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016-06-12 01:08:52蔡立湘邵国树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杂种优势杂交稻袁隆平

蔡立湘 邵国树

1月4日,“这里是湖南——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拉开帷幕。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在致辞时用“一粒种子”向来宾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说:“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杂交水稻,就是湖南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团队培育的,它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们远离了饥饿,可以说是‘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长大以后也去学农”

20世纪70年代,在中國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他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他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然而奇迹的诞生,竟源自袁隆平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汉口读小学一年级时,一次园艺场郊游,跃入眼帘的是美丽的鲜花、地毯一样的草坪、红脆欲滴的蜜桃、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加上《摩登时代》的渲染,一种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的情愫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苦,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地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

“科研就是挑战自我的过程”

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在袁隆平院士看来,“科研就是挑战自我的过程”。

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要挑战个人勇气的事情。杂交水稻作为一个科学的命题,自袁隆平在《科学通报》1966年第4期正式提出到目前的科学观测证明,水稻和其他生物一样,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这种杂种优势,可以采取人为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加以利用。袁隆平参考前人在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成功实践,首次提出了利用“三系法”途径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大课题。后来的事实证明:天然的水稻不育植株、相关的保持系、恢复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国际农业科研范式的最大不同,应该是动员尽可能多的科技人员参与科研。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袁隆平也不是单枪匹马搞研究,他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有着同样愿景、怀有相同志向的同事、学生以及亲人。1971年4月成立的湖南省“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协作组”就有来自全省省属科研、学校,地、州、市和部分县农科所103个单位的320人。从1972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会议上介绍的情况看,当时全国有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2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保守估计,随后成立的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人员规模应该不少于5000人。

精诚协作必须有平等交流的学术平台。我国杂交水稻协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每年年底湖南省就明确了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接着就是相关的学术、技术交流和培训,请专家讲解生物学、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和国际前沿动态。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这群具备了基础知识和研究工作基本技能、有理想、有共同追求的人保持着高强度的思想交流。“野败”的发现,就缘于在相关会议上专家们认为,在一定地理远缘和物种远缘,如不同地域的水稻品种或野生稻中,有可能找到理想的雄性不育材料。按照这样的思路,李必湖和冯克珊果然在三亚的野生稻自然群落中找到了野生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翻开了杂交水稻研究历史的新篇章。这种不需要学术权威的、学术平等和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袁隆平院士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也是青年科技人员愿意和袁隆平院士打交道的重要原因。当然,袁隆平院士也从长期在第一线的青年科技人员身上看到了他们敢想、敢干、敢于面对挑战,勇往无前的精神品格。

挑战自我就要毫无保留地交流育种材料。袁隆平院士从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开始,就非常注意育种新材料的选用。科学家获得育种成果靠三条:新材料、新方法和育种家的经验。现代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一种新材料的获得和运用,就预示着研究工作的突破。从杂交水稻技术科研协作组成立开始,到现在开展国际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过程,袁隆平院士无论对于老专家还是新手,开展研究所需的实验材料从不保密,乐于和他人分享研究进展。用什么材料,有可能解决什么难题,只要同行有要求,他都会尽其所能地支持。在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时期,仅1975年,湖南就向各个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单位支援不育系种子5万多斤,恢复系种子5万多斤,杂交种300多斤。

梦想成真,要依靠科技发展

袁隆平院士经常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是我真正做过的梦,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

梦想能否成真,终归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2014年超级杂交稻示范田登上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峰,这是世界水稻生产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也意味着向“禾下乘凉梦”迈出了坚实一步。今年7月20日,在广东梅州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袁隆平亲自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实割亩产832.1公斤(干谷),打破双季早稻产量世界纪录。这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中国人有能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目前袁隆平院士正启动以每公顷16吨(每亩1067公斤)为目标的超级稻第五期攻关计划。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下一期目标就是每公顷17吨……一直攻关到每公顷20吨。

这样有人就要问:水稻的产量到底有没有顶?袁隆平院士说,科学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水稻亩产的潜力等待着科研人员持续挖掘。但这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完全不同的,是遵循科学规律的创新发展。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我国水稻亩产为800公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了1%—2%。通过科技进步,把光能的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意味着亩产翻番;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也是可能的。因此,尽管“禾下乘凉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怎么实现?袁隆平院士认为要靠开发好品种,让好种子走出国门。同时扶持我们的种业,国家给予优惠政策,让国内的种业企业走出去与国外企业交流过招,锻炼、壮大自己。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中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杂交稻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遥遥领先。前些年,在菲律宾召开的杂交水稻国际会议,世界五大种业公司在会上展示自己的杂交稻新品种,前3名都是中国的杂交稻。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种植面积,而包括中国在内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都能改种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既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又能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自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袁隆平院士说,中国的科学家就应该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猜你喜欢
杂种优势杂交稻袁隆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总结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及育种策略
蔬菜(2021年7期)2021-11-27 03:45:25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英语文摘(2021年8期)2021-11-02 07:17:50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6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观赏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山西农经(2016年5期)2016-02-28 14:24:37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1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0
我所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茶叶通讯(2014年2期)2014-02-27 07:55:39
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
生物学杂志(2013年1期)2013-04-11 04: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