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平Wang Liping
墨分五色 娇翠清丽
——河北博物院藏康熙民窑青花瓷器赏析
Appreciation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n Folk Kiln in Kangxi Period Stored in the Hebei ProvincialMuseum
□王丽平
Wang Liping
During the reign of K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abolition of “Carpenter membership” system sinc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continuing implement of “Folk Kiln Using Official Materials” System, many artists got excellent training, and both officials and common people are access to qualified raw materials. All these stimulat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craftsmen in the kil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lk kilned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长达61年的统治中,总结和借鉴明代衰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的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而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则又以青花瓷最受推崇,康熙时期是我国青花瓷器生产史上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期,其器型之繁、数量之多、色泽之青翠为前所未有。《陶雅》中这样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 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康熙青花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青花精工细作,典雅优美;民窑青花也毫不示弱,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甚至在装饰题材内容上较之官窑更为广泛,绘画风格也更为生动,这是由于清初“匠籍”制度的废除和“官搭民烧”制度的继续实施,使得优秀艺人得到培养、优质原料可以官民通用,大大刺激了民窑工匠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的促进了民窑青花的飞速发展,从而为官窑、民窑两相生辉奠定了基础。传世的康熙青花器中,民窑青花瓷不仅所占比例很大,更不乏有大量的精美之作,河北博物院就收藏有一批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发色娇翠清丽,图案题材丰富,堪称佳器,值得一赏。
1.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图1)
图1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瓶
口径14、腹径23、高46厘米。撇口,束颈、溜肩,腹内收后外撇,整体造型挺拔规整,颈部绘有珠点纹、涡纹及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两位行者于山间小路上边赏景边交谈,周围有树木、山石、流水环绕,布局舒朗,意境清幽。青花色泽娇翠,呈宝石蓝色,浓淡相间,艳而不俗,通过丰富的色阶表现山石、树皮的纹理,颇有水墨画“墨分五色”的韵味。
康熙民窑青花多使用珠明料和浙料等国产青料,制瓷工匠纯熟的掌握了这两种青料的呈色技术,烧制出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发色效果,青翠明快、赏心悦目。这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在青花器制作史上应被列为重要的一页。山水图案是康熙青花瓷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其成就最能代表康熙青花的艺术风格,构图多宗法宋、元、明以来的传统,以四季风光和远山近水为题,有的加绘人物,如读书、下棋、观瀑、野外漫游、泛舟、访友等。绘画技法多采用“分水技法”,即借鉴中国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和远近疏密,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2.青花山水纹罐(图2)
图2 清康熙 青花山水纹罐
