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南
[摘要]自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入快速增长状态,化解和降低不良贷款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出发,通过宏观环境、企业自身、银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银行业走出不良贷款困扰有所启迪。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对策
1引言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化解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15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达12744亿元,比年初增加4318亿元,为去年全年增量的172.3%;不良贷款率1.67%,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银行业靓丽业绩背后的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其面临的形势更加险峻。
由此,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寻其形成原因,找寻解决的对策,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国银行业走出当前的困顿局势。
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明显“双升”态势。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增量已远超2014年全年的增量,几乎接近2倍。而不良贷款率也从2014年第一季度的1.04%上升到2015年四季度的1.67%,增幅明显。由此而言,2014年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
2.1贷款五级分类分析
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第一季度开始呈上升趋势。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率自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明显增长,至2015年第四季度,次级类不良贷款已占到贷款总额的0.78%;可疑类不良贷款率前期增幅并不明显,自2014年第二季度起随次级贷款持续增加;损失类不良贷款期间虽有起伏但增长并不明显。
2.2银行分类分析
自2012年年底开始,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呈持续攀升态势,其他四类银行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见下页图。
整体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仍是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重灾区。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6%,高于其他四类银行。
2.3不良贷款的真实现状
公开数据是银行报表中已反映的数据。但在现实中,由于诸多商业银行现已上市或由于银行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报表数据会进行修正与调整,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据调查,商业银行通过还息时间延长、以贷还贷、本息续贷、资产转让回购等方法将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真实不良贷款的规模远高于商业银行实际报表的一倍以上,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实际信贷风险比我们想象的更高。
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3.1宏观环境影响
第一,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宏观经济是影响不良资产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通胀、经济发展结构问题等困难。
第二,社会信用环境薄弱,监管制度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步入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很多“软实力”的建设却被忽视或严重滞后,社会信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社会信用的不足表现在多个方面。[2]一是企业财务报表虚假程度严重。企业一般给政府、财税、银行等不同使用部门以不同的报表,从而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二是会计事务所对报表的审计流于形式,没有体现纠错作用;三是社会信用惩罚措施不严格,惩罚力度不强。虽然,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但社会各方面还处在初步配合阶段,并且对逃废债的人没有较好的监管和限制。
第三,政府过度鼓励企业过度投资。GDP是相当一段时期内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政治晋升的激励满足了政府干预的动机,使得各级政府对地方企业的发展采取过度的鼓励。为使GDP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府一般通过减免企业部分税收和低价出让土地等方法,推动大量企业超出自身能力的投资,从而使企业大量依赖于借贷投资。据调查,若企业有1000万元资金,投资项目一般均在1亿元以上,项目的真实负债率为90%以上,企业投资杠杆化严重。而当前宏观形势下滑,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盈利率被不断摊薄,一旦流动性不足,难以为继,后续资金又无法得到满足,则隐藏的不良问题便聚集爆发。
3.2企业自身因素
第一,将有限责任公司当无限责任公司运作。按《企业法》,现在我国的企业均为有限责任公司,在民营企业中几乎达到100%。按理民营企业产权清晰,从实际控制人角度讲,本来不会产生交易回扣、贪污、侵占、隐匿资产等行为,也不会导致大大超过自身能力的对外担保,但是现实中大量企业实际控制人把有限当无限运作,导致上述行为全部存在。社会上大量企业倒闭,债权人依法收不到债权,而大股东个人仍腰缠万贯的现象层出不穷。
第二,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加速。近几年实体经济的投资利润率不断下滑,同时实体经济中大量传统行业创新投入不足,使绝大部分企业利润率在3%以下。但与此同时,我国房地产利润高起,资源类投资利润率较高,并且以资本投资为主要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回报率也居于前列。由此大量企业将原本投资实体经济的资金转向房地产、虚拟经济等回报率较高的领域,而随着近期经济环境的大幅转变,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都趋于下行,虚拟经济、房地产等行业的利润也大幅下降,而投资资金却难以快速抽离,大大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和余额的上升。
3.3银行管理因素
第一,银行自身对业务考核要求过高。银行内部对存贷款规模以及利润等增长考核要求过高,基本都为两位数的增幅要求,个别达30%及以上,远超GDP的增长幅度。而各级银行又层层下达,并对无法完成的下属机构施以较高惩罚,从而迫使各级银行采用适度违规或寻找擦边球等各种手段增长业绩,以满足上级过高要求。此举打破了银行内在稳健经营的原则,为近几年的不良贷款的上升埋下隐患。
第二,银行内控制度失效。近年来,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发生了一些重大信贷风险事件,有些后果严重。但作为风险管理机制重要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影响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使得实际中银行内控工作难以落地。
4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分析
4.1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一,社会各界共同打造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有多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完善并监管会计制度,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依法对各类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确保真实性,减少政府、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金融风险;二是需要各银行在银行监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共同建立规范的同业制裁标准,补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形成更加专业化的道德风险行为惩戒机制;三是需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一旦企业出现恶意逃废银行贷款的行为,就将其列入“黑名单”,实行同业联合制裁,追究其行政、经济、法律责任。
第二,修订完善破产法。虽然我国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但实践中因债务人数限制、金额起点限制、清偿时间限制等无具体明确的司法解释,操作存在争议,几乎没有发生债权人主动及时申请债务破产的司法案例,更没有发生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破产后,债务人尚未至资不抵债的案例。故而有必要修订完善现行的破产法,明确在一定时间内债务人不能主动清偿任一债权人债务时,任一债权人均可申请其破产,以约束债务人举债行为,增进主动偿债动力。
4.2加强信贷管理,提高银行服务经济水平
第一,商业银行适度降低增长考核指标。为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商业银行应降低增长考核指标,此举可使得各级银行降低过高的指标压力,从而提高审批质量,以提高后续新投入的信贷资产的质量,增强后续信贷投入的盈利。这也会反向提升银行自身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最终使得银行持续稳健发展。
第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银行应明确职能定位,防止越权,特别要审核银行所有需要授权的领域。内控部门必须有以正式文件赋予的调查权,并且必须有可以直接向行长报告工作而不受到越权指责的权利。其次,要完善过程控制。形成银行人员有动力的报告机制,同时设计一个可匿名报告的报告平台,并以此建设有效的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系统工程,2014(5):65-74.
[2]胡玉玲.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治理对策[J].特区经济,2011(9):84-85.
[3]衷诚斌,张德鹏.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1(6):62-67.
[4]牛文斌.不良贷款清收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