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达人到CEO

2016-06-14 09:32马一璇
读者·原创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家果壳原创

文_本刊记者 马一璇



从科普达人到CEO

文_本刊记者 马一璇

专访姬十三

从北京地铁大望路站C口出来向南行,不用走太久,远远地就能看见果壳网的办公楼——不太高,外面有“果壳”的标志,与下面那句“科技有意思”一起,在阳光下十分显眼。

我在会议室等姬十三。不一会儿,刚忙完手头工作的他匆忙进来,连说“不好意思”,又风一般地冲出去拿了一听可乐,回来坐定,喝了一口,然后长吁了一口气。

“你想要什么样的采访?”他问我,同时体贴地把录音笔往自己跟前移了移。

“幽默一点儿的吧,讲讲你的故事就好。”

有故事的人

“不太会讲故事”的姬十三,是个有故事的人。

1996年,姬十三还是浙江舟山的高三学生嵇晓华,正苦恼于高考应该报考什么专业。海岛上信息闭塞,他唯一可以参照的就是自己的兴趣——探究生命的奥秘。但依兴趣选择的专业“生物学”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因为“当时在整个舟山,没人知道‘生物学’是干吗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了。

后来,姬十三在博客里写道:“我相信许多事情看似无厘头,其实是暗有所指。在我30岁前后的那些年,许多因素都草蛇灰线般指向那个叫‘科学松鼠会’的东西。”

时间跳到2004年。彼时在上海读研究生的嵇晓华是个普通的“实验室男”,每天配溶液,做实验,整理数据,阅读文献。都说爱情会改变一个人,这句话放在姬十三身上也合适——为了讨好学新闻的女朋友,他开始写文章,没想到科学和文字一碰撞,竟产生了一个名字颇有江湖气的科普作者“姬十三”。和人们印象中严肃的科普文章相比,姬十三的行文风格实在太有趣——从“艳照门”切入,讲左右脑的分工;刺猬和精液之间,也有某种奇妙的关联……他笔下的科学不再艰涩难懂,反而生出了不少趣味甚至八卦感,就像一直十分严肃的老学究突然开始跳街舞,还告诉你《论语》可以用Rap唱出来,年轻人怎能不喜欢?

2007年,姬十三博士毕业,因校园恋情而开始的科普文写作并没有因为恋情消散而停止,姬十三成了一名科普类自由撰稿人。8个月之后,他决定北漂——他想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2008年,姬十三成立了“科学松鼠会”——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理念的非营利机构。一年之后,“科学松鼠会”发展成当时最火的民间公益科学组织。

公益组织,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不赚钱的组织,“科学松鼠会”虽然很火,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运转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问题。姬十三的解决方法很特别——2010年,他成立了营利组织果壳网,这是一个提供泛科技主题内容的兴趣社区——他要用商业反哺科学。

从此时起,姬十三已经走出科普的范围,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知识经济。

遇见有趣人类的“任意门”

对于“知识经济”,严谨的理科生姬十三说:“‘果壳’做的是‘知识分享’,在线教育做的是‘知识学习’,‘在行’做的是‘知识服务’,这是知识经济的三个维度。‘在行’做的是服务业,要保证效果,让用户体验更好。”说这话的时候,靠在椅背上的姬十三端着可乐如端着红酒,很有老板范儿,但那种“你明白了吗”的科普文语气,又让人忍俊不禁。

“在行”是姬十三推出的最新产品。这次,他不再局限于科学,而将“经验”和“知识”作为卖点,建立一个交易知识和技能的“淘宝网”——你在上面可以买到任何领域的问题解答、任何领域的专业服务。

但想要贩卖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属于个人的,怎么找到这些拥有者呢?

“先把办公室扒一圈,再把朋友圈扒一圈。最初挺难的,因为大家都不是很理解这个事情。那我就死皮赖脸呗:‘你挂(在行网)上吧。’如果关系好,不用提前告知我们就把他挂‘在行’上了,等有人来约再告诉他:‘哎,今天有人愿意花几百块钱和你聊个天儿,你愿不愿意?’”