口径13、腹径27、高34厘米。唇口,束颈、丰肩、长圆腹、圈足。造型规整,线条柔和,沉稳而敦实。颈部为三组竹叶纹,器身主题纹饰为山水图案,构图疏密得当,远处连绵的山峦、近处静倪的湖水,山前俊朗的楼阁、湖面荡漾的小舟,层次分明,相得益彰,犹如在宣纸上描摹出的水墨画一般,观之别有一番趣味。青花发色蓝中略发灰,意境清淡雅致,文人气息浓厚。此器的绘画水平和艺术品味极高,乃陈设瓷器中的佳品。
3.青花开光花卉纹盖罐(图3)
图3 清康熙 青花开光花卉纹盖罐
高80、口径27、腹径48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足部外撇,造型规矩挺拔,颈部绘一周缠枝花卉,器身及器盖在万字锦地图案上开光,从上至下共分四层,错落排列,内绘花篮、博古图及折枝花卉,在开光的上部交接处又有小开光,内绘八吉祥图案。八吉祥又称八宝,是佛教中的八种吉祥物,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并赋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此类图案是康熙外销瓷上最常见的纹饰。从明代后期起,青花瓷逐渐成为外销瓷器中的主要品种,康熙时达到了高峰。外销瓷的器型、尺寸和图案在订货合同中都有明确规定,除了各种特殊的器型外,图案画面有静物画、人像和圣经故事等内容,通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造型规整,色泽艳丽,画工精美。此器罐体硕大,烧造难度极大,代表了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最高水平。最为独特的是,该器的盖钮为一只仰头蹲伏的“反瓷”小狮子,其形态栩栩如生,与瓶体十分和谐而又富于变化。反瓷,亦称“生瓷”,是一种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素胎生烧的瓷器,它始于明代万历时期的景德镇窑,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最为盛行,其胎土使用的是典型的景德镇高岭土,淘炼精细,胎质细密,有滑腻感,烧成后如骨似玉,很受时人欢迎。
4.青花开光博古纹花觚(图4)
图4 清康熙 青花博古纹花觚
口径19、腹径17、高44厘米。此器盘口,长颈,鼓腹下敛,足底外撇略小于口径,底有“大清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盘口绘一周云雷纹,器身锦地开光,各绘博古图案一组。“博古图”这一名称出自宋代,北宋徽宗赵佶曾经命人将宫中收藏的金石古玩编绘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此后凡是描绘古器物的画幅就都被称为“博古图”了。此器图案除鼎、炉、瓷瓶等古物外,还配有几、案、书卷、犀角、宝珠、棋盘、方胜等,含有博古通今,崇儒尚雅之意。且古瓶中插一支珊瑚、两支孔雀翎,表示红顶花翎之意,这是康熙民窑较为典型的图案纹饰,乃是对高官显位的一种称颂和贺意。花觚是万历朝仿青铜器造型的新器型,为插花用的陈设器。此器造型挺拔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青花色泽淡雅,纹饰纤细,别有一番儒雅的格调。
5.青花“郭子仪祝寿图”将军罐(图5)
图5 清康熙 青花“郭子仪祝寿图”将军罐
口径12.5、高36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器形古朴敦厚,胎体细密厚重,釉色青白,腹部以青花通景绘“郭子仪祝寿图”:汾阳王慈眉笑目端坐于上,其众子婿聚于厅堂之中,拱手而贺。画面人物虽姿态各异,但皆喜颜悦色,背景配以缭绕的祥云,尽显喜庆热闹的气氛。画面整体布局合理,画工流畅写意,青花发色浓而不艳,极富层次。“郭子仪祝寿图”是清代初期瓷器的传统纹饰,唐代四朝元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封汾阳郡王。相传其有七子八婿,均在朝为官,其中一子还是当朝驸马。每逢寿辰,七子八婿均携子来贺,真可谓官高位显,子孙满堂。康熙时期景德镇工匠将此场景绘成画作,以祈盼富贵长寿、子嗣兴旺,亦称“大富贵亦寿考”。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相当丰富,官窑的装饰图案主要是图案花纹,而民窑除了各种图案纹饰之外,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尤其是人物类纹饰,多取材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片段和场景,随意洒脱,既有装饰性,又有可读性。绘画风格则受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为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所绘插图的笔法影响,主题人物明确,线条简单粗放但却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姿势。并能运用“分水”技巧,使画面产生多种不同的色阶变化,例如人物的衣纹褶皱、花朵的阴阳向背等都能准确表达出来,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饱满感。
6.青花人物纹笔筒(图6)
