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名字一样洪亮

2016-06-13 18:46倪玉婷夏明
中国纤检 2016年5期
关键词:纤检所纺织物洪亮

倪玉婷 夏明

在单位领导的眼中,他是敢拼能干的技术骨干;在同事眼中,他是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助人的榜样;在纺织纤维检测同行眼中,他是年轻且经验丰富的专家级人物——他就是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检测中心技术总监朱洪亮。

2015年,朱洪亮被评为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北京纤检所多年来第一位职工获此殊荣,也成为朱洪亮个人荣誉簿上的又一亮点。

初出茅庐,“挑战”就来敲门

2008年初,刚进单位没多久的朱洪亮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单位成立了一个新项目实验室,由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皮革及地毯产品的扩项任务。这对于北京市纤检所而言是一个空白领域,对于朱洪亮和他的同事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参考。

接手新项目后,朱洪亮发现,有的标准在实际中根本无法使用,有的标准标龄太长无法适应新需要。为此,他开始不断寻找标准主要起草人或者相应的标委会,沟通标准的具体细节,慢慢地掌握了标准体系和规律。同时新设备都是企业刚生产出来的,朱洪亮必须和工程师一起研究如何使用。

2010年3月初,朱洪亮和他的同事们迎来了国家纺织及皮革产品监督检验中心评审的重要时刻。临近评审的前一周,朱洪亮和同事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忙的时候晚上的加班餐送来了也顾不上吃。“那时每个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也都充满了紧张与期待。”朱洪亮说。

评审的第一天,评审专家布置了几个盲样进行项目测试,要求第二天中午前完成。朱洪亮与同事们彻夜工作,在第二天天亮之前终于完成了全部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是每人操作5遍以上,数据比对全部没有问题后才放心采纳。

朱洪亮记得,那天凌晨他们完成工作走出单位大楼,天空飘起了雪花,但他的心中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初春的寒意挡不住内心的炙热。

面对困难,挡不住对科研的渴望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科学研究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任何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无不是困难重重。2007年,东华大学纺织染整专业毕业的朱洪亮,来到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工作。8年来,他负责了15项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参与制修订4项纺织印染标准项目,并参与《纺织服装检验检测技术》教材的编写。在负责完成的十几个项目中,有一个项目的困难,朱洪亮至今记忆犹新。

2010年初,朱洪亮作为项目骨干与同事申报了国家质检总局计划性项目“棉/氨混纺织物氨纶含量快速分析方法研究”。棉与氨纶混纺织物是最常见的混纺织物之一,当前棉与氨纶含量分析采用手工分解法或二甲基甲酰胺等化学试剂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手工分解法能保证检测数值的准确性,但效率低下,浪费大量人力,而且有的织物因结构过于致密而没法进行手工分解;化学试剂溶解法中残留非纤维性物质的影响以及对棉的损伤进行修正时都可能产生偏差。朱洪亮的课题组申请的项目主要是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收集样品、光谱采集和预处理、建模分析,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测量棉氨纺织品中氨纶含量的分析方法。

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先建立了一个棉/涤纶混纺的模型,只用了40个样品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后课题组按照同样的条件和方法也用40个棉/氨纶混纺的样品建立了模型,本以为会取得和棉/涤纶模型一样好的效果,但结果出乎意料,模型效果非常差。

“是不是这个研究路线不正确?那样的话,前面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想到这里,朱洪亮出了一身冷汗,感觉到压力巨大。后来他冷静下来,跟课题组的同事一起分析找到了原因:棉氨混纺织物中氨纶含量较低,大部分在5%以内,这种低含量的情况在建模时的要求和常规含量的混纺织物大大不同。于是,朱洪亮和他的同事以更高的精度要求重新测试了样品的含量,并优化了建模条件,最终从数千个样品中精挑细选,选取了500多个样品完成了优化模型的建立。

样品的选取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得到更好的标样数值,每个样品至少需要两位不同的人员测试两次,直到几次的结果极度相近时才会采用,500多个样品就是数千次试验,而后是庞大的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量巨大。

“光是课题使用的面料样品就堆满半个房间,可以说这个成果是用半个屋子的样品换来的。”朱洪亮和他的同伴们调侃道。

2011年11月顺利通过成果验收。验收时朱洪亮代表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并接受了专家质询,受到了专家验收组的高度评价。拿到项目成果验收书,朱洪亮感觉到手里沉甸甸的,因为这个项目完成得太不容易,其中的艰辛只有朱洪亮和他的课题组同事们知道。

默默付出,担当基于能力和品格

“欧耶,8个项目终于都上传成功了!” 墙上的钟表时针指向了凌晨5点,朱洪亮从座位上站起身,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放松地长舒一口气。尽管一夜没有合眼,他完全感觉不到困意,而是有些兴奋。

2012年初,北京纤检所的科研人员科研热情高涨,所内同时申报了8个国家质检总局计划性项目,朱洪亮负责对项目申请书进行一一审查和修改,确认没问题后才能在质检系统中进行上报。

此次项目申报人中不少是第一次上报项目,缺少经验,项目书需要朱洪亮修改的地方很多。这时的朱洪亮正在参与质检总局组织的一部教材的审稿工作,总局组织全国相关单位的人员连续几天脱产审稿、校稿。忙完了一天的审稿工作,晚上10点之后朱洪亮开始进行项目建议书的修改和审查。8个项目涉及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有的项目内容朱洪亮并不是很熟悉,在审查时需要不断查找资料以确认项目书上的各项表述准确无误。另外,由于项目申报系统对格式的要求非常严格,往往一个项目要反复修改若干次才能上传成功。8个项目顺利完成上报,好像一块大石落地,他的心里倍感轻松。

后来有5项成功立项,朱洪亮感到非常欣慰,能成功立项这么多项目,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赠人玫瑰,不求手有余香

“朱老师为人低调、随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也很热心指导帮助我们,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北京纤检所好多年轻人把朱洪亮当成榜样。

日常工作中,朱洪亮非常热心指导和帮助同事,用朱洪亮的话说,就是要将自己所学教给大家,尽快培养新的技术力量。为此,朱洪亮经常和年轻同事一起做试验,共同分析科研项目。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同事修改论文,帮助同事不断成长进步。

有一次,一位同事与朱洪亮谈论了一个技术改进的想法,朱洪亮听后发现这个想法非常有价值,建议该同事将他的想法写成论文进行发表以便更好地推广。这位同事表示他只是一个中专生,从未发表过论文,感觉发论文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朱洪亮鼓励他大胆地写,写完的论文朱洪亮帮助他修改了几稿。最终这位同事的论文顺利发表,而且还在第二年北京纺织工程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从此这位同事备受鼓舞,又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了几项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在朱洪亮的带动下,北京市纤检所的科研工作者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科研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朱洪亮的一言一行都被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同事的无私帮助,也使得他受到爱戴,自2009年至2014年,朱洪亮连续5年被评为北京质检系统优秀工作者。

对于获得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朱洪亮表示:“这是全所科研成绩的体现,这份荣誉属于团队。单位将这个代表的机会给了我,我很感激也特别忐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加扎实地工作、尽职尽责,为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纤检所纺织物洪亮
清朝乾嘉时期名人洪亮吉
采用二甲基甲酰胺(70℃溶解法)测定棉/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
使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和K最近临算法快速自动识别混纺织物的棉毛纤维
醋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李洪亮作品
关于双重有效应力——回应洪亮博士
Retard function and ship motions with forward speed in time-domain*
低发射率涂料的研制及其在涤/棉混纺织物热红外伪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