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毛泽东的爱国主义

2016-06-11 16:52:46郑久芳
湘潮(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

郑久芳

屈原是湖湘文化的鼻祖,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毛泽东深受其爱国思想的影响,并对他崇高的品格、旷世的作品推崇备至。笔者就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屈原的爱国精神与表达方式

(一)忠君爱国

春秋战国的诸子大多是不讲爱国的,特别是朝秦暮楚的纵横家,如战国苏秦先以连横说秦,游说不成后就放弃了连横,转而改用合纵游说赵国。但是,屈原不一样,他的思想核心便是爱国忠君。在《离骚》开篇,他就陈述自己与楚王同宗,一言“恐皇舆之败迹”,再言“忽奔走以先后”,把自己与君主捆绑在一起,后来他的“美政”不被楚怀王所接受,并因此遭到疏远,最后是流放,他仍然寄希望于国君,时刻希望国君能改过,振兴国家。这与屈原的出身、地位有密切关系,《离骚》开篇即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理应为楚王效力。正是珍视自己的贵族出身、地位,屈原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楚王、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一生竭忠尽智,辅佐楚王,希望楚国的强盛和振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然而君主昏庸,他遭到小人的嫉妒,被君王疏远。在朝秦而暮楚、楚材为晋用的战国后期,像屈原也可以用他的才识服务于其它国家,但他深深地眷恋自己的祖国,“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相反,为了楚国的强大,他还不断用“美政”理想教育学生,政治上要求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社会混乱在于小人不守法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密以为度。”因之要“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同罗章龙谈起屈原,主张对《离骚》赋予新的评价。后来,毛泽东一直认为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诚然,这里的中国人也包括毛泽东本人。

(二)恤民忧民。难能可贵的是,屈原的忠君爱国与恤民思想是密切相联的。民本思想得名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虞夏书·五子之歌》)屈原关心人民疾苦、十分同情人民,这在他的作品中常有情不自禁的流露,如“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等等;更由于流放到民间,对人民力量的认识比前人更深、更充分,强调得人才、得民心的重要,强调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因此,屈原的忠君爱国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恤民忧民思想血脉相连的,这构成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对我国人民传统爱国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9年1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

(三)至死不悔。屈原生活在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他以诗人所特有的敏感,预感到大厦将倾。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出于对楚王的一片忠心,出于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他始终为政治改革呐喊,以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美政,即使被楚怀王疏远、被流放后,仍以悱恻缠绵的哀吟,试图唤醒昏聩的楚国统治者。屈原坚定、执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一再通过直言、比兴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朝搴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诗人惟恐自己会逐渐衰老,愿以千里马驰骋的精神去锐志改革,为理想而奋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离骚》)为了实现“美政”奋斗的志向,他毫不妥协、毫不动摇、毫不退缩,既使多次面临死亡的危险。然而,“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怀沙》)世事浑浊,他却独醒,明知不可避免一死,也要追随前贤,坚持理想,直至自沉泪罗,用生命来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看似有些愚忠,其实根植在楚文化里,即所谓的蛮,而《橘颂》以形象的比喻道出其中的实质,“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橘颂》)楚国灭亡以后,仍然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谚,而秦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农民起义过程中,或者号为“张楚”,或者以“楚怀王芈心”、“楚将项燕”为号召,最后到底是楚人亡秦,可见楚地民族精神影响的深远。对此,毛泽东曾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

(四)屈原爱国精神的表达方式。屈原开创了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忧国忧民思想的先河,其作品處处闪耀着爱国思想的光辉。首先,积极浪漫、风调激促,是屈原楚辞的风格,也是其表达爱国情感的主要方式。屈原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抒发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神游太空,把山川风物、花草树木、云霓神鸟、虬龙鸾凤,与屈原自己的高尚情操、爱国激情紧密地溶汇在一起。《离骚》是一篇神游太空之作,想象奇特、场面恢宏、华丽诡谲,情感浓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的艰难历程,其间洋溢的爱国激情,是随处可见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以自然物为象征,追求理想生活。前四句可以说诗人在创造美的理想生活,诗人种植各种奇花异草,表达自己为美好事物而斗争的精神,也给我们一种哲理启示:理想的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我们亲手去实践、去追求;后四句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殷切希望,表示自己因追求理想而作出牺牲也在所不惜。其次,屈原运用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辞藻于作品中,来表达其对理想的追求。战国时代,楚国之风俗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和祈祷在民间流行,这给屈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分。他把楚国的神话传说,甚至自然界的日月风云等,都大量调集到诗篇中来,以反映丰富的现实生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如“驾青虬兮骖白彳离,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高度赞扬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理想取向,是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的;再如《东君》即是对太阳神的颂歌,更是屈原的理想之歌。

