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芳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不要将历史教材知识面延伸得太过宽泛。因为大容量的课堂虽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但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将这么多的知识点全部都掌握住.相比较而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重视史料教学,加强史观引领和思想渗透,研究命题设计,把握命题方向,做到以学定教,以考定向,强化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角度与思维层次,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由此,针对当前我市历史学科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历史情境,生动直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图景,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我们所任教的学科。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方法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繁多,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一看目录,学会看一本书的目录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我们明确每一单元和每一课的概要,很快的查找到相关的内容,并且明晰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的某种联系。二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三看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四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
其次,要指导学生注重学法。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但绝不是死记硬背,要综合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和技巧,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即弄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掌握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要把历史事实这样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点”连成“线”,使历史知识线索化、条理化。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而达到通过归纳梳理、分类比较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高度重视史料教学,加强史观引领和思想渗透
“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如何利用好“史料”呢?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几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2)围绕“史料”,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比如讲到华盛顿会议时,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毛泽东对此次会议的评价,“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指导学生结合《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来弄清毛泽东这样评价的原因。
四、研究命题设计,把握命题方向,做到以学定教,以考定向
解析近三年来考试试卷,掌握命题方向,为做好周密的复习计划提供有利依据。
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它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对“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基本线索等基本知识应理解到位,教师应做到熟知考标的每一知识点,重点抓好必知必会的基础知识点,进而做到心中有目标,脑中有考标。
其次,依据考标、时间和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做好详细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做到:①抓好单元复习,系统归纳各个主题板块的知识点,对每一主题的重点知识点不仅仅要知道考什么?哪些该考?哪些不考?更应指导学生怎样考?以期训练学生对考标知识点的灵活掌握和删除能力。②试题的重组加工和编制,练习题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教师把握好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不能见题就用,是题就练,要精选精练,绝不能采用题海战术,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③积极搜集与当前生活实际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这些知识贯穿于主题复习课中去,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五、强化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角度与思维层次,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教师一定要提高学生的答题技能,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培养,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教师还要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让我们以此共勉!
依据课标,夯实基础。
强化联系,纵串横联。
活化历史,学以致用。
关注热点,古今一脉。