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关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实际上也是在中国经济研究过程中的老话题,每当我们经济建设或者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找不到科学的理论指导或者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浮现出来。中国经济持续近40年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在“中国奇迹”背后是许多的“中国谜题”。之所以成为“谜题”,就是因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背景、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经济学,来科学解释“中国奇迹”,并指导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实践。
一、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基础
经济学是关于实践的学科,因为任何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对已有矛盾、问题进行总结提升而来的。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必须直面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只有把现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理论框架与中国的现实基础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不基于中国经济的实践基础,那么所形成的经济理论就始终没有中国元素,体现不出中国智慧,也就不能讲述中国故事、解释中国现象,更不能指导中国经济实践。就像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往往依据于本本,从概念到概念,没有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也没有中国现实改革元素。
政治经济学也是一种历史科学,是在对过去历史发展道路总结基础上形成的,首先要通过对过去的历史资料大量收集整理来探索背后的内在规律。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在对历史资料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基本经济规律。所以,创建中国经济学还要重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尤其是对长时间、大时段经济史的研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重大问题来概括和抽象其中的规律性。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很多经济思想(制度)比西方经济思想(制度)要先进,比如西周的子母钱比西方的货币数量论思想早,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时实施的通过扩大公共支出救灾的政策比凯恩斯扩大公共支出的财政政策早等,许多经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比西方早很多。因此,要吸收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中先进的元素,并把这些中国元素植入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中。
当然也需要借鉴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教训。毕竟在近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有更长的历史,其工业化、城市化也有更长历史,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些经验教训是需要进行总结和借鉴的。比如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资矛盾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的产生与化解,对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也可以使我们的经济实践少走一些弯路。
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应该扎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应该立足于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探索其中的经济规律,从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样才能创建起科学的中国经济学,才能阐释中国道路的成功,才能指引未来中国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
总体来讲,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学正在形成过程中。有一些中国经济学的思想在浮现,但更多的经济研究只观察具体问题,或者只探讨具体政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解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说。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是不系统的,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基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一套系统学说,对目前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也无法给出满意的解释,所以很多学者转而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寻找答案,结果是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分歧和逻辑矛盾。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系统化学说和思想上下工夫,形成基于中国事实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否则只在一个点或几个点上形成思想,是不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
二、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包括过去的道路、现在的道路以及未来的道路,具体来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过去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历史及其经济思想和制度演进,这是中国经济学需要考察的一个方面;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实践,即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道路;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实践,即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学一开始并不是世界主义的,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一定阶段之后,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之后,才能成为被世界认可的学说,才能用之指导世界经济的实践,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要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并且直面大问题、大矛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所有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中国过去的发展问题是在从贫穷落后向富裕发达转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学首先应该是研究中国发展的经济学,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中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其中有的属于大问题、大矛盾,但又有相当部分并不是大问题、大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苏联经济学时期,理论界和政策界都很重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及其变化的研究;而现在很多经济学研究只是关注一些小问题、小矛盾,没有关注到这个时代的大问题、大矛盾,对大问题、大矛盾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解释,也就不能形成体系化的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学应研究具有“普照之光”的经济关系,研究时代的大问题,研究经济发展的重点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变化。因此,必须找准并深入研究这些时代性的大问题、大矛盾,大问题、大矛盾解决掉了以后,准确理解或者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认识,具体的问题,小矛盾、小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确立符合人类长远发展要求的价值判断标准。现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是想物质丰富起来,只是想把GDP做起来,而对于做起来的方法和路径好与不好并没有很好的价值判断,所以出现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恶果。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仅仅是快与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好与坏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在理论上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经济实践。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也需要吸收经济史、思想史中的有益元素。实际上,经济学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的,没有价值判断,就不能确定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而不同的经济学体系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西方经济学中判断经济发展好坏的价值标准就是GDP,虽然后来也讲可持续发展,但没有成为主流标准。中国自古以来经济发展追求“人生为主而经济为副的低水准的经济观”,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一定要和人生理想相适应,超越人生理想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是有害的。其本质含义就是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与马克思经济学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一致的,同时也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思考的不仅仅是多与少的问题,更是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endprint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历史角度入手进行辨证思考。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所以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学、哲学、数学等。而现在的很多经济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现象,就是由于两个维度不见了。第一个维度是丢掉了哲学,没有思想上的思辨和理论上的辨证,经济学的思想性丢失了;第二个维度是丢掉了历史,没有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深入考察,缺乏对重大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经济学是实用学科,不能脱离实践及其历史,而实践是具有延续性的。比如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问题,中国的农地制度到现在都是非常特殊的,与西方经济学讲的不一样,与马克思经济学讲的也不一样。现在的经济问题都是在过去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回到历史的过程中去,因此就需要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的制度演进,才能找到制度改革的方向。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经济学成为科学,必须具有逻辑的自洽性;创建经济学说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思考,而不是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是研究问题、写文章的思路)。因此,需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范式,建立系统化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讲研究思路是一种方式,学术表达是另一种方式。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述我们的理论,来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中国经济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独特的,因此,中国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必然具有中国特色。同时,我们的话语,无论是理论话语还是政策话语,都应该具有准确的内涵,要让国人认同,让大家理解,而不是用模糊的话语让人们的思想产生分歧。最后,我们的话语也应是世界认同的,要让世界读懂中国,这样中国经济学才能走向世界。
总体来讲,在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系统化和体系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思维、方法、逻辑和立场,立足于中国经济实践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形成新的解释,构建体现中国智慧的中国经济学体系。
结 语
黄志亮:三位学者的发言,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和学术价值,根据你们的发言,结合我在教学科研中的思考,我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宏观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主要是对经济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故事等进行实证描述和经验教训总结;二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学术思想演变及主要线索进行理论探讨,这其中,还包括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如小康思想、大同思想,甚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还有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等。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政治经济学,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政治经济学,或者简称中国经济学的架构,大致可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及发展阶段,重点要阐明中国经济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始条件及这些条件的主要变化;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及实现形式,制度基础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去是计划经济的实现形式,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关键是要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主要生产方式;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及阶段性目标,重点要阐明中国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以及在该价值判断指导下的根本目标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及阶段性变化,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等;五是中国微观经济运行及特点,主要包括家庭、各种所有制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性质、相互关系和发展特点等;六是中国中观经济运行及特点,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省、市、自治区主导的地方经济运行及主要特点;七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特点,主要包括由中央政府进行调控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及主要特点;八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和共建,主要阐述大国经济的独立发展及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共建。
总之,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的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实践的不成熟、不完善的反映。但是,我们不能等,中国经济建设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学创建和完善的过程。在已经走过了67年现代经济发展之路的今天,对于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全新的中国经济学呼之欲出。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谢谢各位!
(编辑:夏 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