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雷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以及充实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实现。
一、注重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排除其他因素,只要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调动自己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积极地去探索物理学的奥秘。因此,为了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变,教师在课堂的情境设计方面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众所周知,物理学的知识比较抽象和理性,如何把这些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和感性,这是物理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情境设计不失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例如,在学习“分子”的定义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构成特征,而是通过一个物理实验作为情境的设置。事先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具,一个一米左右的密封玻璃管,一个注射器和橡皮塞,红颜色的水一杯,工业酒精一杯和一根铁丝。先引导学生用注射器注射一些水到玻璃管,不超过一半的体积,然后用酒精覆盖水面,直到加满玻璃管为止,用橡皮塞塞紧玻璃管口,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摇晃。结果发现,玻璃管中的混合物液体的体积变小了。然后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电路章节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准备了两只小灯泡和两个开关,以及电线和电池,让学生去连接,直到灯泡发光为止。最后我再作总结,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电路的连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情境的合理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比直接开门见山的讲解原理的效果要好得多。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进行启发式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中真正地理解原理。
二、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必经阶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新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鼓励学生动手练习,养成勤动手、勤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实验课“伏安法测电阻”中,教师要注意实验课的细节问题,让学生讨论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极连接方法以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并让学生对比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分析两个实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不唯书,尽情地进行创新尝试。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对知识达到巩固的作用,又促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学会关注细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地进行实验,不把实验课堂的主体性还给学生,学生只是一味地观察,或是按照课本的要求来进行实验操作,是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只有在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才能萌生不一样的灵感。
三、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起到陶冶情操和丰富课外生活的作用,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各种活动,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和课堂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说,课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形式要与众不同,内容要更具有实用性。
比如,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课外活动,名字叫“鸡蛋撞地球”。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联想,怎样做到鸡蛋在高空中落下完好无损,让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探着去发明一些物理器械。有的学生自己设置了一个所谓的减震器,将鸡蛋放进减震器里,减震器的材料是很普通的泡沫和棉花等,这些材料的柔软性会起到缓冲的作用,使鸡蛋不受外力的巨大冲撞而破碎。有的学生给鸡蛋做了一个类似于保护罩的装置,这个保护罩呈多面体形状,把鸡蛋置于保护罩的内部,用绳子将鸡蛋固定住,使鸡蛋悬浮于多面体内部空间,多面体装置从高处落下,鸡蛋就不会受到外力的冲撞,自然完好无缺。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动手动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受到启发,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外活动中,体会到课堂中所涉及不到的东西和知识,积极地探究课堂外的奥秘。
综上所述,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能力来说是一种严重束缚,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物理教学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