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波
唐以前的越窑可谓一花独放,同样生产青瓷的瓯窑、婺州窑等窑场,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烧造规模,都无法望越窑之项背。到唐代,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山西的交城窑、平定窑、浑源窑等均烧制白瓷,从而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地区仍以使用青瓷为主。唐代南方烧造青瓷的窑口也大量增加,越窑青瓷因其瓷釉“类玉”、“类冰”,在当时备受世人喜爱而被评为天下第一。五代时,更因吴越国对其大力扶持而达到全盛。越窑青瓷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
越窑青瓷品类繁多,功用丰富,有饮食器、文房用具、照明具、卫生用具、寝具、乐器、盛贮器等,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碗是越窑中最常见的器物, 几乎各个越窑窑场都有烧造,且数量巨大。汉六朝碗的样式大同小异,多为敛口、弧腹、平底内凹。到东晋南朝,器腹加深,还出现圆饼形的假圈足。到唐代,器型有较大的变化。初唐时常见折腹碗,到中唐,还出现了玉壁底碗。到唐晚期,出现了各种花口碗,有呈荷叶形、海棠形、葵瓣形。晚唐时,碗的圈足开始外撇, 器型更加美观。
罐是仅次于碗的常见器物。造型多为直口、弧腹、平底微内凹,肩置双耳或四耳。有一类双唇罐,又名泡菜坛,其造型为双口、束颈、弧腹、平底,双唇间灌满水,上面再覆以盖,罐内外空气隔绝,贮存在罐内的食物就不易变质。有的罐器壁镂有一个个圆孔,称镂空罐。东晋南朝时的罐,形体高大,器腹加深。唐代的罐式样与汉六朝有些类似,口沿多作翻口或侈口。北宋时期的罐,形体较矮小,多为敛口、圆鼓腹、圈足,器身刻划各种花卉纹。
盘是盛放食物的用具,多为敞口、斜直腹、大平底。三国、西晋时有一种耳杯与盘粘连在一起的明器,盘上面一般托一只或二只耳杯,有的还有勺。唐宋时有花口盘、委角方盘。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弧形,造型独特美观。北宋时的盘主要有撇足与卧足两种,普遍采用刻划花装饰。
钵是一种常见的盛放食物的用具。在东汉至北宋都有烧制。汉六朝钵的形状与大碗相似,只是腹较碗深,底比碗宽。唐宋时的钵造型有较大变化,常见的形状一般为敛口、上腹鼓、下腹弧收、平底,口大底小。
水井是东汉、三国、两晋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明器。浙江省奉化市东汉熹平四年(175)墓中曾出土过一件十分精美的越窑青瓷井(图1),井为宽平沿、短直口、斜肩、平底。肩与上腹部堆贴绳索纹,每条绳索的交叉点均作结头状。杭州市萧山区东晋永昌元年(322)墓也曾出土一件越窑青瓷井,其造型为敛口、平唇、折肩、直腹、平底。口唇和肩部饰斜方格纹,肩部堆贴绳索纹,等距离饰三乳钉。
笔筒器身为直筒形,平底,有的口微向外侈,多见于三国至南朝墓葬中。
锺(图2)是仿照青铜器的样式,烧造时代为东汉、三国。盘口、平唇、长颈、扁圆腹、高圈足外撇,肩置双耳,常饰有弦纹、水波纹,用来盛水或贮酒。
灶有二类,一类呈船形,宽大一面镂空作火门,灶面开二孔,上置釜、甑。一类呈三角形,灶尾上翘作烟囱状(图3)。
耳杯也称“觞”、“羽觞”,是饮酒器具,东汉至东晋时较为常见,器口呈椭圆形,向下弧收至底,两侧附新月形耳。东汉的越窑青瓷耳杯,是仿照漆杯的形式而制,漆耳杯常用隶书书“酒杯”、“君幸酒”、“君宜酒”字样。三国、西晋时的耳杯腹较浅(图4),东晋时耳杯两端微向上翘。
五联罐也称五管瓶,是东汉常见器物,三国、西晋时的堆塑罐即由五管瓶演变而来。全器呈葫芦形,最上面是五个罂形管,中管略粗而高,在束腰处常堆塑熊、猴、爬虫等动物,弧腹、平底。
虎子是溺器,由战国、西汉的青铜、漆虎子演变而来。东汉、三国的虎子呈蚕茧形,器身呈横卧的直筒状,前端为突出微向上翘的圆口,有的口部左侧饰虎首,背安提梁。西晋以后虎子形状多为圆球腹,圆筒形口向上翘(图5),平底,口、肩部安一圆条形把,至隋唐,虎子这种器物基本消失。
洗是盥洗用具,功用近似現在的脸盆,仿照青铜洗而作,是汉六朝越窑窑址、墓葬中常见的器物。宽沿,沿面微向内折,上腹较直,下腹向内弧收,平底。隋唐以后,这种器物几乎绝迹。
罂俗称盘口壶,因其口沿似盘而得名,是一种盛水或贮酒的器物,东汉时的罂多为盘口、宽唇、鼓腹、平底。三国时的罂盘口和底都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东晋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隋代,罂的形状如橄榄,唐代的罂则显得矮胖,稍后则演变成粮罂瓶,盛贮粮食用。
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末年西晋早期。早期的鸡首壶器型较小,在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东晋时,器身变高变大,鸡颈变长,在鸡头另一侧安一圆条形柄(图6)。到南朝,柄首饰龙头,俗称龙柄鸡首壶。隋代的鸡首壶,深盘口向外撇,饼形底。唐代早期各地尚有越窑鸡首壶出土,以后注子出现,代替鸡首壶。
水丞也称水盂,属文房用具,磨墨时用来添水。器型为敛口、扁圆腹。有的还做成兔形、蛙形,以三国、西晋时最为优美(图7),头较大,造型逼真,至东晋、南朝,头变小,造型呆板。隋唐以后水丞大多没有动物装饰,唐朝的水丞多为矮直口、圆唇,腹部饰凹直线,平底,也有的腹壁饰凸棱,至器底收折成足。
砚属文房用具。汉代《释名》中有“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砚,石滑也”。早期的砚,多用石料制作,汉代出现陶砚,三国以后,江南一带盛行瓷砚。砚面圆形,外面围以矮子口,砚面无釉,便于磨墨,下安足,多为马蹄形,也有做成熊形的,少量的还带器盖。砚多为三足、四足(图8),后期的砚也有多足的。唐宋时期,随着端砚的普遍使用,瓷砚数量减少。
唾壶是卫生器具,烧造时间较长。唐以前的唾壶基本上为盘口、细颈、弧腹,到南朝腹扁而下垂(图9),圈足多为假圈足。唐代的唾壶多为敞口,唾面很大,颈短而细,腹部微鼓,小于唾面。
熏炉又称“香熏”“香炉”,始见于东周,早先多为青铜所制。汉代至北宋越窑存续期间皆有烧造。汉晋时的越窑青瓷熏炉大多造型简单,通常由刻有若干个出烟孔的圆形炉身和承柱、承盘组成(图10)。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熏炉最为精致,不但形体高大,还加饰褐彩,制作精细美观。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