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安
CT和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徐家安
目的 研究CT、磁共振成像(MRI)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及MRI检查方式进行检查。结果 CT诊断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分辨率明显高于MRI诊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68例患者中治愈31例(45.59%),有效32例(47.06%),无效5例(7.35%)。结论 通过采用CT诊断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分辨率高于采用MRI诊断,对于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具有显著作用。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CT;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是在脑梗死的发病期间出现的继发性出血病症,主要是因为缺血区血管重新产生血流动力后,血液灌注所引发的出血。该病在脑梗死的范畴内具有较为独特的病理特征,经脑CT扫描可在原梗死病灶区的局部出现点状、环状等高密度影。CT扫描是对该疾病的主要诊断手段,通过将原有的低密度梗死病灶进行对比,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特征,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究CT、磁共振成像(MRI)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现选取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CT、MRI进行检查,探究二者的区别,已明确二者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效率,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4月~2015年4月来湖口县人民医院治疗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68~85岁,平均年龄(72.0±6.2)岁。有高血压病史28例,高血糖病史患者15例,心房颤动患者17例,糖尿病患者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扫描方式进行扫描,其中CT扫描采取GE公司生产的CT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的基线选择头颅双侧骨性外耳孔上缘以及双眼外毗的连接。基本的层厚和层距均为10mm,连续扫描12层。对于存在病变的区域给予薄层扫描,层厚和层距均为5m。磁共振成像(MRI)的方式扫描则采用Signa Excite 0.2GE Msgems仪器进行扫描,常规使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横断面图像及T2WI矢状面图像进行检查,层厚为7mm,间隔为1mm。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和抗血小板凝聚治疗,适当给予脱水将颅压治疗和对症治疗。使用白蛋白清除自由基和B款维生素进行治疗。并采取稳压措施,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患者的临床功能缺损标准。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甚至增加。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MRI在诊断老年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分辨率比较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诊断中CT扫描速度快,大多数检查可在一次屏气中完成。容积数据可避免小病造的遗漏。可进行任意层面的多平面重建、重大强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CT血管造影等处理,诊断准确度有很大的提高。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MRI诊断中MRI对人体没有损伤。MRI获得脑的立体成像图。
如图1可见,CT比MRI的空间分辨率高,但只能较高的辨别有密度差的组织,对软组织分辨力不高。CT成像为横断面,而MRI可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采用CT诊断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分辨率高于采用MRI诊断(P<0.05)。见表1。
图1 脑CT与MRI之间的成像比较
表1 CT、MRI在诊断老年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分辨率比较[n(%)]
2.2 CT、MRI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愈率 治疗后,68例患者治愈31例(45.59%),有效32例(47.06%),无效5例(7.35%)。可见,采取CT、MRI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居多,常见于老年患者,且具有脑梗死病史,该病常在患者休息或安静时发病,伴有意识模糊、瞳孔改变、语言障碍等症状,且可明显感觉到头晕、呕吐或头痛,通常也可引起感觉障碍、运动失调或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病理特征。若将CT扫描结果与出血前的梗死病灶进行对比,一般较难以将其于原发性脑出血病症清晰辨别区分。扫面结果可见明显加重的血肿症状,神经系统病症也有进一步恶化趋势。在慢性期扫描可见较低的病灶信号,并呈现出一定的增强效应,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进行CT扫描时可见较强的病灶信号。加强脑CT扫描,结果在低密度区内发现具有脑回状或团块状的强化影。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注射MRI造影剂,将对比信号之间的差异适当扩大,减小脑组织在外磁力作用下的共振时间,并对成像结果进行调整,使其具备更高的清晰度,更易于对比诊断。将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中质子弛豫时间尽量减小,从而提高患者病灶位置的诊断准确性,增强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效果。
通过CT、MRI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微小病原,开展有效的治疗[1]。由于人的体质特征各不相同,在进行CT扫描时效果也各有差异,主要是因为人体对X射线的吸收效果及透过率均不相同,也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为了降低检测误差,一般要选用灵敏度较高的CT设备,收集各项测量数据,并将其录入计算机内,由计算机的智能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断面或立体成像,进而通过对比辨别出出血性脑梗死的病症特征[2]。MRI固然被认为分子水平上的成像有许多优点,但在氢质子含量很少或缺乏的组织如致密的骨骼、含气的肺部、钙化等,皆无法成像[3]。心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是诱发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4]。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比MRI的分辨率高(P<0.05),治疗后,68例患者治愈31例(45.59%),有效32例(47.06%),无效5例(7.35%)。可见,结合CT及MRI进行诊断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5]。患者合理的调整血压,积极心态,注意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6]。MRI能获得原生三维断面成像可获得多方位的图像而无需重建[7]。由于MRI成像时间较长,躁动、昏迷患者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体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能进入磁场[8]。
由于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发展史各不相同,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特征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一方面,应积极改善脑梗死区域的供血情况,提高脑血管循环功能,从发病机制上降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同时还应对缺血性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如果是急性期,则应早用脑细胞保护治疗,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的脑组织,避免病情加重。预防脑梗死再发,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消除致病因素。在治疗后,还应积极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以降低致残率。此外,发病可用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或林格液加三磷腺苷(ATP)、辅酶A及维生素C等,最好不用葡萄糖在发病后的12h内,避免在急性期用高糖液体加重脑损害和酸中毒。
[1] 胡川,杨溢,陆秀红,等.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诊断及临床治疗[J].医学综述,2015(3):573-574.
[2] 方凯,吴书信.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4):336-338.
[3] 赵伟.多模式MRI策略指导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8.
[4] 付爱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J].山西医科大学,2010(8):679-680.
[5] 郑广顺.CT与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1):84-86.
[6] 韩川.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康复杂志,2013,12(12):44-45.
[7] 张刚.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1):73-74.
[8] 杨运俊.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评价幕上单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变化[D].郑州:郑州大学,20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17
江西 332500 湖口县人民医院 (徐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