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红林 何轩 鲁涛
本文将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即探讨“屈原精神力”的历史生成过程、“屈原精神力”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与此同时,以毛泽东接受屈原精神为当代典型个案,谈谈毛泽东对屈原精神的肯定。
一、“屈原精神力”的历史生成过程
“精神”可以成为一种力量,在当代国内外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及学者的思维中,已经被认作一个不争的事实。民族精神在民族或国家发展中形成,并且起着凝聚、吸引、创造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亦是国际间民族或国家交往中的“精神竞争力”。而民族精神并非抽象的,是由无数个民族的“脊梁式”人物支撑起来的,屈原就属于其中之一。古今中外,谈到屈原,大都为其强烈的爱国忧民及正直高洁人品(即“屈原精神”)所折服。屈原精神传承两千多年,传播海内外,不断彰显着其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和经济创造力,合而言之,就是“屈原精神力”。
纵观历史,屈原精神的褒崇,有着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屈原精神力产生的历史文化机缘。具体而言:
(一)晚唐敕封“昭灵侯”:屈原精神宗教文化价值被首先认同
据文献记载,唐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将各地祠庙增入祀典:“诸祠庙:自开宝、皇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人祀典。”泪罗屈原庙时处其中。
不过,现有文献记载,最早敕封屈原的皇帝,是晚唐时期的昭宣帝(哀帝)。《旧唐书·哀帝本传》载,天占二年(公元905年)湖南节度使马殷,复修岳州三闾大夫祠,乞赐名额。朝廷在同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要求沿袭天占元年(公元904年)九月的敕封:“昭灵侯”。其原文如下:
壬寅,湖南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之侧,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圯,臣复修庙,了毕乞赐名额者。勒旨:黄陵二妃祠日懿节;洞庭君祠日利涉侯;青草祠日安流;三阊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已封昭灵侯,宜依天元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
屈原被敕封为“昭灵侯”,是对屈原精神的哪一方面的褒崇呢?传承下来的《封屈原敕》或许可以解开这个谜,原文如下:
崇敕日:楚三闾大夫屈原,正直事君,文章饰己。当椒兰之是佞,俾蕙苣之不香;显比干之赤心,蹑彭咸于绿水。虽楚烟荆雨,随强魄于故乡;而福善祸淫,播明灵于巨屏。名早流于竹素,功有益于州闾。爰表厥封,用旌良美。宜封为“昭灵侯”。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尸子》:“天神日灵。”《风俗通》:“灵者,神也。”《大戴礼记·曾子问》:“阳之精气日神,阴之精气日灵。”《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可知,崇敕中所言“播明灵于巨屏”,乃肯定屈原是常护佑阳间生灵的天神或人神。今天,秭归、汨罗等地仍有将屈原奉为神灵的文化民俗遗存,秭归端午龙舟赛唱“招魂曲”,泪罗端午龙舟赛前龙头“朝庙”,均是屈原灵魂能主宰祸福的神灵信仰的遗留,体现了民间最朴实的“神灵”崇拜。
“昭”是对屈原“名早流于竹素,功有益于州闾”的彰显与对屈原“正直事君”的提倡;“灵”是唐代官方对民间屈原信仰的认可,也是一种福祉祈愿;“侯”是给予屈原的官品爵位。崇敕日:“爰表厥封,用旌良美”,即是说,朝廷同意地方官的上表请求,再封屈原“昭灵侯”,以助风化。
晚唐首次崇敕屈原,是朝廷祭祀典礼制度发展催生的结果,也是民间对屈原神灵崇拜的官方认可。从官方角度看,此时是乱世之秋,国家动乱,藩镇割据,皇帝需要地方节度使的忠诚,于是依据地方官员的奏表,及屈原“明灵”之神信仰的民众基础,赐封了屈原。某种程度上,可以在乱世聚民心,维护地方政权的稳定。这实际是乱世盼忠臣、求平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亦表明屈原精神的宗教文化价值得到了官方认同。
(二)后晋进封“威显公”:屈原精神政治功用的初步彰显
唐天{右元年(公元904年)首次敕封屈原33年后,后晋高祖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五月,马希范再次修缮屈原庙宇,并恳请后晋的新皇帝敕封:
晋高祖天福二年......五月,湖南马希范奏,青草等四庙各乞进封。敕:青草庙安流侯宜进封广利公;洞庭庙利涉侯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
这次是文献所载屈原第三次被官方敕封。前两次是唐天元年雷满奏封、天二年马殷奏封,两次都用“昭灵侯”的封号。这一次敕封“威显公”,屈原的官爵升为“公”,应该是马希范彰显自身政治地位的一种“隐形”方式。这可以从他本次呈请的其他三庙有两庙封号均由“侯”升“公”得到佐证。
屈原被敕封为“威显”,是对屈原精神的哪一方面的褒崇呢?从谥号内涵看,当是对屈原刚直弘毅的褒崇。《谥法》卷二:“赏劝刑怒日威。以刑服远日威。弘毅执正日威。”在屈原《离骚》等诗篇中,他反复重申自己维护国家法度,不愿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九死不悔。这正是“弘毅执正”的内涵。所以,追封为“威”有三种情况,屈原封号中的“威”,显然是“弘毅执正”。又《谥法》卷二:“显行见中外,日显。”屈原有“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其德行品质为后人钦佩,理应彰显。可见,在民间对屈原神灵崇拜基础上,官方越来越明确认识到,屈原封敕的政治功用,即借助历史人物来激励地方臣民“弘毅执正”。
(三)北宋封“忠洁侯”、“清烈公”、元代封“忠节清烈公”:屈原精神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正月三十日,敕封屈原为“忠洁侯”,亦即潭州屈原庙额。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七月二十七日后,屈原封号统一为“清烈公”,秭归、汨罗屈原庙额均用此封号。元仁宗延祜五年(公元1318年)七月三十日,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元代晋宗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元代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汨罗屈原祠题额“忠洁清烈公”,元晋宗泰定(公元1324-1328年)、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秭歸屈原祠仍袭额“清烈公祠”。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湖北省》:“屈原祠一名清烈公祠。......1978年迁至今地复建,计有山门、大殿、左右配房等建筑。山门为牌楼式,高14米,四柱三楼,正中门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字样,面墙泥塑,彩画人物故事,一如旧制。”
