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的课外读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恐怖小说,不少孩子痴迷恐怖小说到了狂热的程度。胆小的孩子读恐怖小说后被吓得不敢独自睡觉,但第二天照读不误。为什么孩子爱读恐怖小说?是心理需要还是跟风追捧?本期,我们邀请儿童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董君玉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心理需要是根源
成秀珍(12岁男孩的妈妈):从孩子识字起,我就鼓励他阅读,上小学后,即使功课紧张,我也没有限制过他的课外阅读,但是前不久,我发现我的管束有点宽松过头了。帮他收拾房间的时候,我从他枕头下面翻出一本书,封面就吓了我一跳:一张僵尸般的脸笑得非常诡异,还张着血盆大口,书名是《午夜先生惊魂系列·我朋友成了木乃伊》。我大致翻了翻,发现内容大多是围绕着死亡、魔鬼、灵魂出窍等的描写,场面渲染得很血腥,刚读了两页我便感觉毛骨悚然。孩子放学后,我问他为什么要读这类吓人的书。他说读着很刺激,还说这类书在同学们中非常流行,大家经常交换来读,要是某个系列恐怖小说出了新书,大家就会争相购买。我很担心,孩子读这么吓人的书,对身心健康会有不利影响吧?
常兢(10岁女孩的爸爸):恐怖小说在小学生中确实很流行,就连我那胆小如鼠的女儿也痴迷得很。
成秀珍:小女生也读?那么吓人的描写,小女生吃得消吗?
常兢:吃不消,经常被吓得不敢自己睡觉,非得搂着妈妈的脖子才睡得着,而且我还必须在身边,否则她就睡不着。她妈妈告诉我,入睡前,女儿的身体一直在哆嗦,睡着后还有惊梦现象。我怕这样下去对孩子身心不利,就把她的恐怖小说,诸如《鸡皮疙瘩》《鬼哭神嚎》《蛊之女》《血钞票》等,全都收了起来,书架上换成内容阳光的图书。没想到,女儿不答应,非要把恐怖小说还给她。我纳闷,既然害怕,为什么还要读呢?
主持人:世上的事,有果必有因。请董教授为我们分析其中原委。
董君玉(儿童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首先,儿童爱读恐怖小说,跟他们的安全感不足有关。因为安全感不足,儿童普遍比成年人敏感,即对危险格外在意,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有更强烈的预判。恐怖小说所渲染的神秘感和夸张的惊悚情节恰好与儿童的心理状态合拍:看,危险果然无处不在,随时可能找上门来,而且你躲不掉。从消极的角度看,这样的恐惧体验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身心,甚至让孩子迷信,把虚构的情节当成现实;从积极的角度看,当恐怖情节结束,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我还活着,闹鬼的房子、阴魂不散的冤魂等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于是长出一口气,安全感不仅回来了,还有可能增强了。
其次,儿童爱读恐怖小说,跟心理压力过大有关。现在的儿童,从上幼儿园时开始就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学习压力,提前学小学课程、才艺培训、智力开发等,让孩子不堪重负。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又不被父母理解,孩子只好自我减压,又因为读小说多少与学习搭得上关系,于是恐怖小说就大行其道了。作为减压方法,读恐怖小说跟沾染网瘾、吸毒类似,只不过表现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已。
再次,儿童爱读恐怖小说,跟环境影响有关。恐怖小说之所以在儿童中流行,也是商业炒作的结果。就像流行歌曲、热播电视剧那样,真正喜欢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属于“从众消费”,好像不跟风就会落伍似的。儿童更在乎同伴的评价,如果自己没有读过某本恐怖小说,是令人羞愧的,如果自己不敢读,则更是令人羞愧的,甚至会被同伴排斥,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
主持人:如果心理压力过大也属于环境影响,那么可以这样总结:儿童爱读恐怖小说是内因(心理需要)和外因(环境逼迫)双重作用的结果。儿童爱读恐惧小说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应适当允许,有消极的一面,有待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从根本上予以杜绝。
跟风阅读终害己
俞文斌(11岁男孩的爸爸):前一段,我发现儿子买了好多恐怖小说,光看书名就够吓人的,什么《鬼吹灯》《盗墓笔记》《咒怨》等。恐怖小说都是些什么货色?我特意用手机拍了《咒怨》中的几段,读给大家听:
俊雄四肢着地,小心翼翼地靠近。天花板上有个用半透明塑胶袋包起来的大型物品。为了避免被应该在楼下的爸爸发现,他谨慎而缓慢地靠近,然后把手伸出去。
“啊!”他不自主地叫出声来。
在塑胶袋里的,是满身是血的妈妈!在半透明塑胶袋里,倒卧在血泊中的妈妈闭着眼睛。俊雄用手碰触妈妈沾满血迹的脸庞。妈妈已经冰冷僵硬了,但为了再确认,他摸了脖子的动脉,果然,已经没有脉搏的跳动了。
就在这个时候——妈妈原本闭上的眼睛睁开了。应该已经死去的妈妈,凝视着俊雄并露出沾染鲜血的牙齿微笑着:“俊雄……到妈妈这里来。”
怎么样?听着汗毛直竖吧?我真不明白,这样的小说怎么能允许出版,而且书上标注的上架建议是“儿童文学”!我问儿子,为什么要读这类小说?儿子说,他也不喜欢读,挺吓人的,但同学们都读,课余时间还在一起讨论,如果他不读,就成了局外人。我骂他是跟屁虫、没主见。我真担心,如果他身边的同学吸毒,他是不是也会毫不犹豫地尝试?
