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茹 张皓晶 张瑛 张雄
摘 要:提供一个自制的失重现象演示装置,延長了物体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 自制的演示装置简单、直观、可靠并且成本低廉。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较好地解决了失重问题的引入,教学实践表明在贫困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效果较好。
关键词:超重和失重;自由下落;浮力的作用;水和瓶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5-0057-2
1 引 言
失重现象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内容,课本中介绍了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起立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用这一现象,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超重和失重[1],但由于体重计示数变化的时间极短,失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仍然过于抽象。刘治宏、田胜安在《失重超重演示仪的制作》一文中也提到教科书上的这一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譬如不利于在课堂上演示,难以让学生身临其境[2]。P.W.Kwok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失重现象的演示实验[3],在演示实验中,作者把物体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延长,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物体的失重现象。
2 实验装置和步骤
(1)找一个常见的笔帽,把笔帽开的一端用防水胶密封起来,且往笔帽上插入三枚回形针,笔帽通过加了防水胶和回形针(以下统称笔帽)之后,可以直立地浮在水面上或者是缓慢地在水里下落(笔帽在装有水的瓶子中下落时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2)当笔帽从装有水的瓶子的顶部释放的时候,笔帽将缓慢地从瓶子顶部开始往底部下落。当笔帽下降到瓶子高度一半的时候,释放瓶子,让其自由下落[3];(3)观察此时的实验现象。在笔帽随瓶子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笔帽似乎冻结在了瓶子的中部,停止向瓶子底部运动。
3 实验原理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对失重现象是这样定义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4]。在本实验中,当笔帽随瓶子自由下落时,笔帽和瓶子相对地面加速下降,笔帽处于失重状态,又因为小球失重前受到自身的重力以及水的浮力的作用,失重后笔帽只受水的浮力作用,且失重前笔帽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不为0。因此,当笔帽随瓶子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极短,笔帽静止在瓶子中部,相对于瓶子静止,不再向瓶子底部移动。
(1)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如果笔帽在下落过程中不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笔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落到瓶底,学生将不能在本实验中清楚地看到失重现象。因此,本实验延长了笔帽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
(2)由于本实验在步骤中往笔帽里加防水胶和回形针,可以方便地调节好笔帽的重量并且控制它在水中下落的速度。
(3)当做完一次实验,笔帽沉在了水底,这时需要把瓶子里的水倒空,取出笔帽,再次把水倒入瓶中,进行第二次实验。为了避免麻烦,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往笔帽上插入了三枚回形针,然后用磁铁把插有回形针和防水胶的笔帽从瓶子的底部吸引上来,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4 实验可以改进的地方
由于在做本实验时需要把装有水和笔帽的瓶子从3 m高的地方释放,且下落时间为0.6~0.7 s,这个时间足够学生捕捉下来,清楚地看到笔帽的失重现象。但仍然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1)笔帽可以直接改成直径2 cm的深色塑料球,避免塞防水胶和回形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实验效率;(2)可以把实验中的水换成透明的洗洁剂,增大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再次延长下落物体产生失重现象的时间;(3)用记号笔在瓶子上画好刻度(如图2所示)或粘一条直角坐标纸在瓶子上做位置的标定,明确瓶子中部的具体位置,这样不仅可以让失重现象更加直观,而且增加了实验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4)把重复几次实验的过程改为录视频的过程,把录好的视频复制在教室多媒体设备上,这样可以在任意时间暂停、回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看到明显的失重现象。
5 小 结
本实验所需器材均简单易得,实验现象明显,通过改进之后,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失重现象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实验中增加了用移动设备录视频的实验步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物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治宏,田胜安.超重失重演示仪的制作[J].物理教学探讨,2013,31(4):54,56.
[3]PING WAI KWORK.A simple demonstration to visualize weightlessness July 2010 Phys.Educ.45 19.
[4]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