毛泽东诗词继承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并创造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他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诗词里,如在《菩萨蛮·黄鹤楼》中,他运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贯穿南北的交通来比喻当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好形势;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极其危险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出因国民党政府背叛革命,而对大革命前途所生的忧虑。特别是他的名篇之一《七律·答友人》前四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即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的故事。“帝子乘风下翠微”,显然是由《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变化而来。“斑竹一枝千滴泪”也是化用湘夫人闻帝舜死于苍梧,十分悲痛,眼泪沾在青竹上,留下点点斑痕,而成斑竹的故事,由此可见屈原对他的影响之深。

二、毛泽东对屈原爱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

毛泽东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涵上尽管已经大大延伸,但毛泽东仍然认为“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以继承他的精神品质为傲。就其独立不迁的个性、忧国忧民的情怀、坚守真理的韧劲、以及浪漫豪放的气质而论,古今相距2300多年的两位伟人虽有所不同,却有着几分神似。

第一,忧国忧民、勇于反抗,使毛泽东成为旧制度的掘墓人。屈原与毛泽东同处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目睹社会的黑暗,立志改造这个社会,这是他们的精神动力。不过,屈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也不愿意摆脱楚国国君的束缚,而毛泽东正处于中华民族探索新出路的关键时期,从青年时代就接触到君主立宪、教育救国、哲学救国、地方自治等各种救国良方,已做好了与不合理的旧制度做决裂的准备。五四运动后,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此走向了一条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组织湖南农民协会,领导中国土地革命,赶走日本侵略者,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成为一切不合理制度的掘墓人。

第二,实事求是、坚守真理,使毛泽东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家。用马列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敢于坚持真理,成功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并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的个人命运也随着中国革命的波折而跌宕起伏,备受政治打击。即使如此,毛泽东还是坚持他一贯正确的主张,认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正因为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革命过程中,他一贯重视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教育农民、解放农民,最终成功地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领导创建了新中国。

第三,浪漫激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使毛泽东具备浪漫而豪放的诗人气质。屈原以积极浪漫主义表达自己的美政理想,并以投江殉国以示信仰,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毛泽东也具有这种浪漫激情,年轻时他就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篇,并且他的诗词用典、遣词很多出自《楚辞》,可见屈原文风对其影响之深。不过,毛泽东主要是个政治家、革命家,所寫诗词是以所经历的革命为主要题材,在浪漫中反映出革命的现状,体现着高昂的革命激情,不带有屈原式的哀怨、自叹,而显得更为豁达、雄浑。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世人所惊骇,在艰辛的长征途中,不少人悲观失望,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但毛泽东却用56个字对长征进行概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红军眼里,长征所遇到的一切阻碍都显得那么渺小,就连那岷山的千里冰雪,也被视为胜利的曙光,而让人感到欣喜,这是何等的豪迈气魄。《沁园春·雪》更是气势逼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谓傲视古今,纵观历代帝王,或以武平定乱世,或以文富民兴邦。可是在党所领导的革命伟业面前,都显得渺小不堪,只有人民的战争,才能赢来安居乐业,才能赢来国家强盛,山河才能更加壮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惊天之语,显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展示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

(二)发展

1.爱国主义内涵上的变化。毛泽东从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他肯定爱国主义仍是维系国家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也指出它是一个阶级的、历史的、具体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他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他还指出,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维护祖国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就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建国后的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表现为“愿意为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同时,他还强调爱国主义要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并强调一个政党只有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一方面用国际主义的精神教育党员和人民,另一方面又代表本国人民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时,才能得到本国人民的信任和爱戴,才能成为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2.突出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首先,毛泽东非常强调维护国家主权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史,他说:“一百年来,中国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起,后来有太平天国的战争,有甲午战争,有戊戌维新,有义和团运动,有红军战争,这些虽然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反抗外敌,或改革现状的”。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争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要实现这一目的,摆脱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命运,保证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独立是首要条件。所以毛泽东一再强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其次,他非常重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的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和民族分裂,需要我们建立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抗战时期,他说:“为要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只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中的一切生动力量,这是唯一无二的方针”,并且强调“中国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将决定于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其三,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个政策而奋斗;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同时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使各民族人民感受到了革命的前途和希望,使他们愿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自觉奉献。

3.重视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它们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特别强调要有辨别的对待历史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及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不仅如此,他还提倡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外国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应有正确的态度。他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总之,尽管毛泽东的爱国内容、表现形式早已超出了屈原的认知范畴,并随着时间更替、国家变迁而吐旧纳新。但是,数千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屈原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包个粽子救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屈原诗·天问
文艺论坛(2017年6期)2017-04-24 07:04:38
屈原送米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