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
一、一线城市楼市进入“调整期”
沪深楼市新政“落地”后,市场调整明显。上海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新政首周(3月28日-4月3日),上海新房成交面积比前一周下跌了60.4%,成交均价(32916元)环比下跌了3.4%;深圳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新政首周,深圳新房成交652套7.05万平方米,分别下滑16%和15.7%,这已经是深圳新房成交量连续5周下滑。更能代表市场走势的二手住房市场调整幅度更大,新政首周,沪深两地二手住房成交量分别下跌30%和50%,挂牌价下调幅度在5%-10%。
目前,从前瞻性指标如二手房上门量、盘客比(放盘量/看房量)、议价空间等看,当前市场与新政前判若两离。以深圳为例,新政前的1-2月份,盘客比在1/3-1/4,即3-4个购房者在看一套房子,但目前,盘客比已经降至1;再比如,新政前的1-2月份,溢价空间基本上没有,但目前一套500万元的房子可以获得20万-50万元的议价下调,这意味着二手房市场目前有5%左右的降价。
没有出台打压性政策的北京,4月以来,楼市也开始明显回落。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数据中心统计,4月第一周(4月4日-4月10日),北京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网签1931套,环比上周下降38.5%,二手住宅共网签5136套,环比下降37.3%,同比增长88.3%;房价方面,3月二手房成交均价一路高涨并突破4万元/平方米后,也开始回落。从链家地产研究院公布的数字来看,4月份第一周,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跌到了39660元/平方米,环比下降1.7%,跌回到4万元/平方米以下水平。
二、政策纠偏和预期改变是楼市调整的主要原因
1.楼市政策“红利”触及天花板
今年1-2月份,忌惮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资本外流,降息空间迅速收窄;3月份,人民币汇率趋稳,外汇储备开始回升,流动性开始宽裕,下降存款准备金的预期降低。同时,2月份以来,CPI进入“2时代”。特别是事关百姓利益的猪肉、蔬菜价格创新高,降息空间全面收窄。一季度,经济企稳回升,楼市托底需要弱化,货币环境对楼市的支撑力度下降。同时,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首付款来源的监管力度,中介、小贷公司及P2P平台等楼市首付“场外配资”被叫停,投机炒作也开始退场。
除货币环境外,楼市利好政策也在收窄。一方面,房贷最低首付比已降至20%,进一步下降空间逼仄。同时,借助杠杆炒作频繁,加上各界对于楼市加杠杆有质疑,3月以来,包括“环京县”、上海周边、广深周边等二三线城市,已将最低首付比从20%提至30%,沪深降杠杆幅度更大;另一方面,京沪穗深周边二三线城市,成了楼市新的“风向标”。今年3月份,房价上涨TOP10城市中,东莞、惠州、苏州、昆山排在前4位。3月份以来,已经有南京、苏州、东莞、惠州以及廊坊收紧楼市政策。
2.预期改变是楼市调整的主因
综合各机构判断和笔者市场调研,未来沪深楼市成交量回调30%-50%是大概率事件,价格得不到量的支撑,也会明显下调。成交量下滑之所以较大,不能认为政策“打击面”是很大的。相比过去“10年9调”,此轮沪深楼市新政算是“温柔的一刀”。从过去调控来看,若楼市上攻趋势明显,需求端抑制仅仅是一个短期的脉冲。而且,沪深楼市新政最大特征,就是收紧非户籍人口限购,但沪深两地非户籍人口购房占比分别仅为40%和35%。另外,并无政策“打压”的北京,4月以来二手房市场新增客源和房源分别下降12.4%和9.4%,新增客源已连续五周下滑。
沪深楼市回调在于市场预期改变,每一次实施紧缩性的政策,预期都会被冲击。首先,这与我国楼市特征有关。对政府、房企、中介、有产者等市场主体来说,楼市景气上升的“正外部性”很强,往往楼市过度景气,出现口口相传的泡沫论调后,监管部门才会出面打压。此时,滞后的政策打压给敏感脆弱的市场传达了一个不妙的信号,加上楼市信息严重不对称,草根需求端开始出现浓重的观望氛围,表现在成交量骤降以及得不到成交量支撑的价格回调。
至于此次沪深楼市调整,市场预期改变可能更加明显。沪深政策出炉前,有关楼市泡沫传言甚嚣尘上。首先,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堪比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大城市,但一线城市居民收入仅仅为这些城市的1/5-1/4;其次,按常住人口计算,京沪深房价收入比在20-30倍之间,意味着绝大多数“刚需”已经不具备房价支付能力了;再次,一年时间内,沪深房价出现了40%左右的暴涨,这是史无前例的上涨;而且,投机炒作需求泛滥、场外加杠杆严重。据悉,在2015年四季度,深圳投资性购房占比在40%左右。因此,楼市泡沫化是市场主流论调。
因此,新政给市场传达了“挤泡沫”的信号,这不仅加剧需求端“等等看”的氛围,也促使一部分人增加挂牌、降低挂牌价,特别是借助杠杆及前期房价增值较多的投资客。2015年,深圳房贷平均成数为6.3成,考虑到户籍人口70%的住房自有率、65%的购房占比,意味着很多人通过离婚、场外配资获得首套房资格,变相加杠杆。近期,深圳严厉控制首付加杠杆。总之,楼市明显回调在情理之中。
三、驱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环境没有改变
1.货币大周期宽松,楼市景气上升是国际惯例
但笔者认为,此次沪深调控依旧重在抑制需求端,没有触及一线城市楼市这盘大棋的“急所”,如政策导向、货币环境、资产配置等,不会对一线城市楼市中长期趋势产生影响。“十三五”及未来,“供给侧”做减法(去产能、去杠杆)与“需求侧”做加法(去库存和基建托底)是经济主基调,楼市去库存要承接去产能腾出来的杠杆(居民“加杠杆”),以熨平去产能、去杠杆的阵痛。
