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颍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廉政倡导者,“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他的作品中,其《卜居》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招魂》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此日:“不求日清,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屈原所言“廉洁”,实则与“廉政”词近义同。此外,屈原还努力挖掘廉政的丰富内涵,提出了许多见解独到的廉政观点。毛泽东深受屈原廉政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弘扬并发展了屈原的廉政思想。
一、屈原“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理念对毛泽东的影响
屈原《离骚》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将“美政”作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他的美政内涵十分丰富,这里只能列举几个要点如下:
一是尧舜之道,这是“美政”的典范。《离骚》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尧的伟大,在于则天,天无私覆;舜的伟大,在于有天下而不占有天下;其精神一致。故屈原称之为“耿介”,即光明正大。孔子称赞尧舜,屈原和孔子一样也称赞尧舜,从这一点来说,“美政”也就是尧舜之道。
二是要实行德治。《离骚》说:“览民德焉错辅。”“民德”一语见于《论语·述而》,屈原所说“民德”,或许从之而来。屈原主张德治,故关心民众的疾苦,在《离骚》中反复表现出来。《离骚》说:“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大招》中列举了如察夭隐,存孤寡,正始昆,广田邑,昌人民,当赏罚,章德泽,理万民,尚贤士,禁苛暴,诛讥罢等等,这一系列关怀民众的政策、措施,共同体现了德政、德治的精神。
三是举贤授能,造宪立法,是保证施行“美政”的两种手段。《离骚》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举能授能”,是就人而言,是保证“美政”执行的手段。施行“美政”,要依靠人去做,而且必须要有贤能的人,才能忠实地持行“美政”,才有能力推行“美政”。
同屈原一样,毛泽东主张学习尧舜。他认为,人只要努力,说尧舜的话,作尧舜事,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创作了两首《七律·送瘟神》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句诗,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歌颂。解放了的人民,确定了社会主人的地位,本质力量得到了淋漓的发挥,让高山低头,令河水让路,将扼住人们命运的瘟神彻底消灭,这样的人民是真正的神、真正的舜尧。
毛泽东深受屈原德治观念的影响。从战国到清朝末年,由屈原以及孔子、孟子、苟子等儒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经过汉代学者初步系统的论证,再经过宋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理论思辨和逻辑论证,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中的维护道德秩序、注重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理解他人、热爱集体利益、致力整体发展等个人修养观念、政治道德观念和公共道德观念,对毛泽东的德治思想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十分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来武装党员、战士和全体人民,十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他同样看到了精神、道德、意志的作用,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他认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在晚年,他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精神武装全国人民的头脑,要经常开展“灵魂深处的革命”。
得人才者得天下,毛泽东直接继承了屈原的举贤授能观念,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毛泽东用人的最大特点是唯才是用,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说过:“干部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其用人标准是: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远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大公无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这就是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有了用人标准,还必须善于识人、知人,只有这样才能“善任”。毛泽东在“知人”的过程中,善于抓住人才的品质和个人特点,根据其专长来安排工作。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
二、屈原“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理念对毛泽东的影响
屈原具有深刻的亲民、爱民、恤民意识,他想通过改革法制、修明法度、摒弃秽政等途径,实现民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忠耿亲民。屈原的《离骚》中有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长叹一声,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他是在哀叹那民众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他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疾苦,洞察天下苍生命运。《离骚》中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果是屈原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即使粉身碎骨、死亡多次也不后悔。他不愿放弃而执著追求的是什么呢?在他写的《九章·抽思》中有了答案:“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很想不顾一切地远走他乡,但是看到人民还遭受着苦难,就自觉地停止了这种想法。屈原一生遭遇劫难,受人谗害,屡被放逐,生活窘迫,人身困苦,本有离开楚国而远走他乡的念头,但他看到人民的悲惨生活,出走之念戛然而止,憂民亲民之情战胜了自我。
二是德政惠民。《离骚》中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楚王荒唐糊涂,始终不体察民众之心。屈原认为德政以德为本,惠顾于民。只有急民之所急,思民之所思,用民之所用,帮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危,济民之所难,扶民之所困,排民之所忧,才能国强民富。
三是公天下。《离骚》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无私阿”,就是不私阿一家一姓。这是对家天下的否定,对公天下的向往。天下为公,圣哲在位,施行德政,人民自然会幸福,这是屈原的理想社会。
四是修明法度。屈原《九章·怀沙》中说:“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要依照法度办事。他提倡依照法度规范言行,才能做到公正无私,也才能有正大光明的行为方向。他在《九章·惜往日》中又说:“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国家越是富强,越是要重视法令的建立与完善。把国事托付给忠贞之臣去治理,才能使天下永久太平。
