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作为中华民族的自然坐标和人文精神丰碑的昆仑山,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屈原和毛泽东的昆仑情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人真情感受屈原的湘楚文化、内心情感、心理意象和人生追求,切实认可毛泽东所作出的“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的论断。
30.毛泽东书写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
屈原是湖湘文化的鼻祖,湖南人民对于屈原具有特别的感情。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
湘楚文化、湖南江山、乡国情怀,把屈原和毛泽东深深地串联在一起。屈原对于自己的国、族、家具有自豪感和深厚情。毛泽东青年时期和晚年,多次书写屈原名作《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毛泽东以屈原的家乡人为自豪,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诗歌为钦佩。所以,他用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的行书,书写了《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夫惟捷径以窘步”,也用端正齐整的小楷,书写过“帝高阳之苗裔兮......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留下了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出神入化的书法珍品。
毛泽东的书法,很喜欢抄录古典诗词,特别喜爱的作品往往会多书写几幅,留下了毛氏书法的经典。《毛泽东手书选集》古诗词卷中可见,屈原的《离骚》、王勃的《滕王阁序》等作品,毛泽东就书写有两幅以上之多。
屈原反复吟咏歌颂的女神的故事,感动了后世的中国人。屈原之后,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郭沫若的《凤凰涅》都有女神的影子。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巫山云雨”、“神女应无恙”,同样抒发了对女神的无限想象。
有著名学者在岳麓书院设坛讲学,认为中国的文人在湖南以外的任何地方,他不敢“问天”,只有到湖南就敢“问天”。屈原的《天问》就是在湖南写的,朱熹也一样,到了湖南这个地方就有宇宙意识。屈原到了湖南以后,“怀质抱情,独无匹兮”,“定心广志,余何惧兮”,恰恰是由于这种宇宙意识、天地意识、抗争意识。贾谊到了湖南就想到屈原,“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屈贾二人英雄相惜,自比凤凰。
上千年过去,湖南人毛泽东写了一首诗送友东行,“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山川奇气曾钟。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梯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这首言情言志诗,把意气相投的青年好友比作屈原贾谊,不惧“沧海横流”,追求“鲲鹏击浪”,“胸中日月常新美”。把屈贾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让一代湖南青年满怀抱负,拥抱中国与世界。
21世纪初,屈原和毛泽东的名作,共同入选湖湘文化代表作“湖南九章”。按年代顺序,入选《湖南九章》的有屈原的《湘君》、贾谊的《鹏鸟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序》、王夫之的《船山记》、杨度的《湖南少年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9篇经典美文。它们在数千年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传承和光大了湖湘精神。王夫之的诗词就被公认具有“离骚”味,其政论文章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生关怀。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评说屈原,“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毛泽东还在1958年1月16日南宁会议的讲话提纲中明确写道:“学楚辞,先学离骚,再学老子。”“发展真理,破除迷信。”“学一点文学,这是认识生活的一种手段”。
在毛泽东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是一位“苦寻屈子魂”的人格典范。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出身于湖湘文化之地的胡耀邦来说,故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哲人先贤,对他的影响和教育也是巨大的。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
“苦寻屈子魂”,透露出胡耀邦人格追求的高尚与廉洁,这是他上下求索、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化根源。胡耀邦的一首古风写道:
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
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
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
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
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
闭户惊叶落,心悲秋草零。
心悲不是畏天寒,寒极翻作艳阳春。
艳阳之下种桃李,桃李芬芳春复春。
哲人畅晓沧桑变,一番变化一番新。
如今桃李千千万,春蕾一绽更精神。
这首诗中所展现的苦苦追求、坚定信念、伟大预见以及寄希望于中国青年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楚辞骚作的传统,一条贯穿古今的民本主义的红线,表达了把屈原的文化精神现代化,使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继承发扬这种民为本以至民为主的思想。请听听屈原的告诫:“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胡耀邦所苦尋的屈原魂,就是这种与民共呼吸的芳草品格。
“苦寻屈子魂”,精辟概括了胡耀邦一生自奉清廉的文化渊源,追溯而言,首先是湖湘文化的滋养哺育,可以说湖湘文化构筑了胡耀邦人生成长的性格基因,“苦寻屈子魂”凝聚了胡耀邦求索与创新的精神内涵,弘扬“上下求索”、“先忧后乐”精神成为胡耀邦的人生信条;通过革命斗争的人生历练,炼铁成钢,锻造了胡耀邦金刚不坏之身、正直廉洁之心、正气清白之风;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使胡耀邦受益终身,虽然走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高位,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一身公仆情怀、一腔忠诚热血。
湖南百姓也是这样看的,民间一首缅怀诗赞颂道:“明知楚水深千尺,屈子忠魂看耀邦。”
31.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更为神圣”
毛泽东诗词中写到“神圣”之人之事,如“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还有“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在1958年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说到要打掉官风时说:过去有句话“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你们难道不愿意当圣人吗?不愿意当圣人当个贤人也好。
如果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诗祖”屈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魂”陆游。毛泽东则可称之为“诗神”。在毛泽东眼里,