当然姬十三也没放过自己,作为“在行”的“头牌”,他曾“卖身”一整天,给别家老板当助理,参与策划讨论;也曾因为约见的学员一身夏威夷黑帮风打扮而走神,但对方的认真热情又让他迅速进入角色。

“就像在公司楼下的咖啡馆跟人聊天儿一样,这个事情没压力。所谓的分享经济,就是让从事分享的人尽量利用闲余的时间、力量去分享,对于分享者来讲,无须付出太多额外的工作。”

在“在行”上,有各种各样的话题供你选择——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职场着装、如何“断舍离”、如何突破创业瓶颈、如何挑选家具……涉及的领域包含方方面面。

上线一年,“在行”已经覆盖了9个城市,推出行家超过8000名,活跃行家的接单量早已过百。

学员的收获可能更多:有人找到了合适的发型师,有人发现了新的生活乐趣,有人开创了新的事业。除此之外,“在行”还出现过不少妙用。有一位学员某天早上约见了一位行家,后来该行家成了她的男友;而她当天下午约见的行家成了她的老板。还有一位女士,每次她和老公遇到事情争执不休时,就会请一个行家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讲一讲到底谁对谁错。

微博上,有人将“在行”比喻为“遇见有趣人类的任意门”,姬十三喜欢这个描述。“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产品能让两个陌生人坐下来深聊,‘在行’是第一个。当两个人深聊的时候,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可能发生。”

如此说来,姬十三就是现实版哆啦A梦,他创造了这扇知识分享的“任意门”,让我们到达有趣人类世界。

因为你有自己的职责

2016年3月,因为在科学普及和知识共享领域的贡献,姬十三入选“全球青年领袖”,他有了新的身份和职责。

身兼数职的姬十三谈及自我定位,认为“科普青年”已远,“企业家”更加契合——“自从我拿了风险投资创办公司,我需要向股东负责,向投资人负责,向员工负责,我要为公司的整体增长负责。企业家或者说创业家代表创新、锐意进取,我更愿意这样来定义自己。我也必须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当你成为一个企业家的时候,你完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什么事情,因为你有自己的职责。”

从科学青年到CEO,从科普领域到知识经济领域,姬十三一直在创造更新、更有意思的分享方式。那些在想象中应该多少有点儿传奇色彩的经历,只是他口中的概念解构和一次次灵感到来时的实践行动。

问他在每一次创造新产品时是否会犹豫、担心,他说:“没什么好害怕的,我是极端的乐观主义者。”“阳光”一词用在他身上毫不违和,就像真理般让人信服。

也许正是这样,这位提出“科技有意思”“让科学流行起来”的人,才能和科学精神深深契合——充满创造性地探索,踏实地践行,乐观又负责,让有意思的科学和值得分享的经验真的流行起来。

王茁豪 法诺家居创始人,西洋古董收藏家;话题:古董收藏之道;场合:行家自己的古董店

不懂科学,就会陷入选择困难

《读者·原创版》:“科普”普及的是哪些科学?

姬十三:科学也分不同的领域,有些领域的知识很难真正向公众传递,因为它需要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科学语言,但有些科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比较近,它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现在大量科学前沿的东西离生活越来越近了。最近几个月,果壳网最火的一篇文章是讲引力波的。过去我们想象不到大众会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这一方面说明,由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离生活越来越近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网民整体的科学素养提升了。

《读者·原创版》:“普通人需要的不是高精尖的科技,而是生活中普遍的科普”,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点的?

姬十三:这是我们刚开始做科普时就意识到的,生活中大家离科学非常近——比如气候变暖、食品卫生……在这些问题上,你如果不懂科学,就会陷入选择困难;当你知道原理之后,就会更容易做选择。

最近,我有一个朋友被查出得了癌症,是早期,他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有各种机构向他推荐各种疗法,这些疗法背后,其实都是科学问题。他要怎么选择?当他知道了背后的原理,就很好做判断了。生活当中,我们的“朋友圈”里存在大量骗人的东西,当你知道一些基础知识和判断的方法论的时候,你就能更好地判断生活当中那些诓你的东西了。(笑)

《读者·原创版》:谣言的传播速度总是超过科普的速度,是这样吗?

姬十三:对,因为大家有这样的心理——生活中遇到坏的事情,要第一时间告诉朋友,但如果是辟谣的内容,我自己知道就好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也蛮好理解的。所以我觉得科普的首要任务就是构筑一道防火墙,就是说你的科普类型和文章要够多,要出现在各个地方,使得科普的内容能够和谣言相抗衡;其次,总是事后防御是不够的,你需要事先预防——就是要培养更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大家在看到谣言的时候就能有判断,这当然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

《读者·原创版》:你曾说科普是“把先进生活带给一部分人”,什么是先进生活?

姬十三: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新的科技进入生活中了,而且速度非常快,比如最近半年大家都在讨论的VR(虚拟现实),马上就可以进入生活了,这就是一种先进生活。

《读者·原创版》:现在的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达到你之前的期望了吗?

