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当年在教学之外的空地,在黄桷坪电厂两个雄伟烟囱之下的几个山丘上,我们在一个无形的竞技场上既是队友又是对手,相互欣赏也相互忌妒、相互依赖也相互诋毁、相互折磨也相互追逐、相互激励又想相互叫劲。因为艺术或者说绘画把几个性格各异的少年联系在一起,这一切是何等的幸运和怎样的生命恩赐啊。
自从租了工作室,隔三差五的几个人相互窜门,一段时间又闭关。为了避免相互影响,过一两个月再约见,相互刺激。刘云山那边,一会儿约几个女生翻制乳房,一会又翻了几个女生的手的石膏。他画着粉红色的性感肉色绘画,还有他工作室对面电厂的带烟囱的风景。云山动作很快,几天不见又画了一堆毕卡索的盘子,几个星期不见几种风格的画就挂满了墙面。这哥频道转换也是极快,并且无任何对绘画一致性或前后关联上的障碍。他像马蒂斯一样把艺术视为一把安乐椅,云山兄的艺术可谓奶酪蛋糕派。郭伟和沈小彤的调色板一个比一个灰。郭伟承袭何多苓老师的高级灰,他调的复色似乎有点脏,有点沉郁、暗晦甚至病态。反正那个灰味儿我是调不出来,灰得有些神秘感,总之这个灰好象有传承历史大师之气。有一个小插曲是我刚开始租工作室的第一个月,我因为营养不良导致低血糖,昏倒在男生宿舍的洗漱间里,被送到医务室打吊针。第二个月才告诉家里实际情况,家里多给我寄了20元生活费后改善了生活。而由此郭伟以沈小彤为模特,画了那张灰灰的作品《病孩》。有一次去郭伟工作室,他正画一组人群,一字排开的横向构图,褐黄灰色调,人物背后是一座大山。人物写实又带点变形。我没觉得有太特别。这时他突然说了一句深刻的话:“过客,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这使我很震动。他开始解释眼前这幅画。山象征着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伴物。接着他继续叙述我们去苗区打通煤矿体验生活,因为瓦斯爆炸的矿难,一个年轻的矿工被炸死在矿井中,矿工的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哭丧的情景。这个事件对他的触动很大,他看到了无常的人生。另外这幅画还得到库尔贝《送葬的行列》的启发。那一刻,我突然感到郭兄很成熟,他能在一般的生活中观察体悟出这样深奥的人生哲理。这幅画就是他导演“过客”的原型。在“六人画展”开始准备阶段,郭伟爆发了两组具像和抽象融合的绘画,战争暴力主题,一组油画有血腥的暗红色调,高反差的、参差错落的具像体块莫名形状散置在画面之中,另一组碳笔画的素描也是这种语言类型。这些作品非常强烈而富有冲击力。
沈小彤的灰色看上去要简单一些,但色相很明确,有一种清闲感在画面里。小彤画一些杯子、静物、自画像和肖像。现实的对象,由于某些细节的造型处理和改变而溢出某种超现实的心理氛围。有一幅小画是一只杯子飘浮在墙角烂得开始掉渣的平立面背景中,褐灰色的基调,墙壁微微有点泛蓝,画得非常敏感。小彤的自画像把自己画成了一个美国西部小牛仔。小彤以茶馆为题的画面《三个喝茶的人》,应该参加了“六人画展”,也是最早描绘身边人近距离生活的绘画。张濒主要在教室里进行他的创作,由于我们寝室的人都出去租工作室,就剩下他一个人拥有一个寝室,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他没必要在外面租工作室吧。张濒的绘画一直很硬朗,他造型准确而肯定,画面规整有序。形色能见度极高。早在附中的时候,他的连环画功底已非同一般,有“小天才”之誉,长于线条惊人的画面组织能力。从任何一个局部的细节开始,他可以画完一幅疏密得当,既和谐又对比的画。可能因为他从小在电影院长大的原故,他喜欢流行绘画,用拼贴多种图像信息的混合,在“六人画展”上他展出的两类作品,一些是新写实意味的空间错位的人体素描。另一类带有多层重叠、纸本水彩黑白画以及手撕裱糊拼贴等方法的波普绘画。
陈联庆的新工笔画,虽然画的彝族却具有头大身体小的游戏趣味,他还画了一些格子街景和风景中的人物,一些画面是局部头像的人和远景人物的组合,画面分割及远近景的处理有平面化倾向。他的画是同一个系列的多幅作品组合,放在一起有段落章节的连环画效果。陈联庆的画安静而富于趣味性,其中似乎隐藏着什么神秘感而引人入胜。
我在“六人画展”中呈现了三类作品。《身体》、《红风吹过那母亲还抱着孩子》是现实与超现实结合类。《身体》是根据素描写生的双人体画的两个女性人体,又画了一幅油画。左侧一个头随颈飘浮欲出,与肩部脱离,仿佛是从手臂遮挡的胸部长出来的。坐着的身体越往下越大,身体气球般肿胀,脚趾葡萄胎似的繁殖,相连成遍,右侧人体头颅极小,巨大的乳房右手延向画外。画架和有床单的床以及后面的桌与墙,正处于裂变和物质蜕变过程中,整个画面有些颓靡阴沉,暗蓝绿灰调。这幅本来选入“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后来因为运输的困难换了另一张小一些的作品。第二类是一些符号化超现实人物肖像,如《梳装的女孩》《呓语》《点点》《喧华与躁动》等。还有一系列是课堂画的表现主义绘画倾向的女人体。第三类是招贴酒广告与超写实漫画结合的拼贴作品。总共二十几张。
“六人画展”是刘云山动议,他先找到郭伟、沈小彤,然后是我和张濒,最后是陈联庆。我们六个人准备做个六人画展。云山兄整个在联络组织这件事,他首先和校方联系,找到陈列馆的王官乙馆长、叶毓山院长,当时江碧波老师是版画系主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每个人自己找木匠做外框,凑了点钱,印制请柬。展览于1988年4月19日在美院陈列馆隆重开幕,在校内取得很轰动的效应。作品的实验性和对周边生活观注的新现实态度带来很多争论和热议,展览举行了很长时间的研讨会,重庆电视台作了报道,展览持续到1988年5月1日,展览后学校奖励了我们每个参展同学200元人民币,以补贴做展览的花费。此后学校对学生在外租房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六人画展”被认为开创了学生以小群体方式办展的新模式。
(作者忻海洲,当年学生自选作品展《六人画展》参加者。本文节选自《回眸“学生自选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