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市海山区彝族属诺苏支系,自古延续的平等互助关系是彝族社区最重要的价值观。波多罗由五个家族组成,早先的23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32户。村庄以亲属关系为基本支撑,家族纽带维系着邻里间的团结,本土的互惠和利益分享制度经年不变。尽管多年来各家各户忙于砍树、忙于生计,但始终保持村庄最核心的价值观。这是彝族社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也是绿色流域能够推动社区进行参与式发展的基础。
2003年,来自5个大家庭的25个小家庭投票选举,每个家庭出一个代表选出一个五人小组,称作“流域管理小组”。后来又选出2位种植能手加入进来,增加到7人。
之所以称作“流域管理小组”,缘于绿色流域认为,波多罗村地处拉市海湿地上游,是拉市海小流域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村民们既肩负守护汇水区生态的义务,也拥有从环境恢复与资源管理中获益的权利。当全流域的利益相关者都组织行动起来了,流域资源的利用才有可能向可持续和更公平的方向发展。这是项目设计者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小组的作用是监督村庄环境保护,对内协调项目实施,保证项目为每一个家庭充分知晓。
刘正伟乐于为大家服务,流域小组成立后,他担当起了领导全村改变命运的责任。多年来,村里修路、房屋盖实瓦、改造羊圈、开展多样化种养殖项目与生态旅游等等,都是靠着流域小组动员和组织大家,以保证发展是公平的,全村是共同走向富裕的,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保证发展是村民想要的发展,而不是扶贫机构强加的发展;保证发展是以权利为基础,村民拥有知情、监督、参与、决策的权利,以及程序公正的权利。
每年做项目规划的时候,除了流域小组成员,各家都要派代表来参与讨论。项目下来了,有多少钱,如何具体实施都由集体做出决定。当项目结束的时候,财务状况也需要向全村公开。这些程序说起来容易,但13年坚持下来,无疑需要一批有强烈责任感的社区领导人带领村民坚定不移地朝着他们预定的方向持续努力。
山区的彝族村庄自古延续着公平和利益分享的传统,在商业化浪潮席卷过程中,保证社区关系不会被冲击甚至破裂,资源不会被少数人占有,这是波多罗项目十几年来始终坚守的底线。多年间,流域小组之所以能够获得村民的信任,成为村庄管理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在外部观念和社区原有行为规则之间寻找合适的对接点,而不是硬性照搬。除此之外,流域小组真正做到了公开所有项目财务账目,以维护发展的公平原则。从最早的修路到最近的生态旅游和中草药种植,这个原则10多年来始终不曾改变。
总结这么多年历程,刘正伟说:“我就想做一个真正的人。13年来,就我个人来说,有付出,有牺牲,也有收获。困难的时候我也想过到外面打工去。我的能力不比别人差,找的钱也不会比他们少。但我还是扔不下村里的发展。今天,村庄得到了共同发展,家家有厕所,家家有实瓦,家家有水管,每家都可以种草药,每家都可以做旅游。看着这些我心里感到很自豪!”
这是一批富有公益心的乡村领导人,他们的出现和成长是波多罗社区发展项目最宝贵的成果。在与邻近村庄扶贫项目相比较时,刘正伟说:“我们的项目资金每一笔都是公开的,项目进程全村家家户户都了解。有的村庄之所以扶贫项目越多越不团结、人心越散,就是因为村民不能把项目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有些村庄甚至还有领导人的暗箱操作。”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参与到公共资源管理中,共同决策村庄的发展。于晓刚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外来者不能主导和控制。参与式社区发展项目最终的目的,是真正让村民们独立靠他们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社会变迁的促进者。NGO能够帮助社区建立这种能力,通过培训,通过组织起来和能力提升来增强他们行动的能力,唤醒内心原本就拥有的力量。当村民们在行动中有所成就的时候,他们便会有足够的信心突破边界,不断地打开自己的空间;他们就有更多能力去做倡导,去面对社会。这就是赋权。”
今天,这个美丽的彝族村庄虽然与项目启动时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并没有导致它的分化,它依然像他们爷爷时代那样团结互助,尊崇传统。这一切改变与未变都让流域小组在村民中拥有很高的权威,只要涉及村庄的事情,只有流域小组出面才被老百姓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多罗项目已经超越了单纯经济扶贫的层面——社区力量的成长和成熟,让当地村民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