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学校变革

2016-06-12 09:20刘影
教师·上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维学校老师

刘影

马云对互联网有这样一段话:“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

潮流已将我们裹挟,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拥抱互联网,融入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变革学校。基于这几年对互联网的感受、思考与学习,我谈两点实践体会。

一、用户思维——变革的逻辑起点

何为用户思维?每个人都有送礼的经历,想想买礼品时怎么决策?送给谁?他喜欢吗?他需要吗?企业在这方面是最敏感的:海尔“人单合一”就是用户思维的典范。“人”即员工,“单”即用户——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冰箱!学校的用户是谁?就是学生!

2015年“六一”节前,我们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给出多种过节方式让他们选择,结果“捉泥鳅比赛”呼声最高。

在空旷的塑胶运动场上搭建水池,准备工作难度相当大,但我们硬是拖来30吨沙子,垒出8个大水池,买了200斤泥鳅。孩子们都说:这是上学后最开心的一个“六一”!

我们“投其所好”,学生可以通过校长信箱提供喜欢的书目,学校买来放进开放阅览架。老师需要的教学用书、参考书也通过这种方式采购。各项比赛要颁发给学生的奖品都可以私人定制!这是我们在“用户思维”理念指导下的初步变革。

我们继续思考,很多传统的方式都要变。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常喜欢描述、要求、规定,效果很不理想。读图、刷屏是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就如蒙台梭利讲的:“我看见了,我就会了”。

我们尝试具有移动互联网特色的“点赞”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你文明,我点赞!”活动,只要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老师就掏出智能手机拍照并发在学校的QQ群中,学校“电视台”把它制作成视频,在操场上的大屏幕滚动播放被“点赞”学生的照片,孩子的行为因此改变很多。

受这件事的启发,我们把每周的升旗仪式做成国旗下的课堂,把课堂的内容拍成视频,学校因此为“电视台”配备了两名视频制作专人,开发视频教材,建成资源库。这些视频教材中的例子基本来自我们的学生。

今天,课程改革为何步履艰难,原因也一样,我们提供的课程是学生所需吗?我们的课堂形式是学生喜爱的吗?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级文件中。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关于核心素养,我最欣赏台湾教育界的一句话:“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知识、分数是带不走的,能带走的就是方法、能力、智慧。这些素养会永远伴随学生,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

我校是寄宿制小学,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的责任就是既当老师,又当父母。因此我们增开了“生活课程”并做了大量的探索。

我们分年级设立培养目标,编成教学计划,开发教材,逐一训练。如果以功利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分数毫无关系,但审视我们的办学目标,最终还是为了孩子的社会化。注重这类课程对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恰恰是目前教育最缺失的部分。如果我们放大学习概念,就会发现这些知识与能力对一个人的未来是多么重要。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那么一款好的产品要具备什么特点?乔布斯说,好产品要戳中痛点。痛点就是问题,戳中痛点就是能解决问题。

二、平台思维——每位教师成为发动机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80后、90后为主的职场,那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论,已经让位于动车理论,每节车箱都有一个发动机,整体速度才会提上来!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对学校来讲,不应该只有校长是发动机,每个教师都要成为发动机。

2012年,我到某省的一所学校考察,学校展示了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令人眼花,然后当我对一间厨艺教室发生兴趣,返身再去看时,学生正在打扫“战场”,我问:“下课了”?学生道:“没有,老师说你们走了就可以撤了。”

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不禁要问:是真的吗?“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只有内化为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才是一种文化行为。

无论校长的课程梦想多么完美,必须靠教师一步一步地将梦想变成真实。只有当每一个教师有都了改革的意识,课改才真正有希望。我们的做法是:把学校办成教师的平台!

1. 用好校内平台,人人都是CEO

互联网时代的人更加注重自我,寻求参与感和存在感,所以必须给足相应的舞台,才能最大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

从2010年起,我们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变成一个个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不同级别的项目,由教师认领这些项目,变成“项目经理”。成为“项目经理”感觉就不一样了,过去听领导调排,自己没有发言权,工作只追求完成。现在自己是领导,决定这件事怎么干,干完后还要秀给大家看,大家点赞情况怎样。

运动会结束后,学校微信群热闹非凡,总裁判长在感谢大家,这是个80后,是这个项目的CEO,运动会如此成功,他要怎么感谢全体教师?微信群里发红包,大家抢红包!金额虽不多,那抢得人气王的感觉就是好,代表运气!校领导们也参与抢红包。同事之间的感谢也是发红包,有点对点的感谢,有拼手气红包。这事在以前你想都不敢想,然而它符合当代人的心理,是搞好工作的润滑济。

2. 搭建外部平台,放大教师价值

仅仅在校内当CEO,还是有厌倦的时候,我们把平台再向外延伸,把教师向外推,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远离职业倦怠,同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主要三种途径:

(1)组建区域成长共同体。我们联合学校周边的六所小学结成专业成长共同体,每个学科每月举办一次业务活动,邀请盟校老师参加。盟校老师也会邀请我们的老师到他们学校去听评课、上示范课、搞业务讲座、担任赛事评委,这些原本我们以为没什么的事,老师们却很看重,他们会为一次下乡送教而专程去大百货商店买件新衣服。因为他们是80、90后,是个吃一餐饭都要在朋友圈晒菜的新人类。

(2)组成学科团外出讲学。我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观察型评课”向外校推广,于是经常有学校邀请我校的评课团队集体前往指导,老师们做好这一研究的积极性更高了。

我校的对外接待任务多,过去是校长一个人接待,现在只要有客人来,校长只作向导,所有学校的介绍由各部门主任、组长负责,他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份材料且年年更新,我们叫保留节目。讲的次数多了,很受客人好评,于是被邀请到其他学校作专题讲课。如家校合作、可视化育人、食育课程等。

(3)到联盟学校兼课挂职。刘光辉老师被盟校邀请担任葫芦丝教学,自从他到盟校兼课,粉丝大增,孩子们管他叫刘爸爸,每次上完课车要走了,孩子们都围上去依依不舍,那架势绝不输给刘德华!刘老师来自农村,穿着打扮不太注重,现在每天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不一样啊,人家现在是名星了”!大家见了开玩笑说。

3. 寻找更高平台,内需驱动成长

“刘爸爸”的故事对青年老师的触动是很大的。他们把眼光投向更宽广的空间。2014年寒假,语文教研组长游丹找到校长室,谈了她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他们想参与全国“主题阅读”研究项目,我们想:这太好了,我要你做不如你要做,这种课改才会真正落地。

于是他们主动去追随“主题阅读”教学的专家,在全国性的培训中多次主动请缨上示范课,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吸纳加入了全国性的研究团队,与专家签订了师徒培养合同。

我们还组织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获得成功与成就感。

只有让成长变成每位教师的内需,好比为他们装上了发动机,课改的氛围才会真正形成。这种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和同化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使他们体验到了职业生涯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八达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学校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校推介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