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歆睿,孙萍萍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爱在何方》与路遥小说的比较阅读
詹歆睿,孙萍萍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秦东青年作家吕健的长篇小说《爱在何方》与路遥小说属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小说,在人物性格、描写题材、爱情模式等方面却有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来源于中国当代社会青年成长经历的相似性,也使得小说获得了较大的阅读群体与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路遥;吕健;《人生》;《平凡的世界》;《爱在何方》
秦东青年作家吕健的长篇小说《爱在何方》问世前,笔者有幸通读了这部42万字小说的终校稿,并作了文字校对工作。小说主要描写西岳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在临近毕业前的学习和感情生活,以及主人公李逸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在临近毕业的特殊阶段,前途、命运、爱情、友情纠结在一起,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坦然地面对,是一个难以摆脱的人生命题。《爱在何方》以李逸、陈依静、叶青青、赵瑞明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为我们谱写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乐章。小说描写的环境、人物、故事情节乃至很多细节,都是笔者学生时代亲身经历过的,读后常常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活,甚至会与当初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对照。题材的亲切感加深了我对作品的印象,阅读之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在脑海中,作品留给我的印象清晰而深刻。
作为一名路遥小说的热爱者、关注者和研究者,这种享受阅读、品读小说的深度愉悦感,笔者在路遥的作品中也经常能够找到。路遥小说以作家深爱的陕北故土为背景,着力展现的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年轻人(主要是农村青年),面对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别和改革开放前后急剧的时代变革所遭遇的人生抉择与感情震荡。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路遥作品的熟悉与接受程度,其他当代作家难以企及。这其中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既与路遥描写的时代有关,也与中国农业文化心态塑造的读者的阅读心理有关,更为主要的是,路遥小说人物的成长经历,与读者群体的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而造就了数量惊人的读者群体,使得路遥小说成为“常销书”和“畅销书”。由《人生》改编的电影《人生》,开中国西部电影之先河,其票房收入数十倍于电影成本,影响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经典之作。由小说《人生》改编的还有广播剧、电视剧、连环画以及多种语言的译本等。而路遥另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1990年曾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全国热播。2014年新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再一次热播,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并成为“路遥现象”,证明了路遥小说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相似的阅读感受让我对两个作家作品的对比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都描写农村年轻人的成长,着力展现的是优秀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后面对事业、爱情所表现出的沉着、坚毅、进步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品质;他们都描写了较为复杂的爱情纠葛,通常都是农村男青年在爱情中居于主导地位,当然这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质;他们朴实、冷静而不失温情的叙述,一如主人公对待生活的淡定自若,使得小说文本成为年轻人的励志题材;他们的作品,都带着浓厚的自传色彩,是作家心路历程的投影;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是由农村进入城市,“城”与“乡”的矛盾困惑时常相伴相随;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具有代表性。而两位作家的差异也是显著的:一个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当代著名作家,在中国几乎是人人皆知,其作品有数量惊人的接受群体;另一位是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用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用心诉说,不以文学求生求利,只用笔端抒怀,无功利目的的心态恰恰是创作的最佳状态。两位时代、影响等方面都有差别的作家,为何给笔者留下了几近相同的阅读感受,这便是笔者想要追问和思考的原因,也是本文写作的源起所在。
据笔者所知,吕健本人就是路遥作品的热心接受者。而他所创作的作品,不是有意模仿路遥,甚至他本人也许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与路遥小说之间的相似性,但他确实与路遥一样,描写的是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录,是成长之痛中的爱情、学业、生活。这种偶合恰恰证明了路遥小说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和影响深度。一次,在与年轻同事的交流中,我们提及《爱在何方》,他说:“哦,我想不起吕老师小说的名字了,就是那个与《平凡的世界》很像的小说。”读者无意间的话语印证了笔者的感觉和判断:在中国,有无数个孙少平、高加林存在,当他们读到路遥的作品时,那种亲切感与无障碍的情感交流令他们对作品的体验终生难忘,一如笔者本人在大学期间读到路遥的小说一样,这种阅读的愉悦感,笔者在《爱在何方》的阅读中同样存在,甚至因为《爱在何方》描写的人与事与自己成长年代的高度一致而更加深刻;而《爱在何方》的主人公李逸,其实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孙少平和高加林,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生活而努力,只是他的道路要稍微平坦一些。《爱在何方》也将会获得他所拥有的读者群体的认同,从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读者的认同和阅读,是对作家的最高奖赏,也是对作家艰辛劳动的肯定和回报,从这一点来说,《爱在何方》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两位作家作品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题材与爱情模式的相似。