姬十三:我觉得差不多。我自己是一个比较有创造欲望的人,特别喜欢把事情从0创造到1的过程,但从1到100就需要有强大的团队帮助、支持我,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我在创造东西,但没有看到我背后有那么多团队成员。

整体来说,过去8年,团队创造的产品都是围绕“知识经济”展开的,我们做了科学的分享、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服务,其实都是沿着这条主线往前延伸。

知识卖家

《读者·原创版》:2015年你创办了“在行”。你是怎么界定“行家”的?

姬十三:首先看职业。行家的职业必须是有经验溢价的,这个词比较拗口,就是说随着经验的成长,他的单位时间会明显变得更值钱。比如说体力劳动者,随着他的经验的增长,他的单位时间的价值增长并不快;但是大量的脑力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随着经验的增长,他的单位时间的价值是大幅提升的。另外,我们会有时间方面的要求,一般会选择在某个行业里工作8年以上的人,但有些行业比较新,我们就会把时间要求降下来。“行家”就是在一些智力领域内,比普通人有更好、更多经验的一帮人。

《读者·原创版》:你在“在行”主要解答一些和创业相关的问题,约见你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姬十三:约见我的一般有两类人,一种是还没正式创业的,他会带着想法,甚至带着商业计划书来找我,我就会给他建议。一般来讲,批评一通吧,(笑)因为很多人的想法不靠谱。另一种就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的人,那我会帮他详细地分析这里面的要害是什么。我相信我的建议能帮这些人节约大量的时间,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得进去。我给别人建议,大多数时候我不期望他马上就理解,但当他走了一些弯路之后,他可能会想起来,原来几个月前有人说过这样一些话,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有一些感悟。

《读者·原创版》:“在行”的行家如果一直没有被“翻牌”,网站会有什么对策呢?

姬十三:网站上有各种展示行家的方式。我们的后台有个算法,会时不时地把行家推到网页前面去。我们大概能保证每个月有70%的行家被“临幸”到。(笑)当然,行家越努力,他被放在前面的机会就越多,因为行家的接单速度、反应率、好评率都会影响到他的排位顺序,但我们也会兼顾排在后面的一些人。

《读者·原创版》:最初创办“在行”是看到了学生的需要,但你说第一年的“在行”还不那么适合学生使用。

姬十三:主要是因为价格高,还有话题适应度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不会专门开设给学生的话题。行家传递的东西怎样变得更好,这是需要反复去打磨的——如果你关注一下行家们就会发现,过去一年中,行家的话题都在不断变化。因为他们不停地见客户,便会发现,原来的话题供给应该发生一些变化,这个蛮有趣的。行家在成长,用户也在成长,这个事情急不得。

《读者·原创版》:做了“在行”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吗?

姬十三:就是变成一个“淘宝卖家”了啊。(笑)我每天像淘宝店主一样在后台看销售数据。以前做果壳网的时候不太涉及钱的交易,现在每天都要算数——你看这么多行家,像商品一样,你要去管理,去看数量的变化。

科技有意思

《读者·原创版》:在果壳网的招聘信息里,我看到有一条“加分项”:如果你特别喜欢调侃……这省略号里包含你吗?

姬十三:这都是负责招聘的人写的。我们是一个权力下放的公司,基本会让大家自由发挥,去做很多事情。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权力被分解的时代,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平等的,大家是合伙做事情,只是有些人经验少,有些人经验多,再用过去的方法去管理公司其实不合适。

《读者·原创版》:对你来说,什么是有趣,什么是分享?

姬十三:一般我会说“有意思”。有意思很宽泛,很值得琢磨。比如说一瓶好酒,它会有前味、后味的不同,舌头的不同部位会品尝到不同的味道,它是值得琢磨的,是丰富的。科技也是这样一个东西,过程丰富,而在过程中你还能感受到幽默——就是有趣,当然我希望科技本身比有趣、幽默都能更高级一点儿,所以就是有意思。

分享就是当你体会到这个东西有意思的时候,你可以向别人展示出来。但对于我们现在做的知识服务来说,只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对于分享来说,你不用保证结果,但服务就要保证结果。不同的事情因为维度不一样,要做的事情也就不一样。

《读者·原创版》:刚刚公布了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名单,你位列其中,将有5年任期,那么你接下来的5年有什么打算?

姬十三: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进入这个俱乐部的。大家来自不同的领域,都是对公共事务、社会领域比较热心的一群人,所以大家可以一起互相学习,做点儿事情。我倒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他歉然一笑:“我不太会讲故事。”

猜你喜欢
行家果壳原创
班门弄斧新传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离 巢
空果壳
空果壳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