主持人:从众,是普遍存在的群体心理,不足为奇。比如,大家都说依赖手机不好,但谁敢完全拒绝使用手机?手机可以不用,但人际关系不能断绝;恐怖小说可以不读,但不能被同伴孤立。孩子担心的是后者。
董君玉:对,问题的根源是孩子有被孤立的恐惧,相对而言,恐怖小说带来的恐惧不那么可怕,孩子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俞文斌:但是,依我看,这个较轻的伤害也要命啊!我该怎么办?
董君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孩子不能改变朋友圈的阅读趣味,那就让他果断离开,寻找其他朋友。上面谈过,儿童追捧恐怖小说有心理需要和环境逼迫两方面的原因,如果孩子不喜欢读恐怖小说,仅仅为了取悦同伴而勉强跟风阅读,那么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科学引导莫放松
安宪梅(14岁男孩的妈妈):感谢董教授的分析,我受益匪浅。请问,多大的孩子可以接触恐怖小说?限制的分寸如何把握?
董君玉:因为孩子的性格发展程度、安全感强弱以及对恐惧刺激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对接触恐怖小说的年龄没有一定之规,不过,我不建议10岁以下的儿童阅读恐怖读物,包括阅读恐怖小说和带有恐怖情节的漫画。因为10岁以下的儿童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异,加上神经发育不完善,过于强烈的恐怖刺激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难以预测的消极影响,比如做噩梦、胆小、多疑等,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持续到成年以后。
罗毅红(9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对恐怖小说很痴迷,我也陪着她读过几本。不可否认,恐怖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大胆奇特,读起来比经典童话有意思多了,恐怕这也是吸引孩子们的原因。没办法,我只好去书店为女儿寻找情节不那么血腥、不那么迷信的恐怖小说。说实话,我很难如愿。请问董教授,我该怎样引导女儿的课外阅读呢?
董君玉:您是一位负责任的妈妈!您陪伴孩子阅读、不硬性限制孩子的阅读偏好、精心为孩子选购读物的做法值得推广。关于引导孩子的课外阅读,首先必须明确,不是孩子喜欢的就都提供给他们。孩子是不知深浅的,需要家长引导。恐怖小说描写的场景和情节一般有坟墓、死亡、幽灵等,孩子一旦喜欢上这类读物,整天处在阅读的紧张状态中,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其次,我建议您,在适合孩子阅读的范围内,选择面尽量宽一些,既要适当地投其所好,又要不断地帮孩子挖掘新的兴趣点,比如历史、战争、天文、地理、文学、摄影、艺术等方面,都要让孩子涉猎到,避免孩子在课外阅读上“偏食”。对神秘的事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兴趣广泛了,就不会过分关注恐怖小说了,一举两得。
宗育林(13岁男孩的爸爸):既然恐怖小说有这么多害处,我可以明令禁止儿子读吗?
主持人:13岁的男孩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叛逆感正强,劝你别来硬的。
董君玉:因为安全感不足,幼儿都能信手拈来地画出怪兽和魔鬼,说明恐惧根植于孩子心中。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接触到恐怖小说,大多会本能地痴迷。这时,家长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阅读,而是化解孩子心中的恐惧。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依赖真实世界里持续的安全感,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妖魔鬼怪并不真的存在,阅读恐怖小说只是一次历险,会有一些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突然地、暂时地出现一下。孩子阅读恐怖小说之后,无论是焦虑、迷惑,还是胆战心惊、草木皆兵,都会回到现实中来。这时,家长要予以理解,最好能与孩子一起讨论恐怖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场景设置,以消除孩子心中对恐惧消极的神秘感。
主持人:对恐怖小说,大家不必一棍子打死,毕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比如《聊斋志异》。家长们需要做的是防止孩子过分沉迷,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家长们更应该看到,恐怖小说之所以流行,是儿童心理压力过大,如果想让孩子的成长摆脱恐怖小说的羁绊,根本方法是科学地给孩子减压,让孩子的现实生活多一些阳光和美好。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