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传承的民间样本

2016-06-16 20:20矣勇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昆明国学识字

矣勇

每天放学,在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徐霞客中心小学上三年级的方俊哲,都要回到与学校相邻的昆明童蒙国学馆生活和学习。早在4年前,方俊哲的父母就将其从福建老家送到了昆明童蒙国学馆,接受传统童蒙教育。

馆长罗明生表示,昆明童蒙国学馆从2003年创办至今,除了本地的孩子,像方俊哲一样远道而来求学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在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昆明童蒙国学馆十余年的探索与坚守,让传统童蒙教育在春城昆明悄然复苏并焕发出新的活力。偏居西南的昆明童蒙国学馆,也正在成为我国当下民间探索传统童蒙教育的先锋和前沿。

坚守“蒙以养正”教育理念

谈到昆明童蒙国学馆的缘起,就要从昆明博览读书社说起,而罗明生的另外一个身份,便是昆明博览读书社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昆明博览读书社在昆明一口气开办12家图书馆,并在昆明大街小巷义务设立公共读报栏,每天自费粘贴各级党报及相关报纸,希望以此熏陶、培养市民的读报习惯。

在办读书社的过程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激荡着罗明生的内心。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传统蒙学。

“教育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曾一度陷入‘迷茫。比如,过分重视分数,忽视母语教育,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等等。”罗明生认为,童蒙教育是解决当下基础教育问题的一剂行之有效的药方。

2003年,他开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位于昆明西山山麓的升庵祠创办童蒙国学馆。著名的升庵祠,曾是明代大儒杨慎流放云南时的故居“碧峣精舍”,选择在这里找回传统教育,罗明生可谓煞费苦心。

如今,昆明童蒙国学馆已经发展壮大为两个办学点,一个位于昆明北市区,面向2岁至6岁的幼儿;另一个则是从升庵祠搬迁至西山脚下的训练基地,面向6岁至13岁的学前一年和小学阶段的孩子。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孩子在馆内学习。

在西山基地班的一间报告厅里,“蒙以养正,圣功也”几个大字占据了一面墙的位置。这出自《易经》中的论述,表明了童蒙教育的遵循。罗明生表示,如果依照“婴幼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四个阶段的教学次第和教学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家庭、国家、民族的兴盛打牢基础。

好习惯会陪伴人的一生

通过童蒙馆的课程表,记者发现馆内的课程设置有别于普通学校,开设有规则、生活、诵读、识字、阅读、运动队列等课程。其中,规则教育这门功课是所有课程中最为重要的。

“童蒙养正,即启蒙教育应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与品性,达到正知正见,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启蒙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慎于始,习惯三岁入皮,五岁入骨,好习惯会陪伴人的一生。”罗明生说。

昆明童蒙国学馆的主要规则有三条。第一条:首孝悌,次见闻,懂规矩,会关心人。知道自己来干什么,在干什么,要干好什么。第二条: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尊重别人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工作时间。第三条: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团结同学。

记者在童蒙馆采访发现,规则课的成效体现在童蒙馆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在西山基地的学生宿舍内,每个学生的被子都叠成了豆腐块状,洗漱用具摆放得整齐划一。午饭时,孩子们都做到“食不言”,更没有浪费粮食的情况出现。平日里,学生们不仅要诵读经典,练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待人接物,整理卫生,去菜园种菜,去食堂择菜等“洒扫应对”。不仅如此,每个孩子见到老师、陌生人,都会主动行鞠躬礼。这项看似只有在郑重场合才会使用的传统礼节,在这里却显得再平常不过。

为什么孩子们会如此讲规矩礼仪?记者似乎从老师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在童蒙馆的一间办公室里,两名正在专注备课的老师见记者走进来,主动站起身向记者鞠躬行礼,并且言语中显得谦逊有礼。面对这种陌生的传统礼节,外来的人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但几次下来便会想着回礼了。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师范”的意义。

“为师难,为蒙师更难。我们招聘老师,比起学历来,我们更看重的是老师的真诚心。我们坚持‘无德者不为师,老师必须热爱教育,热爱中国文化。”罗明生说。

神奇识字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12个幼儿分两列端坐着,念着台上老师手上的字卡显示的汉字。教室里的另外一位老师则在孩子们中间纠正着坐姿。这是记者在童蒙馆一个幼儿班的识字课上看到的场景。记者定睛一看才发现,字卡的正面显示的是小篆,另外一面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楷书。更让记者惊讶的是,孩子们用稚气的声音,基本上都准确认出了老师手上的20来张字卡。

除了规则教育,识字教学也是昆明童蒙国学馆的一大特色。据罗明生介绍,?在童蒙馆学习的孩子,5岁基本能达到3?000的识字量,到上小学时可达到5?000的识字量。孩子们惊人的识字量给这所童蒙馆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不过,神奇的背后,是童蒙馆十多年来探索出的一套较为完善的识字益智教学理念和方法。

“你觉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准确吗?”还未及记者细想,快人快语的罗明生便解释起来,其实这是现代较为笼统的说法,在蒙学经典《增广贤文》中准确地说到“一日之计在于寅”。只要把握住时机,1小时就相当于平常5小时的效率。