在屈原“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理念的影响下,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4年9月8日,他在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提出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以后的讲话中,他又多次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党我军的共产主义觉悟迅速提高,执行力大大加强。
与屈原一样,毛泽东见不得老百姓受苦。1957年的12月,毛泽东的卫士马维回家探亲。临行时,毛泽东交给他一个任务,搞社会调查,去了解民情。马维带回了一个又黑又硬,掺杂大量粗糙的糠皮窝窝头。他要用这个窝窝头向毛泽东主席交差,马维告诉主席:“乡亲们就是吃这个东西,我讲的是实话。”毛泽东的眉毛一下子拧紧了,向上高耸。接过窝头时,他的手有些抖动,他很费劲才掰开那窝头,将一块放人嘴中。他才嚼了几口,眼圈就红了,泪水一下子充满眼眶。第一口咽下,泪水哗地淌下来,怎么也忍不住,像决堤的水一样。
毛泽东很赞赏屈原德政惠民的观念。他认为,为了解除老百姓的苦难,必须施德政。在1934年于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讲话。该文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前提是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好的工作方法,即施德政则是保障。深刻而精辟地点出了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几十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弘扬。毛泽东把屈原“公天下”的观念,改造成为了全民族、全体人民自觉遵守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成为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最高思想准则。毛泽东对“公天下”观念的改造,拓宽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视野,把人从狭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低俗的境界中解脱了出来,净化了人们的灵魂,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
毛泽东与屈原一样,非常重视修明法度。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率先提出宪政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他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讨论这部宪法的草案时,毛泽东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他还说,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三、屈原“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理念对毛泽东的影响
屈原的廉政观与修身观,可概括为行廉志洁。行廉包含行正、行健、行壮,表里如一,耿介亮节;志洁包含志高、志美、志清,胸怀
理想,终身追求。其主要内涵有:
一是不断修炼,“上下求索”。屈原在《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既有强烈的、自觉的成才渴望和修治能力,也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升华自己理性层次的能力。他在《离骚》中又说:“苟余情其信娉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意思是说:只要我内心确实美好纯洁,即使我长期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也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离骚》中还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其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勇于奋进,极力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不但惊醒世人,而且具有强大久远的传播力和穿透力。
二是立志修名,“名不虚作”。《离骚》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重视自己的名节,担心已近年老之时还没有树立名声和气节。美好名节是屈原一生之所求,视名声气节重如金、贵如命。屈原修名贵在“德”、“名”兼重,名不虚立,实至名归,而且是功成名遂,名垂千古,并非逐利争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屈原在《九章·抽思》中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堪称为屈原的至理名言。其意思是说,优秀品德主要依靠自身的不断修炼,美好名声主要依靠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人不虚生,时不虚度,名不虚传,乃修身、修名、修德之道。
三是廉正高洁,“闭心自慎”。屈原在《离骚》中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节操死于正直,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称赞的人生道路。他又在《九章·橘颂》中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头脑清醒,独立于世,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节制私欲,小心謹慎,自始至终不会犯错。为人处世,要头脑清醒,勤于思索,不同流合污。为官要谦虚谨慎,节制
私欲,光明正大,廉洁自律,才能保守节操,不犯错误。这既是屈原的劝世箴言,也是屈原的处世之道。
深受屈原“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理念影响的毛泽东,多次论及并践行屈原率先提出的修身、立志、廉洁、自慎等观点。
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不断修炼,“上下求索”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就如痴如醉地学习屈原的《楚辞》等作品,对屈原关于修炼、求索的观点和行为崇拜得无以复加。1915年秋天,他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写出《征友启事》分寄长沙各学校,其内容就有“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等语。此次征友获得了罗章龙、李立三等青年的积极响应。
以屈原为榜样,毛泽东一生都在言志立志,青少年时,他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参加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就是《言志》,这正合他的心意。他联系农民的痛苦、社会的时弊、民族的危机、祖国的前途,一气呵成,纵情地抒发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校长李元圃看了这篇文章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之才”。毛泽东后来说过,真正的立志是要掌握真理,然后去实现真理,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客观规律,然后按客观规律去推动社会的前进。认清真理,坚持真理,去实现真理,这才叫真正的立志,叫做立大志。
毛泽东非常赞同屈原节制私欲、“闭心自慎”的观点。他用尽毕生精力去跟私心做彻底的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真正做到了“公者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