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超
【摘 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当前高职农类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概念认识不清、学生实践动机缺乏、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式与目标不相称等不足。围绕实践能力问题从抓关键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紧扣培养目标进行实践能力体系设计、改进教学和活动指导方式等三方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大学生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高校人才目标定位、教学方式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体系建设。
1 高职农类大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1.1 对实践能力概念理解不清
实践能力的概念运用非常广泛,但对实践能力概念的解读非常庞杂,对实践能力有清晰明确的界较少。对实践能力实践培养停留于文件上,方式简单,仅把一般实践能力外化为参加课程实践、课外活动,专业实践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或“操作技能”。换言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变为把学生拉出传统的接授的教育模式,培养成一个活动者和专业操作者,不注重学生对现实环境的整体认识与迁移能力,降低了实践能力的范畴和价值。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的专业实践能力,仔细推敲却是侧重学生成为熟练的技术层次的操作人员,这类狭窄的理解已经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2 学生实践动机缺乏
大学生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影响着实践能力的获得。高职类农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强;对农类学生专业的认识上,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停留于传统农民、农村浅显的认识,专业学习兴趣匮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大学生对于实践对象相联系的种种事物和现象缺少准确分析的能力,狭隘地把实践活动等同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认知的局限,加上实践教学的批量式的教学方式或简单的实训课程引起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动机匮乏。[1]
1.3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模糊
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学生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本问题。作为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受学生主体、学校组织、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在实际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处于一个理论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换期,大学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或单一,以技能训练和学生活动的简单相加来替换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来代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生培养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往往是在个别单一的部门独立开展的短期行为,不具备系统、延续性,难以将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3]
1.4 培养方式与育人目标不相符
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认识实践,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上课、讲座、实验、实训等)进行知识的传授,掌握基础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另一种是依托于课外活动,锻炼组织、沟通等一般实践能力。[4]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第一,宏观层面上教育培养人,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目的在微观层次的实践操作中被“置换”,内容设计和实践难以匹配育人目标的要求,用课本知识获得置换整体素质,灌输多于启发,浅尝多于深入,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第二,许多的活动是为活动而开展,它标示提升学生各类实践能力,但活动表面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容易从表象出发在活动中出现功利化趋向,不断消解实践活动的育人目的。
2 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思考
2.1 抓关键期,激发农类专业学习动机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缺失实践动机的大学生根本不可能主动从事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应当把激发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机作为培养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激发学生实践动机时,善于发掘和和把握大学生实践动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抓住学生专业兴趣形成的“关键期”,逐步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到专业学习。
激发学生实践兴趣需认识到,一方面学生因自身经验局限,会倾向于把实践活动娱乐化,兴趣只能是一个导向,如何成为一种长期的动机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时期把控、引导。另一方面,以“知识为中心”一直主导着学生的教育认知模式,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有迫切的期望,但认知惯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并不一定有良好的表现,容易打击积极性。教师要认识这样的规律,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动力,对学生获得的成绩特别是非文本形式的成绩,要进行鼓励。
2.2 紧扣培养目标,进行实践能力体系设计
实践教育并非简单指称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5]简而言之,实践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协同采用“分析培养目标——确定实践能力标准——分解实践能力标准——确定实践能力单元”的方法。[6]
在农业职业院校中,因农类研究对象农作物具有周期性与生物性特点,实践能力设计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培养与农业经济产业化相匹配的现代农业者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技术人员人才目标,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举,实践教育分层次贯穿3年的大学教育中。基础层次以激发学生学习农业兴趣,发现问题的能力;专业层次以引导学生探索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综合层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式和活动指导方式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课程及活动指导,大学课程应突破传统以专业为中心,对理论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式,关注点拓宽至包含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与之相应的学生活动和体验,达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自主融入、体验反思、总结、知识迁移的效果,实现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产学研合作模式、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专业对口的实习模式等多种模式是较好参照。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不能是简单的模式套用,以学生最初水平为起点,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秉持知识中心环境和学习者中心环境相互交叉的理念,对不同年级段精心设计,形成依次递进的梯形结构。以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专业的 “农业交流产品开发”课程为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期间,从设计产品、寻求资助人、出售产品,要与资助人交流开始,并在团队中搜寻、撰写、相互评价、编辑关于学生、教师和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学院各专业的典型事例,课程最后设计、陈设,图表。[7]
【参考文献】
[1][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7):67-69.
[3]陶永诚,周邦瑶,彭叶.基于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 :79-83.
[4][5]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究,2005(11) :33-38.
[6]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62-66.
[7]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60-61.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