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识小

2016-06-08 11:10王福来
电影评介 2016年6期
关键词:乡愁纪录片传统

王福来

中国纪录片发展到新世纪以后,主流作品的创作主体逐渐从民间回归中央,在电视频道剧增、“泛娱乐化”倾向突出、收视率压倒一切的媒介生态背景下,逐渐摆脱了之前孤芳自赏的艺术窘态和无人问津的商业困境,拍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投资规模和播出平台不断扩大,栏目化与专题化程度不断加强,题材和类型不断丰富多元,收视群体和受众层次也不断扩大,可以说已经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过程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热播纪录片的主题表达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了向主流价值观回归的趋势,以《故宫》《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系列作品为代表的“官窑”纪录片,不仅很好地承担了议程设置和文化传播功能,也使国产纪录片重新赢得了广大受众,甚至走向了海外市场。

百集多季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正是在中国大陆纪录片这样的发展阶段中完成创作与传播,以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鲜明的影像表达、平实通俗的文化诠释,吸引了观众的收视兴趣,产生了良好的话题效应和社会反响。作为一部类型常见、主题传统的人文类纪录片,《记住乡愁》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

一、 领题:俯身扣问乡愁文化

在全球范围来看,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的物质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主义,影响了人类的思想,终而产生政治和经济的物质主义,逐渐消弭了人类内心以往所积淀的对于宇宙的敬畏感及神圣的心理体验,形成了信仰与文化的认同危机。[1]在这样的世界大潮中,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现代科技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另一方面在文化精神领域,大众传媒的泛滥使得人们的美学观念、精神追求和道德倾向日趋功利,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断层消亡。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主要媒介的影视创作,在市场的影响下经常偏离政府和社会希望的文化价值导向,不少作品片面强调奇观性和收视率,导致大量失去人文关怀和精神承载的文化泡沫充斥银屏,进一步吞噬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针对这种精神文化的偏差和异化,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除了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命题和指导思想,肯定新时期以来文艺工作取得的成绩之外,更直面现实,痛陈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其中,“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问题,“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问题,热衷于“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问题,等等,都是整个文艺界亟待解决的。在此前的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中国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也做出了这样的描绘:“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会议结束后,“乡愁”自然成为各类媒体的使用热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受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委托,以《走遍中国》《远方的家》《流行无限》三个栏目为班底,联合部分省级卫视,共同开启了《记住乡愁》创作之旅。央视选择这三个栏目组来建创作专门队伍,对于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走遍中国》栏目的主题词是“讲百姓身边事,看中国新变化”“小事件透视大时代,小人物见证大变化”①,该栏目组长于以记者深入现场报道、深度调查,辅以演播室嘉宾从人文视角分析解读的形式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远方的家》作为一档大型旅游栏目,主要“通过旅行体验者的亲身讲述、学者嘉宾的文化解读、旅游话题的实时互动,呈现多样化生活形态和旅行百科,彰显既有传承又具时代感的国家旅游形象”②。《流行无限》栏目则“致力于介绍当代中国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以及社会潮流的引领者”③ ,由此可见,这三个栏目相对共通的文化关注与追求,确实能够为《记住乡愁》的成功提供很好的空间跨度、文化深度和生活温度,具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效果。

二、 破题:寻找特色时空景象

要想记得住乡愁,首先要理解乡愁。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中那句“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的咏唱,高度凝练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故乡难以割舍的“一生情”。从“骏马秋风蓟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愁的涵义在传统意义上表达的是游子回望家国故园的一种自然眷恋,是后世对传统文化的追慕和忧思。

从纪录片整体呈现来看,《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重在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以及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④。不难看出《记住乡愁》紧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核心主题,120集所表达的正是乡愁的传统之义。一百多个古老村落,一百多组乡土故事,确实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寻找到了传统的注脚。与此同时,纪录片这种努力阐释的“乡愁”,又被基本局限在具有“标本”性质的古村落里,记录的是当下的山乡风貌和村镇人生,反映的生活对于多数都市人而言恍如梦境,尤其是对于新生代都市人而言,距离之遥不啻于隔世。于是,纪录片的“乡愁”又有点被简单地跟边缘化、孤岛化的传统乡村画上等号的意味,而创作团队在这种思路下更是将主要目光聚焦在在那些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之地,使整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所呈现出一种“不乏想象色彩的理想图景,使作品显露出一种‘桃花源似的气象”。[2]

实际上,不论是居乡还是离乡,不管是思乡还是怨乡,也不管是穷乡还是富乡,人们对家乡总怀有一番特殊的情感,所以乡愁不应该拘泥于乡村,而应该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家园故土的依恋,因而需要具有对具体时间、空间的超越和升华。简单而直白地说,对比那些传承有序的历史古镇或城市孤村,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苏州的街巷以及各种单位大院,还有为数众多相对贫瘠落后且没有名门大户人家的小村落,即那些目前还是很多中国人的典型居住空间,同样承载了大量生活记忆和文化基因,同样值得关注和呈现——只是难度较大而已。现代与传统,都市与乡村,看似二元对立,但是对“乡愁”而言,都只是共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时空差异而已。不论是在哪个空间成长或居住,都一定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的浸染,所以说乡愁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思潮,是永久的集体潜在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所播映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忽略了对相当部分城市生活或缺乏显性看点内容生活中乡愁文化的努力采撷。

