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玮
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观察
张琦玮
目的 分析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按照手术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72例经急性期手术治疗,对照组48例经非急性期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84.7%,对照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再出血率(1.4%)较对照组低(10.4%),术中完全夹闭率98.6%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
急性期手术;非急性期手术;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病情危重,变化快。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首选方式,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以往临床选择手术治疗时,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72h)内脑水肿严重,难以暴露,为此多于非急性期(72h)后实施手术[2]。但随着术前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进步,相关学者日渐推荐于急性期实施手术。为了明确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以120例患者为例,分为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患者,其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经头颅CT、MRI等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障碍,明显脑膜刺激征;按照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39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6.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6~71岁,平均(52.5±6.5)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学检查 2组患者在出血72h内行头颅CT、MRI、CT血管造影(CTA)、全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8例,后交通动脉瘤4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7例,多发动脉瘤12例,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4例。
1.3 治疗方法 按照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72例患者手术时间距发病时间0~72h,为急性期手术;对照组48例患者手术时间距发病时间>72h,为非急性期手术。2组患者术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创建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维持大便通畅,降压,防止脑血管痉挛,腰大池置管引流术。2组患者采取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实施动脉瘤夹闭术。2组患者术后予以尼莫地平静点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术后5~7d及时复查头颅DSA,观察病情变化情况。
1.4 评价指标[3]采取GOS评价预后质量,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3分:重度残疾,意识清醒;4分:轻度残疾,可自理;5分:恢复良好,稍微缺陷但可正常生活。总有效率=恢复良好率+轻度残疾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在进行处理时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术后预后对比 观察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84.7%(61/72),即恢复良好52例,轻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对照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79.2%(38/48),即恢复良好31例,轻残7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2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5,P=0.810)。
2.2 2组患者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前再出血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中完全夹闭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手术的重要性。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84.7%,对照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79.2%。由结果可以看出,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显著,与非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急性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患者治疗风险性。
表1 2组患者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手术技术、设备的更新,术前诊断技术的发展,使急性期手术期间颅内压增高、术中动脉瘤易破裂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可提高急性期手术实施安全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降低患者术前再出血率,提高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率,降低术后再出血情况,效果显著。在实施急性期手术时,术前常规留置腰大池引流管,可降低术中颅内压,术后也可引流血性脑脊液;术中提前使用脱水剂,利于颅内压的降低[8];术中尽量打开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术中轻柔操作,不强行钝性分离,必要时给予锐性分离;术中若发生出血,需尽快吸出积血,暴露出血点并予以夹闭。
[1] 吴群,吴盛,凌晨晗,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449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448-451.
[2] 董晓峰,梁旭光,朱迪,等.颅内动脉瘤非急性期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3):337-340.
[3] 刘晟,王勇.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48-51.
[4] 王永祥,罗俊生,霍小川,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0,16(4):377-378.
[5] 龙新泉.脑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3):88.
[6] 黄鑫,杨鹤.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当代医学,2011,17(10):88-89.
[7] 王万卿,任增玺,段素蕾,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形成局部血肿的早期开颅手术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7):96-97.
[8] 吴群,吴盛,凌晨晗,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手术184例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58-861.
颅内动脉瘤是位于颅内动脉壁内弹力层破裂导致瘤体异常突起,通常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出血,患者死亡率高达80%[4]。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导致脑叶血肿及脑池内局部血肿,或形成脑室积血占位效应及水肿,因此压迫脑组织或重要结构,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和缺失[5]。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手术是其首选方式,尽快夹闭动脉瘤,预防出血,减轻压迫症状。而在采用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时,手术时机的确定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以往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颅内压增高明显,若早期实施手术,术中暴露困难,会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6],存在较大的手术难度。因此临床认为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时,需先对患者实施保守治疗,稳定生命体征后,脑水肿消退后以手术治疗。但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有超过40%患者会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情况,其病死率高达90%,而再出血时间约在4~9天[7],因此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易发生再出血情况,危及生命安全。这时,就强调了急性期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46
吉林 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张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