今人李煌祖有诗《谒秭归清烈公祠》:“跋山涉水朝清烈,筚路临睨吊旧乡。千古国殇怜屈子,万方华裔唾怀王。”
均可证“清烈公”是屈原封号中使用频率最高和沿用时间最长的封号。
屈原被敕封为“清烈”,是对屈原精神的哪一方面的褒崇呢?“清”,与“浊”相对,本指水碧绿、无杂质,引申义指“圣人”的品行高洁无邪念,如《淮南子·原道》:“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谥法》卷三:“避远不义日清。伯夷与其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而孟子以为清。”这里所谓“清”,即远离不道义的事情,就如商末孤竹君之长子伯夷见人帽子戴得不正就离开远去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些诗句表明,怀抱清白之志、为忠直而死,是他的志向。宋代朝廷正是褒封屈原有“圣人”之“清”,是肯定和褒扬屈原的高洁品行。
何谓“烈”呢?“烈”本指火燃烧旺盛。《说文》:“烈,火猛也。”《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引申义,指光明、显赫之义。《国语》:“君有烈名。”《诗·周颂·载见》:“休有烈光。”再引申指“功业”。《汉书·王莽传上》:“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又引申代指那些为了功业而死或维护正义而性格刚直之人,如“烈士”、“烈女”等;《謚法》卷二:“安民有功曰烈。秉德遵业曰烈。”明郭良翰《明谥纪桑编》卷二《谥法上》:“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屈原在《橘颂》中赞美橘树:“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其实是屈原秉德遵业、刚勇正直品格的写照。宋代历史上曾追封南宋抗金名将张俊“忠烈王”。可见,宋代褒封屈原“烈”就是提倡人臣清刚、忠直、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怀。
以“忠、清、节、烈”评价屈原的品格,自汉代以来得到广泛认可。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叙》:“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朱熹《楚辞集注序》:“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二“社稷”将屈原列入“忠臣”名录:“......楚三闾大夫屈原,汉大将军霍光,汉太傅萧望之,汉丞相丙吉,蜀丞相诸葛亮,以上忠臣一十六人。......并令郡县长官,春秋二时择日,准前致祭。”汉宋文人学士对屈原“忠清节烈”品格的彰显与封建朝廷政治伦理建构要素,不谋而合,成为封建皇权维系根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但,屈原之“忠”亦被理解为一种爱国情怀,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游国恩《楚辞注疏长编序》:“今观其辞,宗国之念至切,发扬蹈厉,深入人心,足以鼓舞其遗民志士报仇雪耻之义气,真天地间不可少之文也。”
嵇文甫在《关于历史评价问题》中说:“他(指屈原)显然已经成为我们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旗帜。不仅中国人,就是所有全世界为祖国的独立解放,为人类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一谈到他的作品,一看他的传记,谁能不受深切的感动,而百倍鼓舞起反抗强暴的力量?”。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离骚》这篇政治抒情诗是一首哀歌,使人栩栩如生地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如何渴望在道德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社会。”主持翻译俄译本《屈原诗集》的费德林说:“屈原的诗歌是全人类的财富。”“屈原的英名继续辉耀在中国诗坛的顶峰,他那仍旧生气勃勃的深刻而激越的思想和感受,同我们现代人的思想经常而密切地相联系。”“对于我们最重要的地方,并不是屈原的悲哀和心伤,而是他敢于确信自己和不断地号召要走向另一种新的生活的力量。”费德林说,屈原“敢于确信自己和不断地号召要走向另一种新的生活的力量”。这是屈原精神力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体现。
二、“屈原精神力”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
美国学者瑟夫·奈所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指一种“软性的”或非强迫或非威胁手段而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即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或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1993年“软实力”一词被译介到中国。2005年中国学者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
屈原作为历代官方所褒崇的“千古忠臣”、作为中国文坛的“诗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端午节的“纪念主角”,屈原精神之“忠、清、洁、白”,在两千多年的国家文化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及国际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是十分显见的。具体而言,“屈原精神力”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有三个方面:
(一)屈原精神之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屈原曾作为士大夫忠节清烈楷模或人品偶像,凝聚知识精英。今天,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精神在吸引世界民众的同时,仍在凝聚着华夏儿女爱国爱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端午节里老百姓吃粽子纪念屈原,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选择,体现出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怀有悲悯情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学者王秋桂曾解释民俗仪式的文化功能时说:“有人认为仪式行为是一种迷信的表现,但是仪式行为有它正面的功能:它往往能给予当事者一种希望,增加当事者信心。而集体性的仪式行为更能够促进群体的团结。......这些传统(指仪式)反映出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形态、信仰关系、价值观念和艺术成就,以及这些在历史上的演变及在地域上的发展。”屈原在楚地民间已经具有了如此的精神召唤力。