三、 解题:长于声像融合表达

作为栏目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声像表达,除了特别感动人的那深情精美的片头曲以及以此为旋律的主要使用弦乐演奏的背景音乐,确实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一)恰到好处的画外音叙事

人文纪录片一直是中国影像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丝绸之路》开始,《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唐蕃古道》《望长城》等大批纪录片,不断吸收国际主流纪录片创作理念,“以宏伟的气势,深沉的文化反思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并掀起了纪录片的观看热潮”。[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创作理念更加兼收并蓄、趋于多元,各种表现手法更加成熟多样,《昆曲六百年》《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在不断创新中突破一门一派的藩篱,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了“按需选用”的艺术自信。作为以访谈和片中人自述为主体内容的纪录片,《记住乡愁》有限使用“画面+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其画外音叙事一般主要发挥总体交代或关键时刻画龙点睛的作用,比重不是很大,效果非常显著。其最主要的特点和效果在于,一方面很容易让观众跟随进入纪录片所引领的规定文化历史时空,另一方面又可以简化不同叙事单元之间的勾连,还可以点明主题和升华感受。

(二)寻找村落生活人生故事

“人文纪录片需要故事,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要求,更是文化表达的要求,只是不能像故事片那样去进行虚构想象,而是要脚踏实地去行走在中国大地寻找各种比较有意思的真实故事。”[4]《记住乡愁》要对“信、温、良、恭、谦、让、诚、勇、睦、和、善、俭、廉、仁、义、礼、智、忠、孝、勤”二十个主题进行充分的阐释,肯定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辨析,要想打动观众,就必须从题中之义着手,在古村落里寻找能够揭示主题的人物和故事,结合现代社会活动和历史传统,让历史故事可信,使现实人物真实,从而实现多角度的表达。比如“诚信”主题,在第一季第19集《静升村——无信不立》中,开篇从眼前孙氏父子的豆腐生意切入,围绕晋商王氏700年传奇,利用规模宏大的王家大院作为背景,将静升王氏始祖王实、第十六世王寅德、王世泰以及第二十世王廷仪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随后镜头依次贴近静升村内的月饼作坊和豆腐厨师,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令人信服地把“学吃亏”的诚信理念生动透彻地表达了出来。

人文纪录片的优势在于能够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视角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文化现象。[5]《记住乡愁》吸收了《舌尖上的中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细节的方法,通过平常人、寻常事,揭示出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思维,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象。这种将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既是“格里尔逊模式”与“真实电影”在某种程度的有机融合,也是综合使用各种纪录片理念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创作自觉。尤其是其中追求效率为先的表达策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国目前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理性追求及艺术自觉。

(三)营造诗意情境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升华思想,往往还能给人带来视听方面的享受,而这种生动活泼的视听美感离不开诗意情境的营造。《记住乡愁》中有很多表现敬天、祭祖、拜师、祈福等典礼的生活仪式,在传承数百年的深宅大院中,父老子弟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主题活动,要想生动地传达出仪式现场的情感气氛,都是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来实现的。独具匠心的画面构图,井然有序的场面调度,敏锐抓取的细节活动,配合小景深、摇臂、升格、航拍、第一视角跟拍等陌生化摄影技巧和符合现场情感的剪辑节奏,“既保证了影像的品质和美感,又有效地塑造了画面的气氛、情绪,使叙事有力地传递了古村落仪式中所蕴涵的文化品质和美学特性”。[6]

《记住乡愁》的解说词充分借鉴了《走遍中国》《远方的家》两个栏目之长,语言朴实客观,讲现实生活要言不烦,说历史故事简洁明了,对村规祖训的核心要诀反复阐释,同时也不失时机地结合具体事物对“乡愁”主题进行了诗意解读。如第二季第58集的《宝藏岩村——不忘根本 和谐共生》中,在台北大陆老兵聚集地——眷村菜馆一节,解说词韵味悠长:“故乡是那么遥远,却又是如此的近,它在思乡人的味蕾上跳动,被小心地安放在心灵的深处,始终未曾离开。”

作为一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百集多季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以乡村为文化载体,以乡愁为情感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家族及村落故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梳理和注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和伟大。也正是因为前所未有的、相对直面主题的阐释方式,使《记住乡愁》更加具有了纪录片本质上的文化档案价值,其所唤起和强化的对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所表达的对故土乡情的凝视,对传统美德的守望和对历史文化的珍惜,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家园意识以及对中华文化根基的守护自觉,而这其实也正是“记住乡愁”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乡愁纪录片传统
永远的乡愁
乡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九月的乡愁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