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苗龄对贵州特色杂粮红稗产量的影响

2016-06-12 07:34:06宋成孝舒中兵段明禹杨光秀
耕作与栽培 2016年2期
关键词:苗龄密度产量

宋成孝,舒中兵,段明禹,杨光秀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遵义 563100)



密度、苗龄对贵州特色杂粮红稗产量的影响

宋成孝,舒中兵*,段明禹,杨光秀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遵义563100)

摘要:采用206-D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苗龄对红稗植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密度和苗龄范围内,随着二因素的逐渐升高,产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密度在4400~5600株/667m2、苗龄在38~42d内,曲线变化比较平缓, 说明在该区间内有利于红稗产量的提高。产量最高的密度、苗龄二因素最佳组合为5459株/667m2和38d。

关键词:红稗;产量;密度;苗龄

红稗始载于《滇南本草》,是云南民间常用药。别称有山红稗、山高粱、野红米草、野高粱、水高粱等。早年民间将其作为食物食用,但其营养价值却鲜为人知。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红稗根可调经止血,用于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种子可透疹止咳,补中利水,用于麻疹,水痘,百日咳,脱肛,浮肿。据徐本刚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稗中的水分含量较低,为10.15%,不易腐败变质,便于储存、运输。红稗种子中的氨基酸比较平衡,且含量丰富[1-3]。同时,红稗的Ca、K、Na及Mg等元素含量较为丰富[4-6]。为加快红稗开发应用,采用密度、苗龄二因素最优回归设计方案[7],研究红稗的产量,以期探明红稗植株产量的变化规律,为红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与试验地点

供试红稗由遵义市君惠园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地方品种,为常规种。试验于2014年在绥阳县风华镇银堡村遵义市农科院试验地进行,海拔860m,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年平均气温 15℃,最高气温 38℃, 最低温-5℃,年平均降雨量1000mm 以上。

1.2试验设计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方案,X1为种植密度(上限8000株/ 667m2,下限2000株/667m2);X2为苗龄(上限5月22日,即苗龄为50d,下限5月2日,即苗龄为30d),其具体处理设置见表1。试验于2014年3月22日播种,4月2日出苗,出苗后开始计算苗龄。小区行长6m,行距为0.5m,每小区4行,小区面积12m2,3次重复。其他措施按当地大田生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

表1试验设计方案

Table 1 The design scheme of test

1.3测定项目及其分析方法

在红稗植株成熟后,对各个处理进行两次收割,计算实际产量。试验数据采用Excel、DPS7.05[8]软件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学模型建立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 得回归F=99502.338,差异极显著, 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关系显著, 即此回归方程式能反映实际情况。

表2各处理下红稗的产量表现

Table 2 The yield of Careal Bacca Sedg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注:产量为处理3次重复的测量值的平均值。

2.2回归方程的解析

由于试验采用了无量纲编码, 偏回归系数已经标准化,因此, 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因素作用的大小及方向。由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可以看出,密度、苗龄对红稗植株产量的影响为苗龄>密度,但密度对红稗植株产量的影响表现出正效应, 而苗龄对红稗植株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从平方项的系数可以看出,密度、苗龄的平方项系数均为负,说明密度、苗龄的效应方程是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在本研究范围内存在一个有利于提高红稗植株产量数的区域。

2.3主效应分析

将任意两因素的值固定在零水平时, 可得恒定密度和苗龄条件下X1(密度) 、X2(苗龄) 与产量关系的方程式。

将各编码值代入上述回归方程中可得, 在密度、苗龄恒定时产量的变化情况(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编码值分别在-1~-0.2( 即密度2000~4400株/667m2、苗龄在38d)水平区间内,曲线的斜率较大,且为正,说明密度、苗龄在该区间内,产量是随密度和苗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编码值在-0.2~0.2( 即密度4400~5600株/667m2、苗龄在38~42d)水平区间内,曲线变化比较平缓, 说明产量随密度和苗龄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且在该区域内产量达到了最高值;当密度、苗龄的编码值超过0.2( 即密度5600株/667m2、苗龄超过42d)时,曲线的斜率又增大, 且为负,说明产量随密度和苗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对方程进一步分析可知,当X1编码值为0.09( 即密度为5270株/667m2) 时, 产量可达最高值为189.43kg/667m2; 当X2编码值为-0.11( 即苗龄为39d)时,产量可达最高值为189.46kg/667m2。

