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贤 李海兵
湖南是个典型的中部内陆省份,省际边界线特别长,东与江西,北与湖北,南与广东、广西,西与重庆、贵州等省区市分别接壤。随着高铁、高速等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特别是随着沪昆高铁的开通运营,沪昆、京广两条东西、南北高铁大动脉在湖南境内构成十字型,进入高铁时代的条件下,湖南与相邻省份的边界合作不断加强。一般来说,省际边界都是欠发达的地区,加强省际边界开放合作,探索省际边界合作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部内陆地区省际边界开放合作模式:建设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
湘赣两省交界的长沙、株洲、湘潭与新余、宜春、萍乡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两地拥有相似的文化传统,语言、风俗及心理认同感强;该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陶瓷、烟花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旅游、文化创意、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这些都为湘赣边界双方的合作构筑了良好的基础。
推进合作廊道建设。发挥轴带带动作用,优化提升沪昆(新余—宜春—萍乡—株洲—湘潭)合作廊道,加快建设长浏萍(长沙—浏阳—上栗—萍乡)合作廊道,培育发展长万高(长沙—万载—上高—高安)合作廊道,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全方位对接融合。共同推进萍(萍乡)浏(浏阳)醴(醴陵)核心合作圈建设,规划一定区域,作为先行启动的共建区,作为试验区发展的重点,统一开展规划编制,引导人口产业合理布局,率先推进合作圈一体化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以一批跨省交通、物流、能源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全面实现区内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重点推动衡福高铁、咸韶铁路、醴茶铁路提质改造、长株攸快速通道(公路)项目等项目建设,推进昌栗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推进萍莲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规划建设萍乡至浏阳、萍乡至醴陵、醴陵至浏阳城际铁路,积极争取渝长厦快速铁路纳入国家规划,适时开展南昌至长沙区间利用昌栗高速公路对接的快速通道规划研究。
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加强规划统筹和产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促進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跨省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合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陶瓷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建设国内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做大做强烟花鞭炮产业;推动湘赣边界地区玻璃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推动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链向新宜萍拓展延伸。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打造湘赣红色旅游走廊。积极策应“高铁时代”,推进杭(州)南(昌)长(沙)高铁沿线湘赣旅游联盟建设,整合沿线旅游资源,打造“红、古、绿”大旅游概念,统筹推进两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市场的发展。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圈,联合编排特色旅游线路,组合优势产品,尽快开通井冈山—韶山的旅游客运专列。探索推行旅游“一卡通”,六市景区间开通无障碍旅游直通车,实行景区(点)的门票一体化,实现客源互换,方便异地购票。
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欠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开放合作模式:建设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
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京港澳高速复线等国内重要交通动脉将湖南广东两省紧密连接。两省产业互补性强,广东需要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转移;湖南则需要加强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速两省开放合作,不仅有利于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更有利于湖南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筑内陆开放开发新高地。
加强交通统建互联。加强两省公路、铁路规划信息交流,加强省际通道建设,加强湘粤省际边界国省干线、乡镇公路和旅游公路的衔接,完善铁路、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加密郴州、永州与韶关、清远等相邻县(市)公路网络,打通省际“断头路”。研究规划新的交通通道,根据湘粤开放合作和交通运输往来实际情况,两省适时研究规划新的交通通道。开展宜章与乐昌对接公路连接线(湘粤大道)的前期研究,桂永郴赣铁路通道建设争取在宜章县境内布局设站,争取建设京广高铁客运专线在宜章增设杨梅山站。
突出产业错位互补。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广东省企业在郴州、永州等地以“园中园”的形式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的示范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湘南与广东的优势互补特性,实现合作共赢。二是共建飞地园区。以园区合作或飞地园区建设为重点推动湘粤深度合作,谋划在郴州、韶关等两省交界城市探索共建开发园区,支持一方单独在对方设立专业园区。争取两省出台支持飞地园区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土地、财税、人才、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加强农业绿色输出。鼓励广东省企业在湖南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以大型流通企业、批发市场、超市等为平台,不断拓宽湘南农产品在广东的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产销合作新模式。
打造高铁经济带。加强高铁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高铁沿线的功能配套设施,提升高铁沿线城镇、区域的发展定位、战略思路和产业布局。加快推动高端服务业、文化旅游、总部经济、商务贸易、信息咨询、酒店业等产业向高铁站周边集聚。积极推进郴州会展集聚区建设,完善会展业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配套设施。努力把郴州武广新区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最大的商务会展中心,加速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频率。
推动环境同治共享。加快南岭山地生态屏障建设,共同推进国家级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试点示范工作,做好试点项目和资金争取等重点工作,建立健全两省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协同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
连片特困地区省际边界开放合作模式:共谋武陵山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
武陵山片区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加强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与片区内其他省际边界的开放合作,对于整个片区内的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意义重大。
加快推进交通主通道建设。积极推进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对完善主通道、消除省际断头路、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和完善黔江、怀化、张家界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贵阳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加快完成黔张常铁路建设,增建渝怀铁路二线,规划建设长渝高速铁路等。
打造国际知名的张家界旅游经济圈。发挥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以张家界为龙头打造一批国际旅游精品景区,扩大并提升张家界、崀山两大世界自然遗产和凤凰古城的品牌效应,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科学开发神奇山水、神秘文化、红色老区等经典性旅游精品和特色旅游景区,多层面对接并融入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群等旅游运营网络。
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和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作用,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一是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二是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恩施及渝东南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三是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清江、乌江、沅水、资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锦江、松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监测能力建设。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对贫困村的农村合作组织给予特殊扶持。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创新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机制,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模式,进一步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
江湖地区省际边界开放合作模式:湘鄂共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交通动脉交汇处,地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腹地,是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点区域。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湖区综合水运优势,加大铁路、公路、码头、机场建设力度,形成以湖区中心城市为枢纽,以环湖公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以长江航道为主干,湘江、沅水高等级航道和江汉运河为骨架,以资水、澧水和洞庭湖航道网、江汉平原航道网及重要港口为依托的水运体系。完善公路运输网,加强省际间路网对接,重点打通断头路;以串联区域内省际边界重点城镇、重要景点、重要港口和交通动脉为目标,完善联络线路,打造湖区重要的经济通道、旅游通道和防洪通道。畅通铁路运输网,加快推进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荆州—岳阳段;支持规划研究宜昌—石门、城陵矶—松阳湖等项目。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湖区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壤修复,加强重金屬污染区治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配套改善水、电、路等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三品一标”认证比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技术规范。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发挥湖区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品牌效应,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加强湖湘文化、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护洞庭湖区生态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开发洞庭水上游、洞庭环湖游、湘楚文化游、湿地生态游、世外桃源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湿地观鸟、赏荷采莲、龙舟竞渡等特色旅游品牌。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加强水体和湿地保护,控制水体污染,严格实施达标排放,保护“一湖清水”。加大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保护力度。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水源涵养区草地建设,加快环湖区域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血防林建设。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坡耕地、崩岗、侵蚀沟道、荒山、荒坡、沿河沙地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沿湖、沿河、沿路林带建设,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护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