在“需求侧”做加法,就需要偏宽松的货币环境,一季度4.61万亿的信贷放量就是这样出来的。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多增1883亿元,高于之前市场预期。一方面,信用放量与展期和置换处于高位的存量债务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支持“需求侧”做加法。其中,居民按揭贷款及场外融资仅占社会融资的12%,6.59万亿的社会融资进入了房地产开发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在货币周期宽松叠加鼓励老百姓“加杠杆”,楼市景气向上是必然的,也是全球共性,比如1990-2006年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日本,这与人口红利是否结束、基本住房需求有没有解决等没有关系。只要货币不收紧,资金易于获得、利率很低,楼市景气回升就不会结束。在去产能、去杠杆完成之前,楼市托底功能不变,货币政策收紧概率不大,楼市景气周期也就不会结束。
2. “资产荒”形式严峻,资金“脱实向虚”
今年一季度,工企利润、社会用电量企稳、PPI降幅收窄、PMI指数重回荣枯线,很大程度上是靠房地产开发、基建投资支撑。由于PPI负增长、激励不足、预算软约束,政府平台投资积极性低,“做加法”的钱又以理财产品形式回流银行。今年2月底,银行理财余额26万亿,比去年底增加2.5万亿,年化增长率 40%。
同时,以信用债(利率在3%左右)置换高成本的地方及平台贷(利率在8%以上),腾挪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于树立“刚兑机制”,债券市场软约束痕迹浓重。在去产能上,出于稳定就业和社会秩序的考虑,以破产清除“僵尸企业”的断绝不果敢,兼并重组占据主导,金融资源错配无法解决。由此,社会信用不得不高位扩张,2012年以来,宏观债务率以每年10-15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旧式经济资产负债表不收缩、刚兑不破,社会融资成本难以降下来。尽管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整体宽松,但银行间市场7天拆借利率还是从2009年初的0.8%-0.9%上升到目前的2.3%,比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还高;银行6个月的理财收益率从2009年初的2.8%上升到目前的4.3%,而银行购买的地方信用债利率还不到3%。利率倒挂大行其道,银行加杠杆再次成了经济稳定和转型的套路。
银行独立性被削弱,意味着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强化。一方面,不良贷款和利润刚性考核,逆向选择决定了银行要做大资产规模,把损失的利润补回来,把不良贷款稀释掉、隐藏起来;另一方面,道德风险决定了银行把资金借给资管、信托、券商等同业,套取体制的利,银行1月对非银同业资产增速达到76%。同时,尽管信用投放在高位,但1-2月私人投资仅增6.9%,低于10.2%的全部投资增速,主要靠国有投资维持高位的经济增量。总之,信用高比例地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3.系统性风险上升,一线城市楼市成“避难所”
目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以下,但PPI连续49个月负增长;投资回报率在2013年降至4.17%的新低,结合2014-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屡创新低判断,当前投资回报已不能抵补成本。同时,宏观债务率(非金融企业债务/GDP)达到160%,超过美日欧及主要发展中国家。2009年以来,企业债务年复合增长20.5%,国企杠杆率紧绷在80%左右的水平,债务呈“冲顶之势”。推进去产能和去杠杆,意味着金融风险显化、失业率上升及通缩与经济下滑的循环。
2015年,国企实现利润2.3万亿元,但债务却增长12.3万亿元,意味着信用投放在实体资产形成上很弱,而维系存量债务和“做加法”兼顾,导致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去年8月和今年1月“汇改”闯关,将国际市场对中国杠杆风险硬着陆判断的高风险溢价输入到国内,加剧资产价格下滑和债务风险显化的循环。因此,社会资金要寻求避难所,既要能抵补平均融资成本,又要防范系统性风险。
当系统性风险预期上升,资本管制又相当严格时,体制优势最大的地方就是资金最安全的去处。毫无疑问,一线城市高度集中公共资源、就业机会、转型成果(现代服务业),其不动产是这些优势的最大容器,也成了资金最后避险去处。2015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暴涨40%以上,这是社会资金推动的结果。重点二线城市及一线城市周边,有人口、财富和产业的故事,也是位数不多的洼地,资金迅速进来将其填满。
四、一线城市楼市何时“软着陆”
一线城市房价何时软着陆?当尾大不掉的僵尸企业彻底与信用市场隔离、破产清算,并自此建立债务刚兑机制后,信用开始向效率较高部门配置,实体资产开始壮大,央行也不用降低利率维持旧式经济,债务风险预期软着陆。至此,一线城市楼市“最后避难所”的功能被解除,虚高的楼市泡沫才开始软着陆。近期,债转股是一个信号,或选择以央行加杠杆的形式,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担保,从而将债务剥离出来,但关键是刚兑机制的建立,我们拭目以待。
李求军/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