2.4边际效应分析

将密度、苗龄作边际效应分析,在其它因素取零水平时,可作出密度、苗龄对产量影响的边际效应图(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密度的边际效应变化幅度大于苗龄边际效应的变化, 且随着二因素的逐渐增加, 其边际效应逐渐下降。对方程进一步分析可知, 当X 1=0.1529(即密度为5459株/ 667m2)、X 2=-0.1692(即苗龄为38d)时,红稗植株产量达到最高值为189.74kg/667m2,这即是红稗植株产量达到最高值时的最佳组合。

图1 主效应分析Fig.1 Analysis of main effect factors

图2 边际效应分析Fig.2 Mrarginal analysis

3小结与讨论

3.1试验结果表明, 密度、苗龄对红稗植株产量的影响为苗龄>密度,但密度对商品穗数的影响表现出正效应, 而苗龄对商品穗数的影响为负效应。

3.2通过主效应分析表明,当密度在2000~4400株/667m2、苗龄在38d的水平区间内,曲线的斜率较大,且为正,说明密度、苗龄在该区间内,产量是随密度和苗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密度在4400~5600株/667m2、苗龄在38~42d的水平区间内,曲线变化比较平缓, 说明产量随密度和苗龄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且在该区域内产量达到了最高值;当密度超过5600株/667m2、苗龄超过42d时,曲线的斜率又增大, 且为负,说明产量随密度和苗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

3.3红稗产量最高为189.74kg/667m2时,二因素的最佳组合分别密度5459株/ 667m2和苗龄为38d。

参考文献

[1]徐本刚,苏伟.红稗的营养成分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9):76-77.

[2]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3]孙远明.食品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解春芝,李祖任,苏伟,等,红稗籽粒的形态解剖学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2013,4(4) :44-45.

[5]马光敏,钱晓刚,何增举,等.红稗干物质积累及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 34(1):87-89.

[6]高丽,李学芳,崔涛,等.民间药山稗子的生药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4) :44-45.

[7]丁希泉著.农业应用回归设计.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M].1986.

[8]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Influence of Density and Seedling Age on Yield of Careal Bacca Sedge in Guizhou

SONG Cheng-Xiao,SHU Zhong-bing*, DUAN Ming-yu,YANG Guang-xiu

(ZunyiInstituteofAgriculturalSciences,ZunyiGuizhou563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optimal regression design of two factors,the influence of density and seedling age on yield of characteristic careal Bacca Sedge in Guizhou. The result showed that under the test densities and seedling ages,with the two factors increasing commodities spike increased first and decreased later,considering that it was beneficial for the yield of Bacca Sedge plants, its suitable density was 4400 to 5600 plants /667m2 and the seeding ages was 38-42d. The best combination was screened when density was 5459 plants/667m2and seeding age was 38 days that the Bacca Sedge group reach the highest yield level.

Key words:Bacca Sedge ; yield; density; seedling age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项目:红稗品种提纯复壮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遵义市科合农字【2012】2号。

通讯作者:舒中兵(1980-),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玉米育种、栽培及推广工作。

第一作者:宋成孝(1977-),男,农艺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玉米育种、栽培及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苗龄密度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不同苗龄大花序桉造林效果分析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当代水产(2021年10期)2021-12-05 16:31:48
不同接穗苗龄对小果型西瓜嫁接育苗效果的影响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密度应用知多少
“玩转”密度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聚氯乙烯(2018年9期)2018-02-18 0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