根据这样的提法以及时区差异,童蒙馆规定的作息时间是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八点半入睡。在诵读识字的过程中,也有特别之处,比如,有一门静定训练课,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还有口齿矫正课,所用的教材正是传统的绕口令。同时,还非常注重练嗓、诵读时的姿势等。

在童蒙馆自己选订的许多教材里,都采用了传统竖排的版式,并且将小篆、楷书对照排印。记者打开童蒙馆选订的教材《中华童蒙识字课本》,里面就收录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朱子家训》《名贤集》等。而这些经典内容,童蒙馆的小学生已经能够流利背诵。

“通过学习这些蒙学经典,不仅有效破解了儿童识字难、读经典难的障碍,更教给了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罗明生表示。

从研究传统蒙学至今,罗明生已经搜集整理了诸如《小四书》《神童诗》《小学韵语》《童蒙须知》等380多部蒙学经典读本,并重新选订印制。罗明生告诉记者,全国有多家机构向童蒙馆购买教材资料,其中不乏位于海外的中国文化中心。

经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童蒙馆西山训练基地背靠西山、面朝滇池,这里的孩子全部实行寄宿制。记者上午抵达这里采访的时候,学前班的孩子正在上队列课。与学前班的孩子不同的是,这个时间,小学班的孩子则在相邻的西山区碧鸡镇徐霞客中心小学上学。放学后,童蒙馆的老师会将孩子们接回,按照童蒙馆的模式进行管理和教学。

这是昆明童蒙国学馆与体制内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探索。目前,童蒙馆已经与徐霞客小学合作了十余年之久。童蒙馆适龄儿童在徐霞客小学接受义务教育;童蒙馆则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促进徐霞客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经典诵读等活动的开展。“我们向徐霞客小学免费提供了一些教材,同时也派了老师到学校进行诵读的指导和培训。”罗明生介绍说,在童蒙馆的影响下,徐霞客小学的传统文化特色校园建设开展得相当火热。

这样的结合还体现在童蒙馆老师与学校老师的配合上。每天下午到晚饭前一段课程,童蒙馆老师会辅导孩子们完成学校作业,而在每天早读课上,学生除了诵读蒙学经典外,在自由诵读时间,也可以背诵乘法口诀或课本。此外,两边的老师还会就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反馈,共同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童蒙馆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如何呢?据童蒙馆的孙老师介绍,孩子们在学校里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大多都在班上前十名以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传统经典教育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怎样在传统蒙学教育与现代教育间找到契合点,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罗明生认为,经典诵读是传统家塾教育中重要的常规教学科目,但童蒙教育不是万能的,更不能与现代体制教育相对立。教育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融入社会,实现幸福人生。因此,我们的童蒙教育应该与现代教育相适应,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童蒙国学教育生活化,把文化落实到生活中,实现“一日生活皆教育”。

从与罗明生的交流中,记者发现,20年前,罗明生从教育问题出发,开始关注并研究童蒙教育。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他并不一味地排斥现代教育,而是以嫁接方式让传统童蒙教育主动融入现代基础教育,弥补当前体制教育的不足与缺憾,达到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探索出了一种童蒙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

【对话罗明生】?

一个“民间教育爱好者”的坚守

记者:从开公司到办童蒙馆,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来办教育?

罗明生:曾有人提出“中国的教育处在最严峻的时刻”,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办读书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都缺乏思考力、判断力和理解力。同时,对母语教育、规则教育不重视,而是搞极端化的分数式教育,这导致学生文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低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此外,教育需要明确的四个问题: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怎样教、谁来教,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说,我认为三年级前就该把识字问题给解决了。更荒唐的是,有的学生去搞校外补课,初中还在补语文,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语文能力是靠累积的,妄想靠一时的突击就补上来,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我开始关注童蒙教育并付诸实践。

记者:你办童蒙馆的目的是什么?

罗明生:为化解教育危机找方法,为国家培养人才。人来到世上总应该为别人做点事吧,我在研究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便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培养民族的脊梁,能传承中华文化的人。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这其中就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教我们做人与做事,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培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才。

记者: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倡导并实践“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罗明生:许多人都在找教育的捷径,其实教育没有捷径可走,而是应把握时机,深耕细作。我研究童蒙教育20多年,探索实践了13年,可以说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不能掺杂功利心。办教育是一件善事,应用爱呵护生命,用心启迪智慧,必须把最精华、最重要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若带着功利心去办教育,注定就会失败。我探索的童蒙教育,对现代教育进行完善和补充,这样的经验可推广、可复制,我期待有良知的有识之士能够共同来做这件事情。

记者:你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生意人还是教育家,还是其他?

罗明生:办读书社的时候,我是一个商人。但商人与生意人是有区别的,现在许多做生意的人还达不到商人的标准,商人是讲“义”的,有担当有责任有良知。对于教育而言,我不敢称自己是什么家。我一直对教育很执着很热爱,我比较喜欢“民间教育爱好者”这个称谓。我认为,教育,就是要立规矩,养习惯,开智力,培能力,重人文,打基础,讲优势。

猜你喜欢
昆明国学识字
“垂”改成“掉”,好不好?
Task 11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