“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
当然,毛泽东对屈原作品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学,是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针对新中国之初的中小学教材改革,毛泽东指出:“苏联的教材,应当学的就要学,不应当学的就不要学。你们要来一个改革,不要照抄外国的,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情况,并且还要有地方的特点。农业课本要由省里编,地理可以编地方地理,文学也要有乡土文学,历史可以有各省自己的史料。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减少门类,为的是全面发展。‘关关雎鸠这几句诗一点诗味也没有,《楚辞》、《离骚》没有人懂。语文课可选《水浒》、《三国演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现在作文太少,至少每星期作一次,如果有困难少一点也可以。”在这里,“《楚辞》、《离骚》没有人懂”,是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教学而言的,并不是对《诗经》、《楚辞》、《离骚》的全面评价。
中央档案馆里,保存着毛泽东手书的古诗手迹117首,其中有两千年来58个著名诗人的名作,包括屈原、李白、李贺、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从屈原的《离骚》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大作品。毛泽东晚年已是70多岁的老人,能够提笔默写这么多经典名篇,说明他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融会贯通。
毛泽东喜爱的词人辛弃疾,对屈原的文化也是继往开来。辛弃疾的诗词中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引用三句出自《离骚》的名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又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来写恨别乐交的离别之情。毛泽东在同印度领导人的谈话中也说:大约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个诗人屈原曾有两句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毛泽东还说过:我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对尼赫鲁总理谈起我们对印度的感觉,我说我们同印度不需要互相防备着。我们没有感觉到印度要损害我们。
从毛泽东最得意的两首《沁园春》中,可选取名句集成妙联,上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贯通古今,纵横时空,臧否人物,显示了大胸襟、大气魄。他呼唤“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赞扬“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创造前无古人、改天换地的新中国伟业;特别希望炎帝神农氏和舜帝的圣地湖南沧桑巨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芙蓉国里尽朝晖!”
可以想见,屈原的神圣之魂,在毛泽东身上得到光明正大、发扬光大!
32.毛泽东和屈原共同向往的昆仑情结
在屈原的诗歌中,昆仑山是至高無上的神圣之峰。他吟咏道:“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岷山以清江。”“遑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具有很深的昆仑情结。其神游天地多以昆仑为中心。
被称作“龙脉之祖”的昆仑山,神话传说最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屈原到毛泽东,都对昆仑无限神往。屈原发出“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的喟叹,谭嗣同书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秋瑾吟唱“忆昔我祖名轩辕,发源根据在昆仑”的深情。
无独有偶,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昆仑情结也特别深沉凝重。早年他写过一首情诗:“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洋溢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激情。
l935年冬,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作《念奴娇·昆仑》,以经天纬地的大气概,书写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千古绝唱。“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宏伟理想:“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他自己解释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
显然,毛泽东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现代意识。“而今我谓昆仑”中的“我”,是“大我”,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超乎屈贾、李杜、苏辛等古人前贤的境界。
抗战开始后,毛泽东解释工农红军“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强调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准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以前插在井冈山,插在雪山、昆仑山,现在插在清凉山。
1939年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引述史事中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他化用姜子牙下昆仑的神话,借题发挥,精辟地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概括成“三大法宝”,十分传神。
毛泽东诗词中写到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都与昆仑山有关。1966年,毛泽东作诗:“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核弹高置昆仑巅,摧尽腐朽方释怀。”晚年,毛泽东悼董必武:“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可以说,以昆仑山为载体的昆仑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高,其圣,其神,在屈原和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都不言而喻。
启示之十:毛泽东“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为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树立了爱国主义、爱家乡主义、爱人民主义的典范。无情未必真豪杰。做一个有筋骨、有情感、有温度的人,是于党、于国,于人、于己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撰写到此,感慨系之。这里,我们引用屈原的诗句说,屈原和毛泽东——“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当之无愧,与日同辉。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与屈原,有敬仰,有心意,有感觉,有情愿,有意义,有价值。求索精神,忧乐情怀,民本思想,奋斗意志,永远感召后人、激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