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班制教学模式下职业学校汽车专业“车间化课堂”的实践研究

2016-06-12 13:36王婷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

王婷

摘 要: 把企业车间搬进学校,实施“车间化课堂”教学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方式。“车间化课堂”是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参照维修企业车间的运行特点来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课程项目化、管理企业化、学习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素养职业化”的特点,对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缩小学校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车身修复专业 车间化课堂 课堂教学模式

一、“车间化课堂”的意义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实现师生之间互动、建构知识的地方。把课堂按照企业的车间进行打造,开展“车间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车间化课堂”,就是老师的教学过程与课堂布置按照企业车间进行设置,引入企业的文化、设备、管理等,让学生在“车间化的”的课堂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真正的工作过程,并在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同时引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在职业学校的课堂环境体现出教师与师傅、课堂与车间、教材与手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征。

二、“跑班制”为“车间化课堂”提供制度保障

跑班制,顾名思义,就是班级在跑动中上课,一个班级在授课过程中,将在不同的教室中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将授课模块化,使得教室车间化成为可能,通过跑班制,学生可以体会不同的车间文化的同时完成专业模块教学,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将原来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训教师,转变蕴含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的实训车间。

从目前的校内看,在实训基地的设计之初,应具有自主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仿真性等特点,但目前的汽车专业实训车间普遍存在与企业联系不够、技术设备更新慢、教学环境中难以体现职业环境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员工角色。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学校建设车间型课堂难以实现“工学结合”。因此,围绕上述问题引出筑巢引凤的思路,把企业的机修车间、钣喷车间搬到教师中,让学校的课堂初步具备企业车间的动作模式,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核心。

三、“跑班制”与“车间化课堂”为学生成才搭建平台

“车间化课堂”是产生学习内驱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内驱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良好的认知结构等形式。通过车间化课堂,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式的特点:课堂车间化、授课项目化、教学任务化、学习自主化。

模式的目标:在任务中进行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模式的核心:所有实践工作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的环节中检验理论。

四、项目课程体系的搭建是跑班制下的“车间化课堂”的支撑

1.围绕“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依据职业能力结构,我校车身修复专业确立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跑班制下的车间化实训课堂和顶岗实习模块三大类。其中,“车间化课堂”实训模块分为专业基础、专业专门化、专业技能提升三个实训课程模块,以此循序渐进深化职业素养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培养。

2.专业专门化实训模块强调实践性与技术应用性,主要课程有汽车涂装技术专门化、汽车钣金技术专门化、汽车美容装潢技术和车身抛光技术等。综合能力实训模块强调综合实践性,课程设计完全以4S店修理厂生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进行设计、开发校本教材。如汽车涂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分为底处理、中涂、面漆、漆面修饰四个过程,课程内容就从这四方面入手。专业能力提升模块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开设汽车美容、涂装、钣金兴趣小组,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根据“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特点开发隐性课程,包括车间文化、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激励约束功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那些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教育内容和特定文化。

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及近几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跟踪分析,我们确立的目标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汽车钣金与涂装技能,能够培养基本的美容操作的高素质中级技术工人,培养的规格是“达到就业零距离和修理零次品”,推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创新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而确立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中,岗位适应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知识(理论、文化等)、专业基础课程(发动机、底盘、电气、维护等)和专业能力(汽车钣金专门化、汽车涂装专门化和汽车美容专门化)。

五、结语

研究认为,在车间化课堂的建设中要紧密关注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控制以下几个环节。

1.合作项目的确定。项目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合作的企业在行业应该处于引领地位,这样为之后的车间化课堂建设提供极大助力。

2.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与企业进行协商,分析双方的共同需求,为之后学生的就业培养真正需要的技能。

3.要积极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深入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确立与学校设备相适应的教学项目,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完成企业的基本工作要求,并树立将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理念。

4.在产、学、研的教学环节上,学校教师参与实习学徒的管理,真正做到校企无缝对接。

5.要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车间化实训基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和谐”的观点,为课堂的车间化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若森,蒋向辉.生产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24).

[2]韩晓霞.构建“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促进高职生能力培养[J].煤炭职业技术教育,2013(1).

[3]王怀学,潘会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4]陈锡宝.高职校外实训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5]竺辉.企业车间进学校学生实习拿工钱[J].中国农村教育,2012(4).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模式
浅探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浅谈“自主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