一、青年成长的励志题材
任何时代,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现实。路遥秉承了茅盾以来“社会剖析派”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始终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将主人公的生活变迁及对理想的追求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因而人物的命运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路遥的着力点在于描写青年在为理想而奋斗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显现出顽强的精神风貌。因此,任葆华先生称路遥的小说为“成长小说”。[1]79-81
《人生》的那个时代,正是农村人逐渐走向城市的时候,在《人生》之后数以亿计的人从乡土社会走入都市生活,并且这种流动还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像高加林那样由乡入城的人还将是绝对数字很大的群体。由乡入城的青年,他们内心对于城市的感受和体验是怎样的呢?大多数从农村出来的人,都有过类似于高加林面对城市灯火时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和超越感,这也正是路遥成长中深切的内心体验。路遥带着兄长般的关切焦灼之情,关注高加林们成长的问题,使这一类群体获得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温暖。
路遥敏锐地捕捉到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年轻人成长的伤痛,描写了他们在走向城市、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与奋斗。凡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无论现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其城市化的程度有多高,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个“高加林时代”,充满了犹豫与彷徨;总有一个心中的“双水村”,令人怀念令人温暖;更令人难以忘记的是艰苦条件下奋斗的时光。这种读者群体在中国达数亿之众。他们读到路遥的作品时,首先感到的是亲切,路遥的作品能唤起他们沉睡多年的生活记忆。这样,作者的情感表述与读者内心的体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共鸣,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认同与接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即使没有乡村生活体验的城市人,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现状,他们也曾下过乡插过队,也有过乡村生活经历和对未来迷茫困惑的内心体验。再退一步说,即使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绝大多数读者都会经历一个高加林式的由底层不断上升的人生阶段。而路遥,不仅表现了这个阶段以及这个阶段的心理困境,更指出了一个理想的范式,即邵燕君所认为的,路遥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建构了一套光明的‘黄金信仰’:虽然现实社会存在着无数的残酷和不公正,但真正勤劳善良的好人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2]8。正是在这样理想信念的支撑下,无数读者获得了温暖和力量,获得了生存的动力。
《爱在何方》是20世纪90年代年轻人的成长小说,也是一本爱情与理想的励志小说。它的主人公,是与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年龄段相同的青年。才华出众而处世沉着的李逸,美丽脱俗而秀外慧中的陈依静以及赵瑞明、叶青青、张小红等人,不管生活中发生着什么,或将面对什么,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爱情的执着一如高加林和刘巧珍,或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认真和专注的态度,令人感叹这是一群求知、上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尽管爱情的曲折和生活的困难有时令他们烦恼、痛苦,但是通过全篇来看,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是小说的总体基调。
主人公李逸的性格品质,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李逸“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敢担当的新时期大学生形象”[3]48。他出身农家,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进取,也有类似孙少平的打工经历,却依然高扬理想之帆,经过努力得以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这方面,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要比高加林、孙少平幸运得多。李逸除了性格上的沉稳、学习上的优异之外,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对现实问题、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思考和分析,而这些品质,是当代青年最为缺乏的,也是一个人成长为“社会的人”所必需的品质。比如他对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对于高考制度的思考、对于马恩经典著作的热爱等等。陈依静、张小红等大学生,在言与行中也流露出对素质教育、教育制度、师范生专业问题的思考与探讨。这说明,《爱在何方》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更是一部青年成长的小说,这成长中包括了理想、学业、爱情、家庭等方方面面。可以看出,以李逸为代表的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在努力探索与思考:如何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如何在理想的彼岸与现实的脚下之间追寻与奋斗,如何完成在校学生与国家公民角色之间的转换。
