一遍洗掉附着在纸上的色彩直到剩下那一点淡淡的几乎要分辨不出来的最干净的颜色,洗刷的笔触在纸上留下模糊的效果,是色调变得沉稳,画中物体像笼罩在一袭水光雾影里。”
杨雪是我见过为数不多身上没有躁气的年轻人,采访结束后,她说有一幅宋代花鸟还没临摹完,回家后要完成。互留了微信,我看到她的另类头像,黑色的背景中浮着一个白亮的星球,有些神秘,也很安静,亦如她画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