图6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笔筒
口径17、高15厘米。此器直壁深腹,胎体厚重,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润匀净,外壁通景以青花绘《三国演义》中东吴孙权封陆逊为大都督的情景:王府中,气宇轩昂的孙权端立在前,陆逊则拱手持笏,低首躬身,临危受命,其余官员、侍从皆恭敬的肃立一旁。人物的表情、神态刻画生动,将君臣之间推心置腹、互相信任的深厚情谊体现的淋漓尽致。周围梧桐苍翠,芭蕉挺拔,山石俊秀,栏杆曲折。整体构图疏密有致,和谐自然,加之清新淡雅的青花发色,该器实为可赏可用的佳品。瓷制笔筒兴起于明嘉靖、万历间,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促使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
7.青花人物纹笔筒(图7)
图7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笔筒
直径11、高14厘米。此器呈直筒形,口沿施酱油,细砂平底。口沿下饰一周暗刻的海水纹,近底部饰一周暗刻的缠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为着清装的猎手狩猎的场景:一猎手佩剑挂弓策马前行,另一猎手骑在马上,回首伸臂将一只飞镖投向空中的两只小鸟,马前还有一只猎狗正准备去追逐打下的猎物。青花色泽青翠明快,笔锋细劲有力,人物的神情动态均描绘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清装人物射猎场景是康熙青花的常见装饰题材,这应与康熙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继续发扬能骑善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不忘马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关。此笔筒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8.青花“前赤壁赋”笔筒(图8)
图8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高15.5、直径18厘米。此器呈直筒形,玉璧形底,里施白釉。腹部以楷书竖行写成的《前赤壁赋》全文为纹饰,字体工整,排列整齐,青花发色蓝中带灰。器身落款“云林樵隐,录于青云居玩”,并钤方、圆章各一枚,器底写有“文章山斗”四字楷书款。“青云居”为康熙中期景德镇堂名款,其瓷制作精良。“文章山斗”意指文章为人所宗仰,出自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以其做款识书写在笔筒之上,充满了文人情趣。以文字作为瓷器纹饰的装饰手法在唐、宋时期已出现,明代十分流行,但一般仅限于“福”、“禄”、“寿”等少数表示吉祥富贵的文字。明末清初出现了字数较多的诗句,但也仅仅作为图案纹饰的陪衬,将整篇诗文辞赋写满器身则是康熙时期的首创。此笔筒集书法、印章、诗词、制瓷等工艺于一体,是多种古典艺术相结合的珍品。
9.青花“阿弥陀佛纹”香炉(图9)
图9 清康熙 青花“阿弥陀佛纹”香炉
口径21.5、腹径24、高14厘米。此器撇口内收,鼓腹下敛,圈足,细砂底,胎色洁白,胎质细腻,釉面匀净,上绘四尊罗汉并间书“阿弥陀佛”四字。在罗汉像旁书写“阿弥陀佛”四字的图案,意在通过佛的弟子——罗汉来宣扬修身养性、立地成佛的思想。罗汉们个个面带微笑,身披袈裟,或跌跏坐禅状,或低头诵经状,背部皆有圆形佛光。青花发色鲜艳,让人赏心悦目。罗汉为佛教中高僧的形象,罗汉图是瓷器上的一种特殊的装饰纹样,出现于明代晚期,清嘉庆以后就逐渐消失了,其烧制时间短,传世较少。
10.青花“岁寒三友纹”小罐(图10)
图10 清康熙 青花“岁寒三友纹”小罐
口径9、高23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平底浅足,胎白质坚。通体以青花绘“岁寒三友”松竹梅纹饰,呈色浓艳。“岁寒三友”的题材源于中国文人画。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具君子之道;松,百木之长,经冬不凋,象征长青不老;梅,耐寒开花,冰肌玉骨,誉坚贞气节。这三类植物历来备受中国文人的敬慕,在画作中常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用于象征君子的高风亮节,称“岁寒三友”,亦称“三友图”,自宋以后常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此器上的“岁寒三友”图工整秀丽,舒展大方,绘工精湛细腻。斧劈皴法的山石上,一株松树曲折多枝,树干经分水、皴点等技法的处理后,色调层次丰富,连树疤都清晰在目,且过渡自然。松针丛生,层层弥补,线条清晰,颜色深浅不一,栩栩如生;竹干为单笔勾勒,竹节劲挺,竹叶状如鳞片,繁盛茂密,有远近虚实关系,层次丰富;梅花的构图也非常饱满,两三枝主干,梅花顺着枝干分布,疏密有致。勾线点染而成的梅朵小巧俊俏,玲珑可爱。如此雅致的图案使作为实用器的小罐更具欣赏价值。
(责任编辑: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