《爱在何方》中青年对国家、对人生的思考,其实也是作家对于国家和人生的思考与探索。文字之间流露出的平淡中的昂扬、琐碎中的努力、宁静中的坚持,在不知不觉中注入读者的内心世界。它不同于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精神,也不同于五四时期激进的理想表白,也不同于高加林人生起伏时激烈的内心挣扎,它只属于和平年代、躬逢盛世时青年的进取与成长,属于“李逸时代”的励志小说。
二、理想召唤下的爱情模式
爱情是小说的重要母题,每个人的情感历程都不能逃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路遥小说与《爱在何方》都是写到了爱情,却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是在理想召唤下的爱情。
路遥的弟弟王天乐是路遥创作的支持者和人生知己。王天乐曾总结路遥:苦难是他的人生伴侣,及至近期出版的几部路遥传记,才全面、清晰、细致地展示了路遥艰辛而不凡的人生。*近年出版的路遥传记主要有4部:梁向阳《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张艳茜《平凡世界里的路遥》,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王刚《路遥纪事》,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版;王拥军《路遥新传: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其中梁向阳、张艳茜的两本专著,使用了很多文献没有提及,或是语焉不详的史料,使得路遥的人生记录不仅完整,而且丰满。而路遥的情感历程,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使得他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在看到温情的同时,总能品到其中淡淡的忧伤。路遥的情感创伤,一是他在上大学前,在自己还是一个农村户口的临时工时(当时路遥由谷溪推荐担任延川县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宣传员),把招工的指标让给了自己深爱的姑娘林红(化名,有的文章写为“林琼”),就在路遥还在享受爱情的甜蜜之际,却收到了这位已迈入“公家门”的恋人的绝交信。这时的路遥因为文革期间政治局势的变化被迫返乡劳动,成为普通的农民,从县革委会副主任一下跌入到人生的谷底*路遥是作为学生代表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的,没有国家正式工作,本人身份还是农民。直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学习,后分配到《陕西文艺》(后复刊名为《延河》)编辑部,才完成了作家“由乡入城”的身份转换。;二是与林达相知相爱多年,先后进入省城工作,生育女儿路茗茗,就在家庭的方方面面都进入正轨之际,与林达的爱情却走进坟墓,婚姻名存实亡。
因此,路遥小说的爱情模式,带有作家理想化的色彩。他笔下的男主公非常优秀,他们不仅有着较好的外貌,更有过人的才华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虽然遭到现实的阻抗,却不会因此而退缩,反而显示出强者的英雄气概。路遥小说的爱情模式通常以三角恋的形式出现,而“路遥小说中的城乡三角恋,往往是农村女性比不过城市女性,而城市男青年比不过农村男青年”[4]57。这些男主人公,往往会受到乡村女孩和城市女性的青睐,而与他们对应的都市男性,尽管有着优越的家庭出身和工作条件,也不能和这些农村青年相比,在爱情的角逐中,城市男性成为乡村男性的手下败将。
路遥小说的主人公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年轻人,而《爱在何方》却描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因为特定的社会原因,路遥小说中的年轻人多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最多只走到城市的边缘,没有真正由乡入城变为城里人。
改革开放之后,高考制度恢复,农村中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大学学习,《爱在何方》中的人物,幸运地走进城市(有些本来就是城市子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爱在何方》中的李逸,就是优秀的青年:
大学里,李逸的才华充分地展现出来。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是班上、系上的其他同学难以比拟的。他多才多艺、英俊潇洒,被班里好几个女生偷偷喜欢着。[5]147
小说文本多次提到李逸的各种优点,比如“体格健壮、才思敏捷、意志坚强”[5]3,“初二的时候,就看了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113等等。
令笔者感兴趣的是,两位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以优秀的农村男青年为中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这些异性,多是家庭出身、容貌条件较好的女性。在三角恋的另一方,还会有另外一位男性与之对照,更能显示出主人公各方面优秀的品质。最为经典的是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张克南两对异性之间的三角恋了,孙少平、郝红梅、田晓霞,孙少安、田润叶、李向前,李逸、叶青青、冯明池、井月明、陈依静、赵瑞明等等几组人物,都是这样的爱情模式(参见图1)。
对路遥小说文本的熟悉与路遥生平的了解,使我在读到李逸与冯明池的爱情描写时,想起了路遥的美好而忧伤的初恋:
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用颤抖的手握住我初恋时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受至今如初。我曾和我的女朋友穿着厚厚的冬装在雨雪弥漫的山野手拉着手不停地走啊走,并仰起头让雨点雪花落入我们的嘴中,沁入我们的肺腑。[6]43
《爱在何方》也有这样的文字:
这就是李逸的初恋,那完全是一段纯情的经历。他爱她,就像追求他的理想一样不畏艰难险阻,不计利害得失,也不掺杂感情以外的任何东西。那一段经历太美好了,他这一生恐怕都难以忘记。他爱她爱得那么深,那么刻骨铭心,当有一天要看着那段美好的情感在自己面前破灭、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他的痛苦也是那样的深,以至于让他久久不能自拔。[5]137
图1 《爱在何方》与路遥小说爱情模式对比图