随着屈原世界影响的扩大,泪罗端午节的龙舟赛和秭归祭祖仪式,逐渐成为了华人寻根问祖、寄托乡思的一种表达方式。屈原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屈原精神的文化吸引力与国家文化外交——兼论毛泽东对屈原精神的肯定
据考证,朝鲜半岛上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即有屈原作品的传播接受,朝鲜半岛对屈原作品及其精神接受的深远历史,也正影响着当代韩国学者对屈原精神的关注,进入21世纪,韩国学者提出,屈原“虽然没留下像孔子的《论语》和孟轲的《孟子》那样的哲学著作,也没有写出如庄周的《庄子》和苟况的《荀子》、韩非的《韩非子》那样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著作,但其思想品格也如上述诸子的思想影响一样广泛而深远,甚至比上述诸子的影响更大。”
而在另一个邻国日本,也约在七世纪初,就已知晓屈原和楚辞,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摄政期间,移植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实行社会改革,所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就“有着楚辞这些文字和思想的影响”。日本文人石桥岛南有诗说:“醉来好把《离骚》读,欲吊千秋屈子魂。”(《端午书怀》)可见,在世界文化史上,屈原精神曾经展示了其独特的吸引力和超时空的永恒价值特性。
毛泽东多次以屈原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外交辞令中引用屈原诗句,或以《楚辞》作礼品赠送外国领导人,其深层原因,正是屈原作品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也是屈原深远的国际影响力。1949年12月6日晚,毛泽东登上火车,去苏联访问。在火车行进的途中,一次与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起中国文学,由《诗经》谈到屈原。毛泽东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会见访华即将回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中,他引用了屈原《九歌》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来表达对尼赫鲁的友好之情,还向这位异国政治家介绍屈原。”
1972年9月,毛泽东把仿刻宋版《楚辞集注》赠送给日本政要。
可见,毛泽东肯定屈原,认为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毛泽东写有《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才华,对屈原的悲愤、绝望心境体味准确,并借用香草美人,精炼和巧妙地的再现了屈原精神特质。
除了对屈原正直刚烈品格的进行肯定外,毛泽东对屈原詩歌的意境与句式也很欣赏。他常常读屈原的作品,自己的创作中也常化用屈原的诗句。如《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显然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三)屈原精神之经济创造力与地方政府屈原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与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元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已成为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世界文化产业中,美国占比为43%,欧盟占比为34%,日本占比为10%,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占比为13%。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为10%,我国占比为3%。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产出,已经占到了其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全部经济产出,目前还占不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7%。”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如何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界与经济学界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以屈原精神为灵魂的屈原文化现象,在21世纪初,便被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的宜昌市、秭归县、泪罗市、常德市等地的行政领导、企业家所关注。2002年4月,在湖北省宜昌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与会的各界代表纷纷就宜昌市城市文化品牌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主张打“屈原牌”。2002年4月5日《三峡晚报》周末版报道:2002年4月5日,宜昌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各界人士充分探讨,最后在“三峡文化牌”与“屈原文化牌”中选择了后者,认为宜昌打“屈原牌”更符合实际。与此同时,湖南的泪罗、临湘、桃江、汉寿、溆浦、辰溪、沅陵等地,近几年都在梳理自己城市的文化脉络,致力于屈原文化品牌的打造。近年来,湖南学界提出“高扬屈原应成为湖南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称屈原“有利于增强湖南全面发展的软实力”,湖南“因屈原而形成的文物和遗址,有3处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成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成为了复活屈原灵魂的宣教场,积淀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三湘儿女。”
屈原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来源和核心价值,早已深深地根植在民众的灵魂深处,具有极大的张力和传承性,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全面繁荣的今天,可以将这种文化资源转化成一种创意文化产业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屈原精神力,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谐社会建设、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等。以屈原精神为灵魂的屈原文化,具有极大的张力和传承性。屈原精神力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族凝聚力、国际文化吸引力、文化经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