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如月+王茜
摘 要: 马洛,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他在戏剧及诗歌创作上俨然是一个天才,著有《浮士德的悲剧》、《帖木儿大帝》等。同时,马洛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引起争议最多的作家,他的狂放不羁,他的旷世奇才,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都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只因他英年早逝,使得记载他的资料寥寥无几。但马洛对早期英国文艺复兴的贡献不可估量。本文从他的身世及多方面探究,探求他生长的环境、性格特点与其文学创作的关联。
关键词: 马洛 身世之谜 文学创作 关联研究
提起英国的文艺复兴,人们首先会想到莎士比亚,会想起他那些经久不衰的巨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因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与莎士比亚同一时期的马洛。同莎翁相比,马洛在诗歌及戏剧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马洛在酒馆遇刺,过早离世。马洛之死一直是一个谜,没有人能调查出更多有关马洛死因的详细资料,久而久之,在一切皆成谜的笼罩下,马洛渐渐被人们遗忘。20世纪,随着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的介入,马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马洛的研究呈现出多元态势。这些研究正触及马洛思想的深邃之处,并揭示出他的作品的丰富含义。
一、坎特伯雷的文化巨星
1564年3月6日,马洛出生在坎特伯雷一个富有的鞋匠之家。坎特伯雷,在英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丁从罗马来到这里,当时坎特伯雷是撒克逊人肯特王国教城,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把基督教传播到了整个英格兰。由此,坎特伯雷一直被看做是英格兰嫉妒信仰的摇篮。坎特伯雷是一个气氛友善、热情的小型中古世纪城市,同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英国历史上许多文学大家与此地相关,如乔叟、狄更斯、毛姆等,他们的文学活动都与此地有重要关联。亦然,从小生长在这里的马洛,也深受这个文化小城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及文化素养与此地有丝丝联系。同时,出生在富贵家庭的马洛,从小没有为生活奔波之苦,其目光必然不会过多集中在贫苦百姓身上,其作品的角度多向上层社会看齐,如气势磅礴的《帖木儿大帝》。马洛的家乡有一个执行死刑的场地,年少时的马洛时常会观看,这样血腥的场面势必会对他的性格塑造产生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充满野性,我们不能说这与他的生长环境毫无关联。可以说,文化支撑坎特伯雷对马洛的文学素养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令人琢磨不透的政治倾向
马洛在英国文学史上引起争议最多,早期对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的生活、人格、宗教态度等方面。有关史料记载,马洛在世时就受到五十万年轮、同性恋、造假币和叛国罪等诸多罪名的指控。1593年5月18日,英国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通缉马洛。两天后,马洛在枢密院受审。马洛究竟有怎样的政治立场,足以让英国政府对他进行统计和逮捕?更让人寻味的是,十天后,马洛出现在他经常酗酒的小酒馆里,他遇见了三位熟人,在酒后结账时与人发生争执,被其中一个叫IngramFrizer的人刺死。从枢密院接受调查到在酒馆里遇刺,其中的间隔仅十天,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内幕?在查尔斯·尼科尔的传记《清算:马洛德谋杀之死》中,作者将马洛塑造成了间谍形象,最终不幸成了伊莉莎白社会宫廷争斗的牺牲品。作者将读者带回马洛被杀的小酒馆现场,逐个分析在场的人可能的犯罪动机,最终将马洛之死置于罗利和埃塞可斯的权利斗争的背景加以理解。查尔斯·尼科尔的分析并非毫无道理,马洛在当时的戏剧界极具影响力。1925年,美国教授类斯里·霍特逊在英国的档案局里找到一份文件,根据其中记载,马洛是被伊丽莎白女王的秘密厅所杀害,当时一位秘密警察波莱(RobertPoley)在场。那么,马洛是否有令英国政府恐慌的政治倾向呢?
马洛创作的剧作《爱德华二世》、《迦太基女王狄多》和《巴黎大屠杀》,几乎部部都是震撼英国戏剧界的巨作,从他的作品中似乎也能看出他的某些政治倾向,如他的《马耳他的犹太人》,在这部剧中,马洛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巴拉巴斯这一拜金主义者。马洛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怀着仇恨犹太人的心理,故意丑化久已苦难的犹太民族,但是这些倾向也不足以招来杀身之祸。还有一点人们不要忘记:那个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会对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发出挑战,马洛作为当时有名的“大学才子”的一员,必然会对当时的英国政府有一定威慑,这是不是也成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呢?这一切,只能等待历史的逐步考究。
三、疏傲狂放的性格
马洛自小狂放不羁,马洛的父母原本期待他能成为神职人员,但马洛对此不屑一顾,马洛酷爱文学,尽管当时人们并不看好戏剧创作这条道路,可马洛却在这个行业里施展拳脚。他狂热地沉迷于文艺复兴的浪潮,是一个激进的人文主义者。他严厉批判宗教,不吝用刻薄的字眼讽刺,挖苦上帝和神职人员,加之他平时言语里充满傲气,所以他树敌甚多。根据记载,他傲慢的性格也是致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狂放不羁的他抑或是孤独的,他的作品大都透出浓厚的悲剧主义色彩,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孤独式的存在,如冷酷无情的帖木儿大帝;挑战正统,为了知识出卖灵魂的浮士德博士。他们都反映了渴望自由、渴望主宰自己命运的共同点,但最终都以悲剧式收场,这是否也反映出了马洛对人文主义道路未知的悲观呢?他的笔墨洋洋洒洒,作品里饱含热情,虽然有人批评他的结构松散,但这正是他思维独特的体现,更多的人对他的赞誉则是他为中世纪的戏剧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总之,马洛留给人们许多谜,他的身世,他的死因,以及他令人赞叹的才华。甚至很多时候人们会想,如果马洛未离弃早逝,那么人们口中称赞的就不会是莎士比亚而是马洛了呢?这并不是对莎士比亚才华的否定,而是对马洛的赞叹。马洛与莎士比亚同一年出生,但他比莎士比亚更早成名,接受了更多教育,可历史留下的只有一个莎士比亚,这是不是天妒英才呢?我想许多人也许会为不能看到两大天才的碰撞而感到遗憾,所以我们更加期待了解马洛那短暂、光芒四射却又迷雾重重的一生。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历史会还原一切,还给人们一个真相,一个真实的马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