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生
引子
1961年的秋天。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反华势力合唱,国内严重困难,台湾当局企图“反攻大陆”,毛泽东再次读《楚辞》,写了一首《七绝·屈原》。诗曰:“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曾把马列主义比作无产阶级的“刀子”,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此时此刻,毛泽东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独醒独忧、文笔如剑、诗歌为战歌的伟大诗人屈原。《离骚》抨击黑暗,
“批判君恶”,张扬斗志,追求廉洁,具有极强的战斗威力,是“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
所以,毛泽东称颂道:“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尽管“艾萧太盛椒兰少”,但是湖湘文化的前驱屈原仍然无所畏惧、以身殉志,“一跃冲向万里涛”,一改以往“怀石自沉而死”说的悲观,而以“一跃”“冲向”“万里涛”来强化、深化屈原之死的壮烈意义,颂扬其可歌可泣、斗争到底、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七绝·屈原》,是大手笔,只用28个字,刻画屈原形象、彰显楚骚风格、弘扬屈子精神的同时,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揭示了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坚决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革命精神。
由此可见,毛泽东与屈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惺惺相惜,精神相续。屈原英魂传千古,湖湘性格耀中华。
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和伟大诗人,毛泽东一生中,特别崇敬开一代楚风的屈原,给予屈原以崇高而科学的历史评价。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热爱人民、酷念故土、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作用就更加显著。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文学的表现力,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作为一个爱国政治家,一个爱国诗人,最为后世所景仰。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词中,有诗人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再现。千百年来,在人民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维护祖国尊严的斗争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也有诗人爱国卫道精神的重光。诗人的高洁人格和人性,诗人用心血和情感谱写成的爱国诗篇,滋养哺育了后代的进步作家和仁人志士。屈原的爱国情操以及相伴而生的砥砺不懈的求索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斗争品格,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深沉刚烈之正气,鼓舞了中国人担当历史责任的勇气和志气。
汉代初年,人生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来到长沙,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寓了个人的感慨。
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史官和文人,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纪传,极力彰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来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艰难创作,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闻名于世。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地敬佩屈原,认为屈原永远不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诗歌创作也努力向屈原学习:“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屈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代表人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文精神价值永恒。显而易见,一个民族不仅需要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更呼唤体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典范。战国的屈原,就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民族精神的典范。屈原的永恒精神和不朽生命,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中得到了延续和再生。
从伟大的屈原,到伟大的毛泽东,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灿烂辉煌。他们的求索人生、独立性情、理想境界、爱民情结都出类拔萃,他们都持一颗“骚心”,都信仰一种“橘颂”,都坚守一种“独立不迁”的人格特质。
“一卷离骚万古心”。从毛泽东十评屈原,屈原的伟大,屈原的天才,屈原的高尚,屈原的永生,屈原的民主,屈原的浪漫,屈原的勇敢,屈原的价值,屈原的精神,屈原的神圣,都足以说明屈原其人格、其精神、其文化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都益发彰显從屈原到毛泽东继往开来的对湖湘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撷其要点,总括为“毛泽东十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