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枫林
宁波:奏响“五季曲”
□本刊记者 王枫林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显得格外美丽。然而周边却很宁静,大部分学生都已回家过暑假。
但有一拨人,骄阳也盖不住他们的热情。7月下旬,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团委组织了一场“两学一做·追寻红色印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社团和学院的党支部组成8支团队,分别赴各地寻访“红色”印迹。
“如今回到那里真实地和过去‘接触’,所得的收获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没有这些置身于枪林弹雨的英雄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管理学院的小叶在寻访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后感触颇深。
近两年来,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联合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等相关单位,以学生社团(社区)为切入点,通过“红色·先锋季”“橙色·关怀季”“蓝色·文化季”“紫色·公益季”“绿色·双创季”系列活动,扩大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给全市高校的党建工作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在宁波市委两新工委的引导下,目前宁波不少高校开始以学生社区、社团为重点,通过在学生社区建立党工委,在社区楼宇或社团内建立党小组,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
浙江万里学院依托12个学院党委(党总支)成立了12个社区党支部。沈晓妹是支部内的一名委员,但她却笑称自己是个“居委会大妈”。“热水器坏了、网络老是断、电瓶被偷了……每天下课回到寝室里我都要收集各类舆情,如果解决不了就要找社区党工委来协调。虽然占据了一些课余时间,但作为一名党员,能帮助到我的同学,也是件很荣幸的事。”
党员在寝室内亮明了身份,有事就找党员。不仅如此,宁波的民办高校还对全体党员实行“党员责任星”制度,从自我、学校与社会责任等17个项目,每学期以“加星”或“减星”的形式考核一次,结果公示并存入学生档案。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团委书记李炜告诉记者:“自2014年实行‘党员责任星’考核以来,不合格党员的比例逐批下降,去年已为零。”
党组织设置有了创新,但组织活动如何开展才能吸引这群思想活跃的90后党员呢?
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还得紧跟学生的步伐。
为此,宁波市展开了一系列“触网行动”。通过在各大民办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展“我的价值观大讨论”“我为青春党建·多彩魅力代言”等活动,吸引了50余万粉丝,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自信。
“疯六韵事”是由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生第六党支部运营的一个微信公众号。上面时而公开党务,时而宣传时事政治,时而展示精彩的组织生活,时而连线海外党员分享互动。前不久,他们还吸引了宁波大学建筑系学生党支部的小伙伴们来参加学校“开放日”的活动。
2014年,党支部被授予“浙江省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这在一份以公立高校“唱主角”的名单里显得格外耀眼。
正值暑期,不少大学生正为实习和就业问题发愁着。
然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朱宁宁,这个月却很顺利地走进了宁海县发展和改革局实习。能进机关实习,羡煞了她身边不少同学。
“我的岗位是‘编写党史’,要看海量的文献以及重要的会议资料,几天下来,有些疲惫,不过收获很多。这工作得非常仔细,不能出差错,能让我养成好习惯!”朱宁宁说。
朱宁宁是借助一个叫“明日菁英”的平台找到了心仪的实习岗位。该平台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研发,在上面,学生们可以直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分析、最新岗位发布等等。
除了搭建平台外,宁波市委两新工委还在线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思源基金”等党群关爱、贫困生帮扶基金等,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建立健全高校领导经常性走访、座谈制度,坚持“三进”制度即校、系领导进课堂、进食堂、进学生寝室,广泛听取意见诉求。
宁波大红鹰学院“思源基金”将助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学院也涌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红”品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的“学生党员服务驿站”在校内主要服务“三个有困难”群体,即有困难的学生、有困难的寝室、有困难的班级。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学生党员帮扶制度,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群体走出困境。
“扶贫助困是‘两学一做’具体体现,还能促进学生们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宁波大红鹰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术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力节”“启新讲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不仅打造了多个让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近两年,学校还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走进图书馆,举办活动数十项,培养大学生在课堂、餐厅、寝室中的文明习惯。
“大学和高中相比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在高中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在大学里培养的是我们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党员王夏梅说,“放假前我们寝室楼还举办了一场‘最美室衣’节,一开始寝室之间都不熟悉,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彼此之间更近了。”
通过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宁波市为青年大学生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论坛、“三讲三学”、“蓝鲸音乐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主题辩论赛、诗歌朗诵会……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丰富着学生的文化生活,厚实他们的人文积淀。
“一年来,在市委两新工委、学校党委等的指导和关怀下,依托有关学生组织,我们共计开展了各类主流文化活动1000余次,充分发挥了高校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宁波万里学院宣传部副部长谢莹莹说。
“黑马训练营”是宁波大红鹰学院金融贸易学院学生三支部的党建特色项目。创建以来,党支部成员已经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内科研项目等15项,获得3项实用专利,荣获第七届全国营销大赛一等奖、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POCIB比赛个人一等奖等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各类奖项40余项。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出现在了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获奖名单中,这背后离不开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的大力支持。出台大学生创业创新政策,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网络创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场租补贴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广场、创业服务街、众创社区、众创空间综合体等,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创新平台;成立城市创业联盟、创业指导中心、组建创业导师库、成立创业导师团,由创业导师一对一、手把手地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梳理商业模式、提供资源共享。
“为了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我们还会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大学生‘创业新秀’‘创业成长之星’‘创业创新明星’评选,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让‘创业宁波’成为宁波学子的崭新名片!”宁波市委两新工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最近,浙江省首个“公益创业班”在宁波成立,由宁波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出资支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承办。
“今年4月份我校成立‘益立方’公益学院以来,看得出大学生们对公益事业投入了极大热情,这次‘公益创业班’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借此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将通过会议、讲座、沙龙、实践4种形式进行学生的培养,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每期14周,对于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上得最长久的课了。”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把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计入课时,作为德育考评的重要内容等,引导学生跨出校门开展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有学生只有达到了每年2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才能拥有参与年度评优评先的资格。”浙江万里学院宣传部副部长谢莹莹说,“其中学生党员人均年服务时间超过了30小时,成为了普通学生的模范先锋。”
与此同时,以“校地结对”方式,发挥大学生特长,宁波市还组织了一批学生社团结对服务基层;通过“公益集市”平台,组团参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广泛开展大型赛事服务、农民工子女关爱、扶残帮困、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
上个月,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党员们去了赣县吉埠镇扶贫工作站、瑞金市叶坪镇田坞村产业扶贫示范点等地参观。“在赣县吉埠镇扶贫工作站里,我们看到了一面心愿墙,上面贴满了当地贫困家庭孩子心愿的纸条,都很简简单单。‘我想要一个篮球’‘我想要一本有趣的书’……”党员小洪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网购了书和篮球,委托那儿的工作人员带给孩子们。
党员在寝室亮出身份。
让青春绽放多彩魅力
□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杨立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宁波市在全市高校学生中持续开展以“先锋、关爱、文化、双创、公益”为内容的“青春党建·多彩魅力”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德才并重、情理兼修,不断加强党在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铸牢理想信念之魂。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党团引领成长,红色点亮青春”为主题,通过党员干部担任高校兼职辅导员、组织“十佳思政课”评选等,引导学生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点燃创业创新之火。创业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呼唤。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保障;成立创业创新学院(班),开展“风云甬商进高校”等活动,将“浙商精神”“甬商文化”有机融入;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创业新秀”等评选,营造良好的氛围。
绽放志愿奉献之花。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通过把志愿服务时间计入课时、作为德育考评重要内容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奉献精神;打造“校园公益集市”平台,组建大学生服务联盟,组织参加公益创意设计大赛、“十佳高校公益社团”评选等,培育校园公益团队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