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明 梁 露
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学观察
曾文明 梁 露
目的 观察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学情况,对其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取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50例。对这50例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使用Vienna/WHO(2010年)标准、西方标准、日本标准这三大通用的分类系统和诊断标准进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三类诊断的结果。结果 西方标准、日本标准当中,对于低级别异型增生/腺瘤,黏膜下浸润癌的病理学诊断具有一致性,其中,西方标准对低级别异型增生/腺瘤,黏膜下浸润癌的病理学诊断分别为28.00%和2.00%,日本标准分别为24.00%和2.00%,其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方标准、日本标准诊断的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黏膜内浸润癌病理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西方标准对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黏膜内浸润癌的病理学诊断分别为24.00%和38.00%,日本标准分别为0.00%和74.00%。结论 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理诊断系统和标准,得出的诊断结果不同。故此,为了保证临床和病理的有效沟通,应当以Vienna/WHO(2010年)分类诊断系统和西方标准为主,以日本标准为辅。
胃异形增生;早期癌;黏膜剥离术;病理学;原因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然成为临床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之一[1]。由于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能够较好地体现早期胃癌的病理学情况,从而为胃内镜诊断对照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旨在观察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学情况,对其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50例。
1.2 方法 将所有的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以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16~48 h,按照规范方式取材,使用石蜡进行包埋,按照常规方式切片,HE染色,通过光镜进行观察,同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辅助。
1.3 观察指标及诊断划分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对这50例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使用Vienna/WHO(2010年)标准、西方标准、日本标准这三大通用的分类系统和诊断标准进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三类诊断的结果,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3.2 诊断划分标准[3-4]Vienna/WHO(2010年)标准:上皮内低级别瘤变、异型增生;上皮内高级别瘤变、异型增生,包括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原位癌和可疑浸润癌;浸润癌,包括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
西方标准:参照WHO(1990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包括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包括原位癌、重度异型增生;可疑浸润癌;浸润癌,包括黏膜内癌、黏膜下癌。
日本标准:腺癌分为高级别腺癌、低级别腺癌。高级别腺癌,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管状腺癌;低级别腺癌,包括高分化管状腺癌、低分化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西方标准、日本标准当中,对于低级别异型增生/腺瘤,黏膜下浸润癌的病理学诊断具有一致性,其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方标准、日本标准诊断的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黏膜内浸润癌病理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学观察情况[n=50,n(%)]
就目前而言,对于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分为西方标准和日本标准。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当中,对于胃癌发生的认识方面,西方学者、日本学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在传统分类方式、术语表达含义上各不相同,从而造成病理诊断的差异[5]。
在西方标准中,西方学者将胃粘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划分为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癌这两类,其中浸润前病变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6-7]。在日本标准中,日本学者认为癌变主要体现为腺体结构、细胞核的异常现象,而不区分是否浸润[8]。本研究结果显示,西方标准诊断的50例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中,低级别异型增生/腺瘤诊断例数为14例,占比28.00%;日本标准诊断的50例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中,低级别异型增生/腺瘤诊断例数为12例,占比24.00%。这说明,对于诊断低级别异型增生/腺瘤,两种诊断标准的符合率较高。根据西方标准,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诊断例数为12例,占比24.00%,浸润癌诊断例数为20例,占比40.00%;而日本标准当中,浸润癌诊断例数为38例,占比76.00%(P<0.05)。
综上所述,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异形增生早期癌的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理诊断系统和标准,得出的诊断结果不同。故此,为了保证临床和病理的有效沟通,应当以Vienna/WHO(2010年)分类诊断系统和西方标准为主,以日本标准为辅。
[1] 盛红,桑华超,刘波,等.内镜下食管碘染色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264-265.
[2] 李媛.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性肠化及异型增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3] 王相东,乔喜婷,樊西玲,等.胃癌前病变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舌象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44(9):24-25.
[4] 朱炳良,陈萍,李佳,等.早期胃癌食管癌73例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J].交通医学,2011,24(5):479-480.
[5] 凌霄华,庄丽维,胡成乙,等.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M 2-丙酮酸激酶的表达特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30):3389-3391.
[6] 李威,夏涛,甘涛,等.胃癌根治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6):36-37.
[7] 董萍.胃黏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84-85.
[8] 周志华,张建东,赵海滨,等.胃印戒细胞癌的细胞起源及其癌前病变的病理学[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9):2001-20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0.048
湖南 418000 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 (曾文明 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