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辉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互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捕捉各种资源,并充分利用,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对于实现高中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别从巧用学生的错误、肯定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疑问、借用集体的智慧四个方面对学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生资源 课堂 教学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73-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且,学生是丰富多彩的个体,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课堂上学生在知、情、意、性、行等方面的差异和表现,并恰当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笔者认为学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利用,可以从巧用学生的错误、肯定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疑问、借用集体的智慧四个方面着手。
一、在巧用学生的错误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是学生根据信息,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身认知的过程。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学生头脑里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困难。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时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各种反应,特别是学生发生的错误,要引而不发、牵而带之,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错误结论自然明了,学生印象也深刻了。必修一《经济生活》模块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商品”是整个必修一知识体系的起点,其抽象性也体现了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特点的区别,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基本概念。高一刚入学的新生,从自己感性的生活体会出发,自然而然会形成对这一概念的许多错误认知,例如“生日礼物是商品”、“垃圾不是商品”等等,教师在讲解这一概念时,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这些自然的反应,通过“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认识途径,让学生准确的掌握这一概念。
总之,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具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有效地合理利用,会使课堂更成功。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去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这比教师过多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肯定学生的见解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发展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常有学生形成各种不同于教材的观点或结论,若教师不予理会或轻描淡写,就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课堂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和探究,这就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近几年的广东省高考政治试卷中,最后一道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解答的论述题的最后一个设问,往往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题目材料做反映出的经济现象、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措施,知识要求上突出综合性,能力要求上体现一定的思维上的开放性。在针对这一问的课堂教学和训练中,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动脑、动口,发表意见,进而归纳总结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肯定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做法,比教师一味灌输的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在重视学生的疑问中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转化,组织教学,从而使高中政治课充满活力。在学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模块的过程中,由于教材知识的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课堂上学生在理解时必然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为什么动物没有意识”、“为什么逻辑矛盾不等于对立统一”……面对这些疑问,教师更应知“问”而进,更应提倡“让你问”,从而创造开放、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
“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基于疑问,课堂丰富多彩;借助疑问,认知豁然开朗。除了重视学生自发形成的疑惑之外,教师更应在课堂上科学地创设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更重要的课堂上师生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课堂的共振共鸣。
四、在借用集体的智慧中促进学生生成新知识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有着不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知识与兴趣,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发展自己。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资源,我们应将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促进课堂的生成。在课堂教学教师去关注、研究每一个学生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了解他们兴趣爱好,汇集他们的集体智慧,突破难点,以便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不同观点被重视和接纳,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不断乐趣和成就感,主动地进行建构活动,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与学生相关的丰富的课堂资源,教师必须从学生那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整合、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即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从问题中获的新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