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探究

2016-06-12 15:14王杰
2016年16期
关键词:激励措施创业大学生

王杰

摘 要: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中存在高校重视度不够,激励措施不到位,师资建设不到位,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本文探索性的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激励措施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进行创业活动已经开始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新的发展趋势。但是,创业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目前创业成功率并不是很高,而大学生想要成功进行创业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创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不仅可以大幅度缓解目前不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也是我国高校为适应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进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为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激励机制实施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励理论与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这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实施过程与激励课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及演变规律的总和。

激励是以人为主体的,目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尊重人性化的行为,而机制是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一种科学的系统。激励机制是用一系列客观理性的制度来反映激励的主体与激励事物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方法。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持续作用于系统本身的内部组织,使组织在特定状态下运行,并进一步影响其发展。

二、目前高校创业激励机制现状

当前,高校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课程,活动和实践方面。如清华大学1997年开始开展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等。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的意见》,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随后教育部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很多高校也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建设创业激励机制。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政策起步比较晚,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高校中的老师大部分没有经历创业过程,本身就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而且高校在聘请教师的时候更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历高低,对实践方面没有具体要求,这就导致了老师对学生创业活动的讲解只能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创业体验,无法有实际操作的深入指导。

(二)实践重视度不够。目前存在的大多数的创新创业激励行为主要存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创业的相关知识,而实践方面的接触比较少。大部分高校缺少实践实习基地,即便是存在的校企合作基地,也不愿意提供创业管理岗位的实习机会,导致很多大学生想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而没有机会,使大学生无处实践锻炼。

(三)激励措施不到位。激励措施没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创业的重要性,脱离了他们所学的具体专业,没有将措施落到实处。在校期间,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引导,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主要依靠自身的激情,得不到专业上的激励,这样导致创业的观念没有办法深入人心,并且对创业也不会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所以当面对未来职业进行选择时,很容易选择稳定的工作而放弃有风险的创业。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为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措施,提高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各种激励措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如进行奖学金奖励,荣誉奖励,就业重点推荐等,主要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一)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提升学分

目前高校普遍是不论学生何种专业,都讲述一样的创业课程,这就造成大学生所学创业领域与自身专业密切度不够,造成资源浪费。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理想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在现实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要求在创业课程的讲授中应该针对不同的院系以及专业,讲授不同的创新创业内容,因材施教。授课时不但要详细的介绍创业的准备条件,如何创业等一般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创业,提高创业兴趣,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在教授过程中应引入相关案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析,重点讲解企业的创建和管理内容,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在课程的开设方面可以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这些课程的学分需要提高,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二)提供大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成功需要大学生强大的心里素质,耐挫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更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但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在目前高校中比较缺乏。并且如果在实践中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且享受实践的过程以及最后获得的成绩,那么他会更加积极的准备以及投入到后面的实践活动中来,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的肯定自己,对创业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创业实践:

1、在高校内设立“创业区”,在这里,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经营各种小公司或其他经商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从基层开始积攒管理经验。可以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考虑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参考他们之前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来分配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2、提供与真实的社会进行联系以及接触的机会。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正式的与真实社会进行联系和接触的机会。一是通过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社团,二是通过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社会企业,通过一起设立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的实践岗位,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或课余实践到基地去实践,来完成实践任务,并且不影响正常的课程任务。

3、高校相关部门要多举办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思维大赛等,并且设立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兼职工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来了解目前市场情况,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4、在课程上,开设创业课程时,老师不仅包含本校的老师,还应该聘请成功的创业家或者企业高管来进行授课,他们可以自己选择课程目标和制定计划,在讲授过程中,老师可以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人士来大学课堂做助教,参与学生讨论,和学生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还可以邀请本校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做专题报告等形式,讲述自己创业的经历和过程,创业应注意的事项等。

对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学校可以给予学分奖励和奖学金奖励,同时企业和社会也会给予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意义在于大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掘了自己的潜力,对自己有更加积极和客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建立高校创业专项经费和贷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创业经费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创业项目。在国外,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从以下几种方式中获得:第一,高校专项资金。一些高校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创业优秀项目进行扶持,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创业大赛基金,为创业大赛获奖者提供创业种子基金支持。第二,创业贷款。美国创业贷款形式有三种:直接贷款(由小企业管理局直接拨付)、协调贷款(由地方发展公司、金融机构协会来运作)和担保贷款(由小企业管理局作为担保人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后续资金支持。第三,个人和企业的扶持。个人或企业对高校创业项目的支持,主要是通过个人或企业对高校注资成立专项基金的形式,对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支持,对创业人才进行奖励甚至合作指导。

目前我国对高校创业的支持以及激励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创新创业活动已经普遍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部分学校已经有相关的创业基金支持,如复旦大学联合政府机构设立配套资金1500万元,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资金还不成规模,只在部分高校中存在,并且对应的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引导企业资金有效的投入到国有化的高校中,并且实现互惠互利,需要一个可靠安全的运行机制。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专项资金,专门用来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践,对他们的优秀成果进行物质上的激励;二是高校与企业或个人合作成立基金,扶持优秀的创业项目,同时签订合同,如果创业成功,需要回报国家和企业,例如可以成功后应该归还当时基金的奖励以及利息,甚至拿出一部分钱支持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或者与当时扶持的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经营,帮助企业的发展,实现高校、大学生与企业或个人的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企业有更高的意愿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创新创业的经费,高校的创业激励机制可以向着良性长久的方向发展。

(四)对有创新创业成绩的大学生公开表彰

在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践中取得成绩达大学生,要进行公开宣传和表扬,比如公示在学校期刊、院校的宣传栏、学校网站上等,在课堂上也应该公开表彰,因为有时候大学生更注重自己小圈子范围内人员的认可以及鼓励,从这里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奖励。这是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方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出发,使学校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更加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四、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对所有大学生提供公平的激励机制

对所有大学生提供公平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时最基本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必须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明确全体大学生是进行创业实践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激励机制系统,而不是面向少数个别学生的激励机制系统。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时,不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年龄等差异,也不管他们是否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都应该对所有大学生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激励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激励目标。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创新激励措施,激发出潜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趣,建立能够亲身体验的创业环境,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培养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按专业分类个性化教育

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专业大学生比较了解熟悉,如果能够结合目前所学专业进行创业,能够提高创业成功率,并且在学校期间容易进行创业实践。在保证全体大学生都收到同样基础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进一步挖掘每个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特长,使创业的总目标与每个大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学、探索、互相交流、进一步思考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要求大学培养出一致的行为以及答案,而是鼓励大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

(三)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和教室,和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到实践中学习和吸收知识,而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教课讲授中。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们将会碰到许多没有想到或预料到的新问题,新状况,如果处理这些问题和状况是让大学生们快速成长的最好办法。因此,进行适当的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获得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不二之法,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有助于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把想象的情况和实际现实接轨,同时增强自己的耐挫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落实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培养大学生拥有进入社会后岗位就业和创办企业的基本价值判断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以大学生为中心,持续的改革创新创业激励措施,通过各方面的引导调动起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出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潜力。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 齐跃.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激励措施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7).

[2] 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

[3] 苏中洋 杜训柏.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探究[J].理论观察,2015(12).

猜你喜欢
激励措施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