相同爱情模式的书写,其实寄寓着作家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路遥小说是当代社会的镜子。路遥着力描写文革到改革开放这段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内心世界的动荡。他的小说不仅仅是青春励志小说,也不完全是爱情小说,这些都不是路遥的追求。他追求并着力完成的是巴尔扎克式“社会书记官”的作家使命。因此,知青上山下乡、学大寨、兴修水利、包产到户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路遥小说中都能看到。特别是《平凡的世界》,从双水村的普通陕北农民,到地省一级的领导干部,从家庭琐事到国家和社会改革,作者要“全景式”地反映中国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社会转型的脚步,而这十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也是一代人难以忘记的十年。青年作家吕健,虽然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稳和生活磨砺,但相对路遥苦难的一生,要幸运得多。他写爱情,却不是单纯的言情小说,他将人物命运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时时思考着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他写的是理想的追寻、青年的成长,也是理想召唤中的爱情描写,一如小说引用的《毕业生》的歌曲,淡淡的忧伤中流露出的是对未来的坚定、对明天的向往。
三、结语
对于成长环境和经历相差一代人的两位作家来说,其作品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叙事方式上的差别。路遥小说多采用由点及面的直线叙事方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线索复杂,如果再采用倒叙的方式,将给叙述与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而《爱在何方》成功地采用了直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文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新意。只有在阅读进程快要进行完时,李逸的情感经历才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的叙事,有利于读者在期待与疑问中将阅读进行到底,也是作家引导作者阅读小说的有效方式。《爱在何方》的叙事风格,平淡从容,不失对生活细节的摹写,不失对人物情感的点点渲染,有着国画般的雅致与清新,读来总觉得有些王安忆《长恨歌》的气质,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引导着读者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全书。42万字的篇幅,已经让我对创作者产生了敬佩。
路遥的小说创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的经历,而青年作家吕健的创作,也是这样。这证明,在当代中国,由农村而入城市,由底层而入知识阶层,在成长中思考社会人生,在历练中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是大多数人的成长之路。正是由于这个阶层的普遍存在,造就了路遥小说庞大的接受群体,也能从侧面解释前面提及的“路遥现象”或“平凡的世界现象”。
路遥在创作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引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6]88无论作品的影响如何、读者接受程度如何,作家的劳动都应受到读者的尊敬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谢两位作家为读者提供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祝愿秦东青年作家吕健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任葆华.论路遥小说中的成长叙事[J].名作欣赏,2008,(14):79-81.
[2] 邵燕君.茅盾文学奖:风向何方吹?——兼论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困境[J].粤海风,2004,(2):4-11.
[3] 严安政.一个成功的新时期大学生形象——浅说长篇小说《爱在何方》主人公李逸形象 [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48-51.
[4] 姜岚.作为对应物的爱情——路遥小说的爱情模式及其人文功能[J].南方文坛,2010,(1):52-57.
[5] 吕健.爱在何方[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6] 路遥.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萍】
A Reading Comparison ofWhereIsLoveand Luyao’s Novels
ZHAN Xin-rui,SUN Ping-ping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The novel Where Is Love by Lv Jian, the eastern Shaanxi young writer, and Luyao’s novels belong to the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but their characters, themes and the love mode are similar. The similarities result from the growing experi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ng people, which makes Lv’s novel readable and lasting vitality.
Key words:Luyao; Lv Jian;Life; The Ordinary World; Where Is Love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7-0038-05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14JK1236)
作者简介:詹歆睿(1975—),男,四川大邑人,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副编审,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作家研究以及编辑出版研究;孙萍萍(1977—),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性别文学及影视批评研究。
【秦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